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社幽闲君暂居":幽静的白社只是你暂时的居处,
# 白社:隐士所居之地。《抱朴子·杂应》:“洛阳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陈子叙共守事之,从学道。”
"青云器业我全疏":而平步青云的才能学问我却是一窍不通完全生疏。
# 青云:喻高官显职。
"看封谏草归鸾掖":不久的将来你就可升任诔官回到鸾台,
# 鸾掖:鸾台。唐代门下省的别名。,谏草:谏书的草稿。,看:行看,不久。
"尚贲衡门待鹤书":而今在这简陋的房屋不过是养精蓄锐等待朝廷的诏书。
# 贲:(bì)装饰。
"莲耸碧峰关路近":莲花峰高耸靠近潼关去京华之路已不太远,
# 关路:人关进京之路。
"荷翻翠扇水堂虚":只可惜你去后那荷池庭院将寥落空虚。
"自探典籍忘名利":每日里我独自翻检典籍已把名利置之度外,
# 自:自然,当然。
"欹枕时惊落蠹鱼":侍着枕头读书常常见书页里掉下蠹鱼。
# 蠹鱼:蛀书虫,即蟫;一名衣鱼,亦蛀衣服。,欹枕:落枕。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刘评事永乐闲居见寄》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七言律诗,诗人李商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友人刘评事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仕途不顺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的羡慕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首联“白社幽闲君暂居,青云器业我全疏”运用了对比手法。“白社”通常代指隐士所居之处,这里说刘评事暂时闲居于这清幽之地,而自己的仕途之路却全然没有进展,“青云器业”与“全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两人不同的人生境遇。刘评事虽有才华但暂时隐居,是待价而沽;而诗人自己则深感事业无望,充满了失落与无奈,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友人即将升迁的羡慕之情。象征:“莲耸碧峰关路近,荷翻翠扇水堂虚”一句,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莲耸碧峰”象征着刘评事的前途一片光明,通往京城的道路已经很近,晋升在望;“荷翻翠扇”则描绘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景象,但“水堂虚”又暗示着在刘评事离开之后,这里的闲置和空虚。这不仅是对刘评事未来的美好祝愿,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和落寞,因为友人即将离去,留下他一人面对这寂静的环境。倒装:颔联“看封谏草归鸾掖,尚贲衡门待鹤书”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尚衡门待鹤书,看封谏草归鸾掖”。诗人将描述刘评事即将升迁的内容放在前面,突出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然后再提及自己等待诏令的现状,使诗句更具艺术感染力,也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即以对比手法写刘评事之居永乐是暂时闲休,但自己的闲居却不同于刘评事。刘评事只是一时退隐暂休,是将升迁的休闲,自己则全无本事和刘评事一样升迁,委婉曲折地写出自己难言之隐。颔联是为刘评事不久即将升迁表示祝愿,两句实为倒装句。颈联首句通过眺望莲花峰,暗示刘评事距进京之路已近,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意境更为生动。永乐地处潼关附近,西有莲花峰,接近长安,因此望见莲花峰就意味着进京之路不远,这也是对刘评事的劝慰与祝愿。次句则表达了对刘评事归京后此地闲居之所将变得冷清的惋惜之情。颔联为刘评事即将升迁表示祝福,这两句实际上是倒装句。颈联首句以莲花峰可见,暗示刘评事进京之路不远,寓意生动;次句对刘评事将来离开后此地的冷落表示惋惜。尾联声称自己已忘却名利,每天倚枕读书自娱,实则是自我安慰。诗人在永乐闲居时仍心系国事,急于用世,因此所谓的忘记名利,不过是强自排解的言辞。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主旨在第二句,李商隐感叹“青云器业”已远去,通过“君”与“我”的对比,表达了对刘评事暂居幽闲、自己事业无成的感慨。第三、四句回应“暂居”,提到刘评事可能暂时离开大理寺调任谏职,因此等待诏令。第五、六句描绘了“幽闲”的景象,如碧峰和水堂翠扇。第七、八句回到诗人自身,照应“青云器业我全疏”,表达如今只能与书籍为伴、枕边落有蠹鱼的无奈。第七句的“忘名利”是愤激之辞,并非真的忘却了匡国之志。最后一句中的“惊”字用得精妙,类似于《赠田叟》中的“在野无贤心自惊”。
# 此言评事之隐于永乐,不久复用。若我则青云事业,渺然无期,盖君曾有谏草归于鹜掖,我但静处衡门,以待鹤书耳。君今闲居此地莲峰之耸,荷盖之翻,皆足以供赏玩,以视余之开书欹枕,蠹鱼惊鱼,其无所聊赖,相去复何如哉。
清钱谦益《唐诗鼓吹评注》
# 此叹宦达之不可期也。居本暂时闲居,故虽封谏草而归,尚待鹤书之贲,我则莲峰路近,荷盖堂虚。岂复青云中人物,但自觉民心未断,虽典籍可耽,而眠梦之余,犹未免惊心落蠹耳,真人前不必说假话也。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牵率应酬之作。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