"青青水中蒲":水中生长着青绿色的菖蒲,
# 青青水中蒲:“青青”二句:此为反兴,即诗人见水中青蒲起兴,借双鱼反衬夫妻分离孤独。青青:形容颜色很青。蒲:即菖蒲,一种很美的水生植物。
"下有一双鱼":菖蒲下面游嬉着一双鲤鱼。
# 双鱼:古以双鱼比书信,故以此作比。
"君今上陇去":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
# 君今上陇去:“君今”二句云:你今天去陇上,我在家,谁跟我在一起呢?上陇,谓成边也。陇,即陇山,亦称陇阪,上有陇头。上了陇头,水东西分流。陇阪在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记》:“陇山东西八十里。登山颠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山下有陇关,即大震关,为秦雍喉嗌。”
"我在与谁居":留下我孤身一人在这里和谁共居?
# 与谁居:和谁在一起居住。与:和,同。
"青青水中蒲":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
"长在水中居":它们一直都在这水中安居。
"寄语浮萍草":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
# 寄语浮萍草:“寄语”二句:这是比。告诉水中的浮萍草,你们能相伴相依,而我却不如浮萍。寄语,托付别人的话。浮萍,水中漂浮的绿藻。
"相随我不如":你能时刻相随,我却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 不如:不如你,此为“自己”比不上“浮萍草”之意。,相随:伴随,跟随。
"青青水中蒲":水中生长着青绿色的菖蒲,
"叶短不出水":叶子短小柔弱无法伸出水面。
# 叶短不出水:用青蒲叶短不能长出水面,比喻自己不能和丈夫相随出门。
"妇人不下堂":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
# 不下堂:不离开正堂。下堂:古时亦指休妻。,妇人:妇女。
"行子在万里":出行的人与我相隔千万里。
# 万里:形容遥远。,行子:游子,出门远行的人。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诗,也是一组乐府诗,是唐代韩愈创作的思妇题材组诗。全诗以"青青水中蒲"起兴,通过三首层层递进的"三部曲",借自然物象暗喻人间别离,表达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中以"青青水中蒲"起兴,托物寄情。这句话就是通过蒲草的特性,以“下有一双鱼”反衬独居的孤寂,两者形成对照,暗喻女子守节不移的品格。对比:“长在水中居”表现水蒲的稳定,悠悠飘荡的浮萍草可以时刻相随,“相随我不如”,而我却连你们都不如。两者形成对比,突显出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描绘夫妻送别之景。前一句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营造离别思念的氛围,又借“下有一双鱼”的成双意象,反衬思妇独守空闺的孤寂,次句通过设问,将自然意向转为情感载体,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留下我孤身一人在这里和谁共居?语言率真、朴实,以直白诘问收束,“下有一双鱼”的欢愉与“我在与谁居”形成对比,更凸显女主人公的孤独落寞。第二首依然写离别之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一句延续比兴手法,以蒲草扎根水中的特性,隐喻女主人公受礼教约束在家居住,无法随行的现实困境。“寄语浮萍草”将抒情主体转向漂浮植物,利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出女主人公既羡慕浮萍能随波追寻,又深知自己如蒲草般被现实束缚的矛盾心理,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前一句运用双关修辞,以蒲草形态隐喻思妇"不下堂"的生活状态,而远行在外的你却离我有千万里,从空间上的遥远距离,体现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及其内心的凄苦。诗中不写相思,却处处可见相思之情。这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三首诗通过"青青水中蒲"的核心意象串联,形成“起兴-铺陈-深化”的情感脉络。第一首,丈夫离家之初,离别情绪从“我在与谁居”开始发展。第二首,丈夫远走。女主人公饱受相思之苦,却只能叹息“相随我不如”,为诗歌又添几分离愁。第三首,远行在外的你离我有千万里,思念之心只会随时间与日俱增。三首诗情感层层递进,但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三首诗歌彼此关联又层层递进,以绵密的情感脉络形成环环相扣的诗歌三部曲。第一首描写“行子初离家”为离别之始,女主人公“我在与谁居”的发问是离别之情萌动的起点。第二首,随着行子渐行渐远,相思之情逐渐加深为“相随我不如”的深沉叹息,水面漂萍的意象暗喻着情意流转却难随人愿的无奈。第三首,随着地域阻隔达到"万里"之遥,女主人公的孤寂情绪也在反复咏叹中不断积累,最终全诗在情感洪流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这首诗歌既延续了《诗经》国风、汉代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以清丽如歌的民间叙事语言,在“青蒲”意象的层叠晕染中呈现出"清水出芙蓉"的美学境界,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朴素,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
# 昌黎《青青水中蒲三首》,顿有不安六朝意,然如张、王乐府,似是而非。取两汉五言短古熟读自见。
明胡应麟《诗薮》
# 《青青水中蒲》:古意,古音。
明邢昉《唐风定》
# 何焯曰:三章真古意。朱彝尊曰:语浅意深,可谓炼藻绘入平淡。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
清朱彝尊《批韩诗》
# 此公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然前二章儿女离别之情,第三章丈夫四方之志。
清陈沆《诗比兴笺》
# 此三章可作“思无邪”注脚,非一代大儒昌黎公,不能作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古意,古音。妇人治阃内,男子志四方,占今定分,何用许多纠缠?小小词章,具见大儒本领。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韩醇曰:诗盖兴寄也。孙汝听曰:当是妇人思夫之意。
宋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
# 何焯曰:此是反兴(首二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 首章,“君”,谓鱼也;“我”,蒲自谓也。
清陈沆《诗比兴笺》
# 何焯曰:此是比《末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 “相随我不如”,言蒲不如浮萍之相随也。
清陈沆《诗比兴笺》
# 虽楠随而我实不如,言浮萍飘泊无定,蒲则长居水中,喻夫妇不能相遂也。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韩昌黎曰:“妇人不下堂,游子在万里。”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杜少陵曰:“丈夫则带甲,妇人终在家,此文不逮意。韩诗为优。
明谢榛《四溟诗话》
# 何焯曰:此是兴(首二句下)。朱彝尊曰:尤妙绝,更不必道及思念(末二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上一篇:唐·韩愈《龊龊》
下一篇:唐·韩愈《辛卯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