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不结心":一根带子不能将两个人的心意结在一起,
# 一带不结心: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两股方安髻":两根丝带才能拧成发带固定发髻。
# 髻:发结,盘于头顶左右两边。,两股:两根丝带。
"惭愧白茅人":多谢祭祀神明的人的好意,
# 白茅:古人以白茅草祭祀。
"月没教星替":月亮隐没,哪里是暗淡星辰可以代替的?
# 星替:星辰黯淡无光。
"剩结茱萸枝":多用丝线将茱萸枝条编织起来,以便避开灾祸,
#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古人认为佩戴装有茱萸的香囊可以辟邪,王维有诗“遍插茱萸少一人”。
"多擘秋莲的":多剖开莲子以怜己之子。
# 的:莲子。《诗义疏》:“青皮裹白子为的。”,擘:剖开、分开。
"独自有波光":王氏虽死犹生,独自一人仿佛还能感受到她清澈的目光,
# 波光:屈原《招魂》:“嬉光眇视,目曾波些。”
"彩囊盛不得":那泪珠即使用来盛放露珠的五明囊也无法贮藏。
# 彩囊:《述征记》:“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洗眼眼明。”
"蛮丝系条脱":丝线系着腕钏,媚眼栩栩如生,
# 条脱:臂饰、腕饰。,蛮丝:南方少数民族所产之丝。
"妍眼和香屑":仿佛能闻到百和香屑的味道。
# 香屑:百和香屑,由多种香料配制而成。费泉诗:“衣熏百和屑,鬓插九枝花。”,妍眼:媚眼。
"寿宫不惜铸南人":供奉神像的宫殿,不惜用金子铸造画像,
# 铸南人:无解。或南金之讹误,言不惜以金铸其像也。,寿宫:供奉神的宫殿。
"柔肠早被秋眸割":画中的明眸仿如昨日,令我断肠。
# 眸:一作波。
"清澄有余幽素香":幽室清澄,似有余香,
"鳏鱼渴凤真珠房":思念亡妻,就如同鳏鱼渴凤。
# 鳏鱼渴凤:皆诗人自况之语。
"不知瘦骨类冰井":不知道一身瘦骨已经好似藏冰井室,
# 冰井:藏冰井室。
"更许夜帘通晓霜":连晓霜侵帘都没有察觉。
"土花漠漠云茫茫":墓地凄凉,青苔已生,愁云漫天,黄河水想要流尽,
# 漠:一作“碧”。
"黄河欲尽天苍苍":黄河水想要流尽,然而愁绪就如苍茫无尽的青空,绵绵不绝。
# 苍苍:一作“苍黄”。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悼亡诗,其一、其二为绝句,其三为杂言诗。全组诗以凄美意象、神话传说与双关隐喻,抒发生死相隔的永恒哀思,并强调爱情的不可替代性。
2. 写作手法
比兴:起句“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鬓”以单丝不成线起兴,暗示爱情需夫妻二人情投意合才能宜其家室,通过“一带”与“两股”的对比,表达“一带”则悲,“两股”则喜的情感。虚实结合:次句从人间联想至天上,以“白茅”通神的祭祀仪式虚写,回归现实时以“惭愧”表达无可奈何之慨,营造悲伤氛围,虚写与实写结合,悼亡主旨逐渐明晰。叠字:结句“茫茫”与“苍苍”两个叠音词的连用,渲染凄凉萧瑟之景,哀婉之情绵延不绝,深化了全诗的悲凉氛围。
3. 分段赏析
其一:诗歌开篇“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鬓”,用单丝无法成线的意象起兴,暗叹爱情需夫妻二人情投意合方能成就和睦家庭。第三四句笔锋一转,诗人的思绪从眼前之景延伸开去,仿佛从人间跨越到了天上,万千感慨随之涌现。古人相信“白茅”能通神灵,用它祭祀可使九天之上的神明享用到供品;而“惭愧”二字又将思绪拉回现实,以人生无可奈何的怅然,烘托出悲伤的氛围,呼应前文“一带不结心”的孤寂。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让悼亡的主旨逐渐清晰,却仍未完全点破。“月没教星替”运用比兴手法,以暗淡的星辰无法替代皎洁月光为喻,暗指王氏在诗人心中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存在,再次呼应“两股方安鬓”中夫妻相伴的深意。其二:茱萸可以辟邪,莲子谐音“怜子”,“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两句,仿佛能听见诗人反复叮嘱的声音。他唯恐挂念之人遭遇不测,忍不住絮絮叨叨,将担忧与祝福揉进话语里,情感真挚动人。这些叮嘱,或许是离别前的温情,或许是分隔两地的牵念,无论如何都浸着离别的愁绪,正如后文“独自”二字所暗示。她眼中的泪光,既像星辰般闪烁,又似露珠般清透,即使用来盛露的彩囊也盛不下——因为这泪水太过珍贵、太过鲜活。这四句描写细腻入微,画面如在眼前,虽隐约有悲意,却始终未直言生死。其三:“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两句,细致描摹画中王氏的模样:丝绦轻系玉镯,眼波流转间似还沾着香粉气息,宛若一幅令人心动的仕女图,以美好之景反衬哀伤。紧接着笔锋陡转,写到“寿宫”(墓地)的肃穆冷寂——诗人面对王氏的画像,见她仍似生前般鲜活,却再难触及,不禁心痛欲裂。“割”字道尽天人永隔的痛苦,足见诗人用情之深。“鳏鱼渴凤”四字点明悼亡主旨,生动刻画出诗人因过度悲恸而失魂落魄的神态。下一句紧承上文,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异曲同工,却更添哀婉。结尾转向对王氏墓地的描写,以“茫茫”“苍苍”两个叠词的连用,渲染出凄凉萧瑟的意境,哀婉之情绵长不绝。
上一篇:唐·李商隐《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