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人博陵王名家":您是博陵王的后裔,名门望族的尊长,
# 博陵王:博陵郡王。,丈人:古人对老年人的尊称。
"怜我总角称才华":您怜爱我年少,欣赏我的才华。
"华州留语晓至暮":在华州刺史幕做幕僚的时候,
# 华州:指大和七年(833)七月,崔戎任华州刺史。
"高声喝吏放两衙":大声呼喊属吏免去坐衙和属吏的参观。
# 两衙:早晚衙也,指官府早晚两次坐衙治事,接受属吏参谒。事毕而散,谓之放衙。此处放衙当指免去坐衙和属吏的参观。
"明朝骑马出城外":次日您骑马送我出城,
"送我习业南山阿":送我到终南山的山中曲处习举子业,考取功名。
# 南山:终南山。,习业:习举子业。读书准备应举。
"仲子延岳年十六":您的次子延岳十六岁,
# 延:一作廷。,仲子:第二子。
"面如白玉欹乌纱":脸如白玉般通透,斜戴乌纱帽,十分风流倜傥。
# 欹乌纱:斜戴乌纱帽。可见其风流倜傥、不拘小节。欹:倾斜。
"其弟炳章犹两丱":幼弟炳章梳双丫髻,
# 两丱:古代儿童发髻两角向上分开。《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瑶林琼树含奇花":已经容止不凡,如同那玉树琼花。
# 瑶林琼树含奇花:此句形容炳章容止俊秀,如玉树琼花。《世说新语·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陈留阮家诸侄秀":陈留阮家的各位子侄都十分俊秀,
# 陈留阮家诸侄秀:一作璠玙并列诸姓秀。陈留:汉代郡名,西晋改为国。西晋阮籍即为陈留人。
"逦迤出拜何骈罗":接连出门拜会时是何等排列整齐。
# 骈罗:并排罗列。,逦迤:侧行连延状。
"府中从事杜与李":府中的属吏杜胜和李潘,
# 李:李潘。参见《彭阳公薨后赠杜二十七胜李十七潘二君并与愚出故尚书安平公门下》。,杜:杜胜。,从事:幕府中佐吏。
"麟角虎翅相过摩":如麟角虎翅,人才出众,不相上下。
# 相过摩:肩碰肩,不相上下。与上文“骈罗”相呼应。,麟角虎翅:比喻人才出众,这里指杜、李才学出众。
"清词孤韵有歌响":他们的诗文清丽孤高,
# 清词孤韵:犹清词高韵。此句赞美杜胜、李潘诗作清新优美、不同凡响。
"击触钟磬鸣环珂":如钟磬敲打及佩环、玉珂碰击之声。
# 环珂:佩环、玉珂。击打、触碰钟磬、佩环、玉珂时发出的声音,比喻杜胜、李潘诗作给读者的感受。
"三月石堤冻销释":三月春至,石堤冰雪消融,
"东风开花满阳坡":春风拂过,鲜花开满了南面的山坡。
# 阳坡:南面的山坡。
"时禽得伴戏新木":各色羽毛的禽鸟结伴飞翔在新生的丛林中间,
# 时禽:《水经注》:“时禽异羽,翔集间关。”
"其声尖咽如鸣梭":声音清脆动听,就如织布时一起一伏的梭声。
# 鸣梭:织布时,梭声一起一伏。,尖咽:声音清脆。
"公时载酒领从事":您携酒率属官来访,
"踊跃鞍马来相过":兴致勃勃地骑着马来相访。
# 相过:相访。,踊跃:兴致勃勃的样子。
"仰看楼殿撮清汉":站在远处向上看佛寺耸立,聚于一起,直指银河,
# 仰看楼殿撮清汉:楼殿:指佛寺。撮:聚簇,控耸。清汉:银河。此句言“遥望楼殿高而小也”。
"坐视世界如恒沙":俯视人间如恒河沙粒般渺小。
# 恒沙:印度恒河的沙。《维摩经》:“恒河沙等诸佛世界。”《金刚般若经》:“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此句即自山上下望,世界就如恒沙微尘。
"面热脚掉互登陟":脸上发热,摆动双脚,向上攀登,
# 登陟:向上攀登。,脚掉:摆动双脚。掉,摇动。
"青云表柱白云崖":寺庙崔巍,如同高耸入云的表柱、悬崖。
# 青云表柱:高入云霄柱立于山峰。此句谓寺庙崔巍,如同高耸入云的表柱、悬崖。
"一百八句在贝叶":佛寺藏有大量佛经,
# 一百八句:佛教惯说一百八,此处指佛经经文。句意谓佛寺中多藏佛经。
"三十三天长雨花":置身高处,见落英缤纷景象。
"长者子来辄献盖":长者一来,佛寺中人就献上能遮阳避雨的车盖,
# 长者:佛经称具备十德(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者为长者。
"辟支佛去空留靴":离去之时只留下众人送行的脚印。
# 辟支佛:佛教语。《水经注》:“于阗国城一十五里有利刹寺,中有石靴,石上有足迹,彼俗言是辟支佛迹。”此二句写佛寺情景,暗喻崔戎及随从每至佛寺必有所施舍供献,以及崔戎去时,众人拥留实况。
"公时受诏镇东鲁":您当时接受诏命迁任衮海观察使,
# 镇东鲁:《旧唐书》:“大和八年三月丙子,戎迁衮海沂密都团练观察等使。”
"遣我草诏随车牙":我随从您的车马赴任,担任您的幕僚,为您起草文书。
# 随车牙:即随从崔戎车马赴任。车牙:即轮,指车轮的外周。,诏:一作奏。
"顾我下笔即千字":您看到我下笔有神,
"疑我读书倾五车":猜想我应该读了很多书。
# 倾五车:《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呜呼大贤苦不寿":哎呀,像您这样的大贤为什么寿命这么短啊,
# 大贤:指崔戎。
"时世方士无灵砂":世上没有灵丹妙药可以让您延长寿命。
# 方士:古代致力于求仙问道且能炼制仙丹之人。《本草纲目》:“灵砂,久服通神明,不老。”这句话是说世上没有灵丹妙药可以使得崔戎延寿。
"五月至止六月病":五月到了衮海,六月您就病了,
"遽颓泰山惊逝波":您突然病逝,就像泰山突然崩颓,流水一去不返。
# 遽颓泰山惊逝波:《礼记·檀弓》:“泰山其颓乎。”这里是说崔戎突然病逝,就像泰山突然崩颓,就像流过的水波一去不返。
"明年徒步吊京国":次年我徒步到长安老宅子哀悼,
# 吊京国:到长安崔戎故居哀悼。,明年:大和九年(835)。
"宅破子毁哀如何":宅子已经破败不堪,您的儿子因为您的离世哀毁骨立。
# 子毁:崔戎之子哀毁骨立,悲痛万分。
"西风冲户卷素帐":西风冲进房门卷动着白色的帐子,
"隙光斜照旧燕窠":缝隙中透进的光线斜照着旧燕巢。
# 隙光:从墙壁的空隙斜射进来的光。与前“三月石堤”等句相对照,顿生繁华过后的凄凉之感。
"古人常叹知己少":古人已叹知己难求,
"况我沦贱艰虞多":何况我这样沉沦微贱、遭遇艰难忧患的人。
# 艰虞:遭遇艰难忧患。,沦贱:身世沉沦微贱。
"如公之德世一二":像您这样有德行的人,这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两个,
"岂得无泪如黄河":怎么能不因为您的离世无比悲伤,眼泪如黄河之水。
"沥胆咒愿天有眼":我竭诚地希愿上天有眼,
# 沥胆:竭诚。
"君子之泽方滂沱":让您的恩泽流布不尽,延及子孙后代。
# 君子之泽方滂沱:诗人反用其意,愿崔戎的君子之泽能延及后人。《孟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首怀人悼亡诗。介绍了李商隐与崔戎相识相知的经历,描绘了崔戎对李商隐的赏识与关照、崔氏家族及幕僚的出众才华,体现了崔戎礼贤下士的品格与李商隐对其知遇之恩的感激,营造了从昔日温情到故人离世的哀伤凄凉氛围,表达了李商隐对崔戎离世的深切哀痛、对其德行的高度赞美,以及对崔戎后人的深切祝愿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西风冲户卷素帐,隙光斜照旧燕窠。”动态元素:西风吹动、素帐翻卷。静态元素:缝隙中的阳光、旧燕巢。用秋风的“动”反衬故居的萧索寂静,暗含哀悼之情。虚实结合:“长者子来辄献盖,辟支佛去空留靴。”虚写:引用佛教故事(长者子献盖、辟支佛留靴),以神话典故喻博陵王的德行高妙。实写:隐含博陵王生前受人敬仰的场景。借虚构典故侧面烘托人物品格,虚实相生中增强诗歌感染力。以动衬静:“时禽得伴戏新木,其声尖咽如鸣梭。”动态:禽鸟啼鸣、嬉戏。静态:新木生长的山林。鸟声的“尖咽”反衬出南山学习之地的清幽,以生机盎然的“动”凸显环境的“静”。侧面描写:“顾我下笔即千字,疑我读书倾五车。”通过博陵王对“我”(作者)的称赞(下笔千言、学富五车),侧面描写作者的才华,同时反衬博陵王的识人之明。正面描写:“面如白玉欹乌纱”,以“面如白玉欹乌纱”正面勾勒仲子延岳的容貌,用“白玉”比喻其面容光洁,“欹乌纱”以帽饰歪斜的细节展现随性气质。
3. 分段赏析
“丈人博陵王名家,怜我总角称才华。华州留语晓至暮,高声喝吏放两衙。明朝骑马出城外,送我习业南山阿。”开篇点明崔戎出身名门(博陵王后裔),却对年少的李商隐格外赏识。“总角”指童年,崔戎称其“称才华”,可见对其天赋的认可。后四句描写崔戎在华州任上对李商隐的关照:他破例与李商隐长谈至日暮,甚至高声喝退属吏,免去公务打扰,次日又亲自送李商隐到终南山专心读书。这一系列举动凸显崔戎的礼贤下士与李商隐的感激之情,奠定了全诗“知遇之恩”的基调。“仲子延岳年十六,面如白玉欹乌纱。其弟炳章犹两丱,瑶林琼树含奇花。陈留阮家诸侄秀,逦迤出拜何骈罗。府中从事杜与李,麟角虎翅相过摩。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此段描绘崔戎家族及幕僚的才华与风度。次子延岳“面如白玉欹乌纱”,少年风流;幼弟炳章“瑶林琼树”,如玉树琼花般出众。家族子弟如陈留阮氏(魏晋名门)般俊秀,属吏杜胜、李潘才华横溢,诗文“清词孤韵”如钟磬环珂般清脆悦耳。诗人以比喻和典故,既赞崔氏家族的显赫,又暗含对幕府文化氛围的欣赏,侧面烘托崔戎的识人善任。“公时受诏镇东鲁,遣我草诏随车牙。顾我下笔即千字,疑我读书倾五车。呜呼大贤苦不寿,时世方士无灵砂。五月至止六月病,遽颓泰山惊逝波。明年徒步吊京国,宅破子毁哀如何。西风冲户卷素帐,隙光斜照旧燕窠。”崔戎调任兖州后,李商隐随行并负责草拟诏书。崔戎惊叹其文思敏捷(“下笔即千字”),甚至怀疑他“读书五车”。然而五月赴任、六月病逝的急转直下,如“泰山崩颓”“逝波难返”,突显命运无常。次年李商隐重返长安故宅,只见“宅破子毁”“西风卷帐”,唯有“隙光斜照旧燕窠”的萧瑟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强烈对比,哀痛之情溢于言表。“古人常叹知己少,况我沦贱艰虞多。如公之德世一二,岂得无泪如黄河。沥胆咒愿天有眼,君子之泽方滂沱。”结尾直抒胸臆,呼应“古人常叹知己少”的感慨。李商隐自述身世沉沦、多灾多难,而崔戎的德行举世无双,故其离世令他“泪如黄河”。末句“沥胆咒愿”以最直白的语言祈求上天眷顾崔戎后人,愿其恩泽如滂沱之雨绵延不绝。虽被纪昀批“鄙俚”,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悲怆,更显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