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外辛夷定已开":门帘外的木笔花定然已经开放,
# 辛夷:一种花,又称木笔。春天开花,初发如笔,有桃红、紫红两种。
"开时莫放艳阳回":开放的时候就别让大好春光匆匆而逝,当尽情享受新婚之乐。
# 莫:一作不。
"年华若到经风雨":如果等到风雨送春、芳菲都歇的时候,
"便是胡僧话劫灰":那么剩下的就是胡僧口中所说的劫火之余灰罢了。
# 劫灰:佛教所谓劫火之余灰。后指被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龙山晴雪凤楼霞":龙山的晴天白雪,凤楼的绚丽云霞,
# 凤楼:本指萧史、弄玉所居凤台,此指韩同年婚后所居之所。,龙山:对韩同年岳家所住之地的美称。
"洞里迷人有几家":那洞中令人着迷沉醉的又有几家呢。
# 有几家:谓女仙不只一人。盖以二仙女暗喻王氏姊妹。而以韩瞻与己喻为刘、阮。,洞里迷人: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逢二仙女事。
"我为伤春心自醉":我因为伤怀春天的流逝自己心已沉醉,
"不劳君劝石榴花":不用劳烦您来劝我饮石榴花酒。
# 石榴花:指石榴酒。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寄赠友人题材的诗。描绘了帘外辛夷花开放的想象之景,以及友人所处龙山晴雪、凤楼霞的美好环境,营造出一种既美好又略带惆怅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表达了自身因求偶心切、婚姻不顺而产生的伤春苦闷,同时也包含对友人新婚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享受新婚美好的劝告,又有借友人关系期望促成自身婚事的委婉诉求。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帘外辛夷定已开,开时莫放艳阳回”,借辛夷花的开放,以及对艳阳停留的祈愿,抒发对美好时光停留的渴望,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用典:“便是胡僧话劫灰”,运用“劫灰”这一典故,相传汉武掘昆明池,得黑灰,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胡僧。”后竺法兰来,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里以劫灰来形容经历风雨后的年华,如同劫后余灰,强调时光流逝带来的沧桑变化。烘托:“龙山晴雪凤楼霞,洞里迷人有几家”,描绘龙山晴雪、凤楼霞的美景,烘托出友人所处环境的美好,同时暗示友人在此环境中的沉醉,为尾联自己伤春情绪的表达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在这首诗中,首联诗人凭借想象,勾勒出帘外辛夷花已然绽放的画面,随即发出祈愿,期望辛夷花开放之际能挽留住艳阳,莫让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在此,辛夷花无疑象征着世间的美好事物,而艳阳则代表着珍贵美好的时光,诗人对时光的留恋眷恋,借由这般略带俏皮的祈愿,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时光易逝的感慨基调。颔联诗意由对辛夷花与艳阳的描绘,巧妙转至对年华的深沉思索。诗人不禁感慨,若年华遭受风雨的洗礼,便如同胡僧所提及的劫灰,往昔的一切美好都将随之消逝。此处运用典故,寓意深刻,将年华的悄然流逝与劫后余生的沧桑紧密相连,进一步深化了时光变迁、美好难再的主题。颈联诗人笔锋一转,聚焦于友人韩瞻的寓居之地,精心描绘出龙山晴雪的洁白纯净、凤楼云霞的绚烂多姿,如此美景,暗示着友人所处之处仿若人间仙境,令人心醉神迷。其中“洞里迷人”一句,除了描绘环境的迷人之外,还略带调侃之意,似在笑言友人沉醉其中、乐而忘返。而这也为尾联诗人抒发自身伤春情绪,在情境上做了巧妙铺垫。尾联“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诗人直白地表明,自己已然因伤春之情而沉醉其中,无需友人再以石榴花酒相劝。此句既呼应了前文对时光流逝的伤怀之情,又明确地点出自身伤春的情绪状态,同时以一种委婉拒绝的口吻,向友人传达出自己深深沉浸在伤春情绪之中的心境,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为完整且细腻。
# 此当是悼亡以后所寄。前首劝韩及时唱随,后首叹己惟有伤春耳。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语云:分手即天涯。不知瞬息即千古,横竖看来总一样。(前首)又曰:能无妒杀?(后首)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霞、雪比仙,故曰“洞里迷人”云云,三四正写恼意。(后首)此箫洞当指泾源。义山与韩同时议婚,而韩先娶,姑艳妒之情,见于言表。时尚未构新居也。
清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
# 此必韩初娶王氏女,未成新居,寓居萧洞,故戏恼之。首作言美色易衰,过时了无佳趣,反衬新婚之美。解者属之悼亡,大误。次章伤春,叹己之未得佳偶,即所谓“禁弯无人近”也。辛夷亦戏言也,未几而称曰吾姨矣。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
上一篇:唐·李商隐《过华清内厩门》
下一篇:唐·李商隐《戏题友人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