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qīng
shuǐ
zhōng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qīng
qīng
shuǐ
zhōng
xià
yǒu
shuāng
jūn
jīn
shàng
lǒng
zài
shuí
qīng
qīng
shuǐ
zhōng
cháng
zài
shuǐ
zhōng
píng
cǎo
xiāng
suí
qīng
qīng
shuǐ
zhōng
duǎn
chū
shuǐ
rén
xià
táng
xíng
zài
wàn

译文

水中生长着青绿色的菖蒲,菖蒲下面游嬉着一双鲤鱼。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留下我孤身一人在这里和谁共居?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它们一直都在这水中安居。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你能时刻相随,我却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水中生长着青绿色的菖蒲,叶子短小柔弱无法伸出水面。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出行的人与我相隔千万里。

逐句剖析

"青青水中蒲":水中生长着青绿色的菖蒲,

# 青青水中蒲:“青青”二句:此为反兴,即诗人见水中青蒲起兴,借双鱼反衬夫妻分离孤独。青青:形容颜色很青。蒲:即菖蒲,一种很美的水生植物。

"下有一双鱼":菖蒲下面游嬉着一双鲤鱼。

# 双鱼:古以双鱼比书信,故以此作比。

"君今上陇去":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

# 君今上陇去:“君今”二句云:你今天去陇上,我在家,谁跟我在一起呢?上陇,谓成边也。陇,即陇山,亦称陇阪,上有陇头。上了陇头,水东西分流。陇阪在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记》:“陇山东西八十里。登山颠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山下有陇关,即大震关,为秦雍喉嗌。”

"我在与谁居":留下我孤身一人在这里和谁共居?

# 与谁居:和谁在一起居住。与:和,同。

"青青水中蒲":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

"长在水中居":它们一直都在这水中安居。

"寄语浮萍草":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

# 寄语浮萍草:“寄语”二句:这是比。告诉水中的浮萍草,你们能相伴相依,而我却不如浮萍。寄语,托付别人的话。浮萍,水中漂浮的绿藻。

"相随我不如":你能时刻相随,我却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 不如:不如你,此为“自己”比不上“浮萍草”之意。,相随:伴随,跟随。

"青青水中蒲":水中生长着青绿色的菖蒲,

"叶短不出水":叶子短小柔弱无法伸出水面。

# 叶短不出水:用青蒲叶短不能长出水面,比喻自己不能和丈夫相随出门。

"妇人不下堂":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

# 不下堂:不离开正堂。下堂:古时亦指休妻。,妇人:妇女。

"行子在万里":出行的人与我相隔千万里。

# 万里:形容遥远。,行子:游子,出门远行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青水中蒲三首》是唐代韩愈创作的乐府组诗,诗歌以“青青水中蒲”起兴,围绕思妇离情展开三重递进式抒情。其一写丈夫远行时的孤独感伤,其二叹自身不如浮萍般自由相随的无奈,其三则哀叹空间阻隔的凄苦,三首诗皆采用反衬法,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深刻的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眷恋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青青水中蒲三首》是唐代文学家韩愈西游凤翔时代其妻子卢氏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韩愈26岁中进士后,因未获官职,于贞元八年游历凤翔,次年任节度推官,此间他远离洛阳家中新婚妻子卢氏暂别,遂以诗寄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诗,也是一组乐府诗,是唐代韩愈创作的思妇题材组诗。全诗以"青青水中蒲"起兴,通过三首层层递进的"三部曲",借自然物象暗喻人间别离,表达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起兴:诗中以"青青水中蒲"起兴,托物寄情。这句话就是通过蒲草的特性,以“下有一双鱼”反衬独居的孤寂,两者形成对照,暗喻女子守节不移的品格。对比:“长在水中居”表现水蒲的稳定,悠悠飘荡的浮萍草可以时刻相随,“相随我不如”,而我却连你们都不如。两者形成对比,突显出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描绘夫妻送别之景。前一句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营造离别思念的氛围,又借“下有一双鱼”的成双意象,反衬思妇独守空闺的孤寂,次句通过设问,将自然意向转为情感载体,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留下我孤身一人在这里和谁共居?语言率真、朴实,以直白诘问收束,“下有一双鱼”的欢愉与“我在与谁居”形成对比,更凸显女主人公的孤独落寞。第二首依然写离别之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一句延续比兴手法,以蒲草扎根水中的特性,隐喻女主人公受礼教约束在家居住,无法随行的现实困境。“寄语浮萍草”将抒情主体转向漂浮植物,利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出女主人公既羡慕浮萍能随波追寻,又深知自己如蒲草般被现实束缚的矛盾心理,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前一句运用双关修辞,以蒲草形态隐喻思妇"不下堂"的生活状态,而远行在外的你却离我有千万里,从空间上的遥远距离,体现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及其内心的凄苦。诗中不写相思,却处处可见相思之情。这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三首诗通过"青青水中蒲"的核心意象串联,形成“起兴-铺陈-深化”的情感脉络。第一首,丈夫离家之初,离别情绪从“我在与谁居”开始发展。第二首,丈夫远走。女主人公饱受相思之苦,却只能叹息“相随我不如”,为诗歌又添几分离愁。第三首,远行在外的你离我有千万里,思念之心只会随时间与日俱增。三首诗情感层层递进,但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三首诗歌彼此关联又层层递进,以绵密的情感脉络形成环环相扣的诗歌三部曲。第一首描写“行子初离家”为离别之始,女主人公“我在与谁居”的发问是离别之情萌动的起点。第二首,随着行子渐行渐远,相思之情逐渐加深为“相随我不如”的深沉叹息,水面漂萍的意象暗喻着情意流转却难随人愿的无奈。第三首,随着地域阻隔达到"万里"之遥,女主人公的孤寂情绪也在反复咏叹中不断积累,最终全诗在情感洪流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这首诗歌既延续了《诗经》国风、汉代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以清丽如歌的民间叙事语言,在“青蒲”意象的层叠晕染中呈现出"清水出芙蓉"的美学境界,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朴素,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昌黎《青青水中蒲三首》,顿有不安六朝意,然如张、王乐府,似是而非。取两汉五言短古熟读自见。

明胡应麟《诗薮》

# 《青青水中蒲》:古意,古音。

明邢昉《唐风定》

# 何焯曰:三章真古意。朱彝尊曰:语浅意深,可谓炼藻绘入平淡。篇法祖《毛诗》,语调则汉魏歌行耳。

清朱彝尊《批韩诗》

# 此公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然前二章儿女离别之情,第三章丈夫四方之志。

清陈沆《诗比兴笺》

# 此三章可作“思无邪”注脚,非一代大儒昌黎公,不能作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古意,古音。妇人治阃内,男子志四方,占今定分,何用许多纠缠?小小词章,具见大儒本领。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韩醇曰:诗盖兴寄也。孙汝听曰:当是妇人思夫之意。

宋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

# 何焯曰:此是反兴(首二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 首章,“君”,谓鱼也;“我”,蒲自谓也。

清陈沆《诗比兴笺》

# 何焯曰:此是比《末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 “相随我不如”,言蒲不如浮萍之相随也。

清陈沆《诗比兴笺》

# 虽楠随而我实不如,言浮萍飘泊无定,蒲则长居水中,喻夫妇不能相遂也。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韩昌黎曰:“妇人不下堂,游子在万里。”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杜少陵曰:“丈夫则带甲,妇人终在家,此文不逮意。韩诗为优。

明谢榛《四溟诗话》

# 何焯曰:此是兴(首二句下)。朱彝尊曰:尤妙绝,更不必道及思念(末二句下)。

清朱彝尊《批韩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龊龊》

下一篇:唐·韩愈《辛卯年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