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dōng
gō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shāng
yǐn
liǎng
qián
zhāng
píng
shì
chù
shǒu
jiān
píng
shì
chuán
zhǐ
yuè
zhōng
rén
bèi
rèn
mǒu
dào
shāng
lái
guāng
yīn
wèi
tóng
bàn
fāng
yǒu
shù
āi
líng
guāng
cún
qiě
jiān
duō
bìng
juàn
yán
yìn
xiá
xié
huò
xiǎo
shū
zhī
nán
huò
yòu
jiē
zhī
jiǎn
xìn
xún
niáng
zhī
cháng
yǒu
suān
xīn
yǒng
táo
qián
tōng
zhī
shī
měi
jiē
piāo
suǒ
lài
yīn
chí
zhòu
tíng
fāng
xiào
mìng
jīng
máo
gǎn
zài
huái
怀
xiāng
jǐn
yīn
xiàng
shí
guǎn
jīn
tái
péi
fèng
guāng
chén
chū
chuǎi
qiān
dùn
jiān
zhī
zǎo
suì
zhì
zài
xuán
mén
dào
gèng
dūn
ān
shuāi
wēi
duān
zhì
nán
guó
yāo
cóng
tái
miào
suī
yǒu
shè
piān
shí
shí
jiē
fēng
liú
kuàng
zhāng
xiān
běn
shuāng
céng
lái
cóng
shàng
jiàng
yòu
tuō
yīng
liáo
xiàn
míng
fāng
cuī
yuàn
hàn
tíng
yóu
zhèng
chóng
nìng
fēi
xīng
yún
jiān
duò
yuè
kuī
西
jiā
zhī
sòng
hèn
dōng
shè
zhī
wáng
chāng
chéng
chū
ēn
fēi
suǒ
chèn
wéi
cóng
zhì
yuàn
qǐn
qián
yán
shǐ
使
guó
rén
jìn
bǎo
zhǎn
qín
jiǔ
ruǎn
ēn
yōu
zhī
jiā
yān
gān
mào
zūn
yán
yòng
huáng
zhuó
jǐn

译文

商隐启:两天以前,在张评事处敬见手书,兼有评事传达意旨,在乐籍中赐给一个人,来供缝补衣裳。我自从妻子亡故哀伤以来,还没有几日。梧桐树一半死了,方有叙述哀悼之作;我像灵光殿独自存在,并且兼有多病。怀念子女,没有工夫照顾。有的比嵇康的男儿小,有的比蔡邕的女儿幼。检出庾信讲到荀娘的书启,每次感到酸苦;念陶潜讲到通子的诗,每次叹息自己在外漂泊。所幸依靠府主,为幕府奔走。正思为节度使效命,不敢怀念家乡。这里有锦绣的褥子,有象牙饰的床榻,有藏书的石室,有招贤的黄金台,迸内就陪侍风采,出外就揣摩铅刀。加上早年,志趣在信奉道教,到了这里,更加强了早年的契合。自己安于衰弱命薄,略微得到学道的头绪。至于南方的妖艳妇人,丛台的美妙歌妓,虽然在诗篇里写到过,实在跟她们没有关系。何况张懿仙本来是天下无双,曾经是当代独一,既经跟从上将,又托身英俊的幕僚。在汲县刻石,正在依靠崔瑷;在汉朝廷踏着木履声,还在想念郑崇。岂可再让银河上织女星飞下来,云里的月亮掉下来,偷看西邻的宋玉,恨不能嫁给东邻的王昌吗。那实在出于私恩,不是相称的。敬求能够听从至诚的愿望,赐给我改变以前说的话,使得国人完全保证柳下惠坐怀不乱,酒店主不怀疑阮籍有私心。那优厚的恩德。无法再增加哩。触犯尊严,敬表惶恐忧惧。谨慎地启奏。

逐句剖析

"商隐启":商隐启:

# 商隐:作者自己。

"两日前":两天以前,

"于张评事处伏睹手笔":在张评事处敬见手书,

# 张评事:人名,事迹不详。评事,掌决断疑的官。

"兼评事传指意":兼有评事传达意旨,

"于乐籍中赐一人":在乐籍中赐给一个人,

# 于乐籍中赐一人:河东公送一官妓给李商隐。乐籍,官妓。古时官妓属乐部,故称。

"以备纫补":来供缝补衣裳。

# 纫补:缝纫修补。

"某悼伤以来":我自从妻子亡故哀伤以来,

# 悼伤:犹悼亡。此指哀悼亡妻。

"光阴未几":还没有几日。

"梧桐半死":梧桐树一半死了,

# 梧桐半死:典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此指丧偶后凄切的情状。

"方有述哀":方有叙述哀悼之作;

# 方有述哀:江淹悼妇诗《述哀》。

"灵光独存":我像灵光殿独自存在,

"且兼多病":并且兼有多病。

"眷言息胤":怀念子女,

# 息胤:子嗣,子女。,眷言:照顾,关怀。言,词尾。

"不暇提携":没有工夫照顾。

"或小于叔夜之男":有的比嵇康的男儿小,

# 叔夜:嵇康,字叔夜。

"或幼于伯喈之女":有的比蔡邕的女儿幼。

# 伯喈:蔡邕,字伯喈。

"检庾信荀娘之启":检出庾信讲到荀娘的书启,

# 庾信荀娘之启:庾信写的《谢赵王赉荀娘丝布启》。荀娘,庾信之女。

"常有酸辛":每次感到酸苦;

"咏陶潜通子之诗":念陶潜讲到通子的诗,

# 陶潜通子之诗:陶渊明《责子》诗:“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通,陶潜第五子小名。

"每嗟漂泊":每次叹息自己在外漂泊。

"所赖因依德宇":所幸依靠府主,

# 德宇:德泽恩惠的庇荫。

"驰骤府庭":为幕府奔走。

"方思效命旌旄":正思为节度使效命,

# 效命旌旄:此指听命于对方。旌旄,泛指旗帜。

"不敢载怀乡土":不敢怀念家乡。

"锦茵象榻":这里有锦绣的褥子,有象牙饰的床榻,

"石馆金台":有藏书的石室,有招贤的黄金台,

"入则陪奉光尘":迸内就陪侍风采,

# 光尘:对人风仪的敬称。此指河东公。

"出则揣摩铅钝":出外就揣摩铅刀。

# 铅钝:铅刀,钝刀,比喻资质愚鲁。此是自谦之词。

"兼之早岁":加上早年,

"志在玄门":志趣在信奉道教,

# 玄门:指道教或佛教。

"及到此都":到了这里,

"更敦夙契":更加强了早年的契合。

# 夙契:往昔的心愿。

"自安衰薄":自己安于衰弱命薄,

"微得端倪":略微得到学道的头绪。

"至于南国妖姬":至于南方的妖艳妇人,

"丛台妙妓":丛台的美妙歌妓,

"虽有涉于篇什":虽然在诗篇里写到过,

"实不接于风流":实在跟她们没有关系。

"况张懿仙本自无双":何况张懿仙本来是天下无双,

# 张懿仙:柳仲郢要送给李商隐的歌妓名字。

"曾来独立":曾经是当代独一,

"既从上将":既经跟从上将,

"又托英寮":又托身英俊的幕僚。

"汲县勒铭":在汲县刻石,

"方依崔瑗":正在依靠崔瑷;

# 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人,书法家。当年中举茂才,迁汲县令,视事七年,为当地开稻田数百顷,长老用歌颂赞。

"汉庭曳履":在汉朝廷踏着木履声,

"犹忆郑崇":还在想念郑崇。

# 郑崇:字子游,西汉人。事见《汉书·郑崇传》: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宁复河里飞星":岂可再让银河上织女星飞下来,

"云间堕月":云里的月亮掉下来,

"窥西家之宋玉":偷看西邻的宋玉,

# 宋玉:仪容出众之人。

"恨东舍之王昌":恨不能嫁给东邻的王昌吗。

# 王昌:仪容出众之人。

"诚出恩私":那实在出于私恩,

"非所宜称":不是相称的。

"伏惟克从至愿":敬求能够听从至诚的愿望,

# 克从至愿:能够听从恳切的愿望。

"赐寝前言":赐给我改变以前说的话,

# 赐寝前言:收回前面赠妓给我的话。寝,谓湮没不彰,隐蔽。

"使国人尽保展禽":使得国人完全保证柳下惠坐怀不乱,

# 展禽:即柳下惠,展氏,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历代广为传颂。

"酒肆不疑阮籍":酒店主不怀疑阮籍有私心。

# 酒肆不疑阮籍:《世说新语·任诞》: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沽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则恩优之理":那优厚的恩德。

# 恩优之理:给予的恩惠与优待。

"何以加焉":无法再增加哩。

"干冒尊严":触犯尊严,

"伏用惶灼":敬表惶恐忧惧。

"谨启":谨慎地启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河东公启》是唐代文人李商隐撰写的一封书信,也是一篇陈情文。信首提及作者从同僚张评事处得见柳仲郢的手礼;继而以感伤笔调叙写丧妻后自身的处境与心境。随后以“所赖”转折,表达对府主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表明辞谢赠意。此信连用典故,雅切圆转,文中既感激府主“恩私”,又委婉称“非所宜称”,望对方顺遂己愿收回赐妓成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妻子病故。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柳仲郢从河南尹升任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聘李商隐为判官。柳仲郢为收拢人心,欲将梓州官妓张懿仙许给李商隐作侍妾,然李商隐仍沉浸于丧妻哀痛之中,遂作书信谢绝柳仲郢的美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书信,也是一篇致谢陈情文。文中叙述得见手礼、丧妻处境,感激府主知遇之恩,并用典故委婉表明辞谢赐妓之意,表达希望对方收回成命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文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梧桐半死,方有述哀”巧用枚乘《七发》“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典故,原指树木经霜雪摧残后半死半枯的状态,常被喻为丧偶之痛。作者以“梧桐半死”自比丧偶后的孤苦,生动展现出丧妻后形神俱伤的悲戚之态,含蓄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增添文字典雅厚重感。比喻:文中“梧桐半死”以梧桐树一半枯死,比喻作者丧偶后的悲痛与形销骨立;“灵光独存”将自己比作仅存的灵光殿,喻指亲故凋零后,自身孑然孤立、形影相吊的凄凉处境,两个比喻借典故生动传情。渲染:“锦茵象榻,石馆金台”通过铺陈华丽的生活场景,如精美的锦褥、象牙装饰的床榻,以及珍贵石材构筑的馆舍、金碧辉煌的楼台,极力渲染府主礼遇的隆重,既表达对府主知遇之恩的感激,也为后文委婉拒绝赠妓作铺垫,凸显作客依人的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商隐启:两日前,于张评事处伏睹手笔,兼评事传指意,于乐籍中赐一人,以备纫补”几句以散句开篇,如实叙述作者从同僚张评事处获见柳仲郢的亲笔书信,并听闻张评事转达柳仲郢欲从乐籍中赐一名官妓,以作生活照料的美意。语气既保持着同僚间的亲切,又通过“伏睹”“赐”等敬辞,彰显出对府主的尊崇,清晰简明地交代写信缘由,为全文拒绝赠妾的核心内容张本。“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眷言息胤,不暇提携。或小于叔夜之男,或幼于伯喈之女。检庾信荀娘之启,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每嗟漂泊”这些语句,作者以沉痛笔触铺陈丧妻后的孤苦境遇。王氏新丧不过半载,“梧桐半死”化用枚乘《七发》典故,将丧偶之痛具象为枯木残枝的萧瑟;“灵光独存”援引《鲁灵光殿赋》,既写亲故凋零之悲,又暗含自身如危殿般摇摇欲坠的病弱之态。谈及儿女时,以嵇康幼子、蔡邕娇女类比,更引庾信念女、陶潜叹儿的诗文,层层递进地展现出自己身为鳏夫,既无力抚育幼弱子女,又深陷漂泊孤苦的凄凉心境,为后文拒妾埋下情感伏笔。“所赖因依德宇,驰骤府庭。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载怀乡土。锦茵象榻,石馆金台,入则陪奉光尘,出则揣摩铅钝”几句,作者以“所赖”转折,转而盛赞柳仲郢的知遇之恩。“锦茵象榻,石馆金台”通过华美意象,极言府中礼遇之隆;“入则陪奉光尘,出则揣摩铅钝”则以躬身效命的姿态,表明自己愿为柳仲郢驱驰的忠诚。“不敢载怀乡土”既回应柳仲郢赠妾以慰寂寥的好意,又暗含寄人篱下的无奈,将感激之情与飘零之叹巧妙融合。“兼之早岁,志在玄门,及到此都,更敦夙契。自安衰薄,微得端倪”中,“兼之”递进一层,追溯自身精神志趣。李商隐早年曾隐居玉阳山学道,历经仕途坎坷与丧妻之痛后,更笃信佛道以求解脱。“自安衰薄,微得端倪”八字,看似平和,实则饱含对命运无常的无奈——既已看透人生起落,便不再寄情于男女欢爱,以超然的姿态再次表明拒妾立场。“至于南国妖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几句,“至于”宕开一笔,直面外界可能的误解。李商隐诗文中多有美人意象,此处以“虽有……实不”的转折句式,澄清笔下艳情多为托物言志或艺术创作,并非生活实录。这既维护了自己的文人清誉,也委婉暗示柳仲郢赠妾之举实为误会。“况张懿仙本自无双,曾来独立,既从上将,又托英寮。汲县勒铭,方依崔瑗;汉庭曳履,犹忆郑崇。宁复河里飞星,云间堕月,窥西家之宋玉,恨东舍之王昌”此段聚焦张懿仙个人经历,以“况”字起势,连用四则典故:“汲县勒铭”喻其曾得赏识,“汉庭曳履”赞其品格高洁,“河里飞星”“云间堕月”化用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传说,“窥宋玉”“恨王昌”化用东邻美女典故,既肯定张懿仙的才色双绝,又以反问句式委婉指出,频繁辗转于不同男子之间,于张懿仙名声有损,也与自己的道德观念相悖,措辞柔中带刚,尽显婉拒之巧。“诚出恩私,非所宜称。伏惟克从至愿,赐寝前言,使国人尽保展禽,酒肆不疑阮籍。则恩优之理,何以加焉。干冒尊严,伏用惶灼。谨启”几句,作者以谦卑之态作结,先致谢柳仲郢的厚意,再以“非所宜称”表明立场,恳请收回成命。“展禽”(柳下惠)坐怀不乱、“阮籍”饮酒自全的典故,既自比坚守操守,又暗喻希望外界勿因赠妾之事误解自己。最后“惶灼”二字,将拒绝时的忐忑与对府主的敬畏展露无遗,使整封书信在不失尊严的同时,尽显得体周全。

4. 作品点评

一位幕府主人,因同情幕僚处境而有赠妓之举。辞谢此等“恩遇”殊为不易,作者却能诉情说理,既不拂逆对方好意,又使对方了解自己情性以“赐寝前言”。从中不仅可见作者恳挚的情感性格,还可见其善用辞令与驾驭骈文形式的圆熟技巧。隶事用典与骈偶对仗不仅未成为表情障碍,反成更有效表达情感的凭借,华不伤真,本篇是典型一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一般认为这是他写的爱情诗,是他别有私情。从这封信里的表白来看,他是没有的。说明他写的《无题》诗,是另有寄托。这封信是用四六文来写的,对研究唐代的四六文,也是有用的。

不详资深编辑家周振甫《古代散文十五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字戎》

下一篇:唐·李商隐《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