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国社方见":在北方春社时才见到越燕,
# 社:春社日。《文昌杂录》:“燕以春社来,秋社去,谓之社燕。”,上国:指京师。
"此乡秋不归":在这地方秋季它不返回北方。
# 此乡:指徐州。
"为矜皇后舞":越燕像是为了炫耀皇后的舞姿,
# 皇后舞:用赵飞燕善舞事。
"犹著羽人衣":仍然穿着如仙人般的羽毛衣。
"拂水斜纹乱":越燕掠过水面,使水面斜纹纷乱,
"衔花片影微":衔着花时身影微小。
"卢家文杏好":卢家以文杏为梁,环境美好,
"试近莫愁飞":越燕你试着飞向莫愁所在之处吧。
"将泥红蓼岸":越燕在红蓼岸边衔泥,
# 蓼:长于岸边的水草,有紫、赤、青等种。,将:持取。
"得草绿杨村":在绿杨村中寻得草。
"命侣添新意":越燕呼唤伴侣增添新意,
"安巢复旧痕":在旧痕处重新筑巢。
"去应逢阿母":越燕去的时候应该会遇见西王母,
# 去应逢阿母:原注:乐府诗,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阿母长相见。阿母:指西王母。
"来莫害王孙":回来时不要伤害王孙。
"记取丹山凤":记住丹山的凤凰,
# 丹山:丹丘。
"今为百鸟尊":如今它是百鸟之尊。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写作手法
拟人:“为矜皇后舞,犹著羽人衣”,赋予越燕以人的心理与行为,仿佛越燕是为了炫耀而身着如仙人之衣,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越燕的姿态,使越燕形象更具灵性。“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同样将越燕拟人化,写其召唤伴侣、筑巢等行为,如同人一般有情感与计划。用典:“卢家文杏好,试近莫愁飞”,运用“卢家莫愁”的典故,卢家以文杏为梁,莫愁是卢家少妇,这里借典故为越燕指引美好的栖息之处,丰富诗歌内涵,使表达更为含蓄。“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王孙”,“阿母”指西王母,用此典故增添神秘色彩,同时借西王母暗示某种权威或指引,使诗歌寓意更深远。象征:越燕象征着具有某种生存智慧或面临特定处境的对象,其行为和遭遇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情境与选择。丹山凤象征着权威、尊位,通过对越燕与丹山凤关系的描述,暗示出一种等级秩序或生存之道。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前两联:“上国社方见,此乡秋不归。为矜皇后舞,犹著羽人衣。”点明越燕在“上国”春社时才出现,而在“此乡”秋天也不归去。以“为矜皇后舞,犹著羽人衣”,通过拟人手法,描绘越燕如同为炫耀给皇后跳舞,身着如仙人之衣,暗示越燕在不同环境下的某种姿态,可能隐喻诗人在不同境遇中的状态。后两联:“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卢家文杏好,试近莫愁飞。”刻画越燕拂水时弄乱水面斜纹,衔花时身影微小,最后借“卢家文杏”典故,劝越燕飞向莫愁所在的美好之地,表达对越燕(也可能是自身)寻找美好归宿的期望。第二首诗:前两联:“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描述越燕在红蓼岸边衔泥,在绿杨村中寻草,招呼同伴一起筑巢,既有新的活力又遵循旧有的痕迹,展现越燕忙碌而有序的生活,可能象征着诗人对生活某种规律和追求的思考。后两联:“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王孙。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以叮嘱越燕的口吻,说其离去应遇见西王母,归来不要伤害王孙,最后提醒越燕记住丹山之凤如今为百鸟尊,似在劝诫越燕(也可能指向人)要认清形势,遵循某种准则,蕴含着一定的劝诫意味。
上一篇:唐·李商隐《夜出西溪》
下一篇:唐·李商隐《小园独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