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洁终无倦":皎洁始终不倦怠,
"煎熬亦自求":煎熬也是自我追求。
"花时随酒远":花开时随酒远去,
# 花时:花开时节。杜甫《遣遇》:(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缊袍。)
"雨后背窗休":雨后在背窗处停歇。
# 背窗:靠窗。
"冷暗黄茅驿":冷暗的黄茅驿站,
# 黄茅:茅草名,多生于荒僻处。
"暄明紫桂楼":暄明的紫桂楼。
# 紫桂:暗指桂林。
"锦囊名画掩":灯光照着合上的装有名画的锦囊,
# 锦囊:用锦制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诗稿或机密文件。《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玉局败棋收":也照着被收拾起来的残败棋局。
# 玉局:棋盘的美称。
"何处无佳梦":哪里会没有美好的梦境呢?
"谁人不隐忧":可又有谁没有隐藏在心底的忧愁呢?
# 隐忧:深深的忧虑。《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隐,痛也。
"影随帘押转":灯影随着帘幕的压条转动而移动,
# 帘押:亦作帘柙,装在帘上作镇押之用的物件。
"光信簟文流":灯光顺着竹席的纹路流动。
# 簟文:即簟纹。簟,竹席也,簟文即竹席上的纹路。,信:随便,放任。此处可解作从、随。
"客自胜潘岳":客人自然胜过那才华出众的潘岳,
# 潘岳:《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侬今定莫愁":我如今也一定不会再感到忧愁。
# 莫愁:古乐府中传说的女子。一说为洛阳人,为卢家少妇。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另一说为石城人。《旧唐书·音乐志二》:「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侬:已婚妇女的自称。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固应留半焰":本就应该留下半盏火焰,
# 固应留半焰:纪少瑜《咏残灯诗》:“残灯犹未灭,将尽更扬辉。唯余一两焰,才得解罗衣。”
"回照下帏羞":让那回照的灯光照见放下帷幕后的羞涩。
# 回照:犹反照。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灯》是一首咏物诗。此诗以"灯"为核心意象,通过"冷暗黄茅驿"与"暄明紫桂楼"的空间对照,"影随帘押转"与"光信簟文流"的光影变幻,构建出油灯在不同情境下的生存状态。诗人借"煎熬亦自求"的灯芯燃烧,隐喻自己在幕府生涯中持续奉献却难掩疲惫的真实处境;以"回照下帏羞"的残灯意象,暗喻仕途沉浮中保持操守的精神追求。全诗通过"锦囊名画掩"的文化意象与"败棋收"的生活场景,将个人际遇与时代风雨熔铸于灯影之中,既延续了传统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创作传统,又通过"何处无佳梦"的哲理性追问,赋予诗歌超越性的生命思考。
2. 写作手法
拟人:"煎熬亦自求"赋予灯芯自我牺牲的人格特征,暗喻诗人在幕府生涯中的奉献与疲惫;"影随帘押转"将光影流转拟作人的行踪,通过灯的动态展现人生际遇的漂泊感。对比:"冷暗黄茅驿"与"暄明紫桂楼"形成空间对照,象征职场环境的冷暖无常;"锦囊名画掩"与"败棋收"的物象对比,暗含文化追求与现实失意的精神冲突。
3. 分段赏析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首联以拟人手法刻画灯芯的燃烧状态,“皎洁“凸显灯光的纯净,“终无倦“赋予其持久生命力;“煎熬“与“自求“形成矛盾张力,既实写灯油燃烧的物理过程,又暗喻诗人在幕府生涯中自我奉献的精神特质。“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颔联通过时空对照展现灯的双重角色:晴日“随酒远“为宴饮助兴,雨夜“背窗休“在孤寂中耗尽最后余光。“随“与“背“的动词选择,暗含灯对环境的适应性与被动性,隐喻诗人职场生涯的顺遂与困顿。“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颈联以空间对比强化灯的生存境遇:“黄茅驿“的冷暗驿站与“紫桂楼“的暄明楼阁,既展现灯的普适性,又象征职场环境的冷暖无常。“冷暗“与“暄明“的视觉反差,暗示诗人对人际际遇的敏锐感知。“锦囊名画掩,玉局败棋收“此联以文化意象收束前半部分,“锦囊名画“代指文雅生活,“败棋收“暗喻人生残局。灯照“掩卷“与“收棋“的动作,既点明时间推移,又通过物象的闭合状态,暗示诗人对往昔理想的无奈封存。“何处无佳梦,谁人不隐忧“转联以反问句式引发哲理性思考,“佳梦“与“隐忧“的并置,揭示人生普遍存在的矛盾性。灯光既照“佳梦“的美好,亦映“隐忧“的沉重,通过光影的双重投射,深化诗歌的生命追问。“影随帘押转,光信簟文流“诗人以光影流转喻示人生漂泊,“影随帘押转“的动态描写与“光信簟文流“的纹理刻画,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视觉意象。帘押与簟文的细节,体现李商隐对微观世界的细腻观察。“客自胜潘岳,侬今定莫愁“尾联化用典故形成身份对照:“潘岳“代指文采斐然的文人,“莫愁“喻指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客自胜“与“侬今定“的转折句式,暗含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与坚守,借古喻今的手法增强抒情力度。“固应留半焰,回照下帏羞“末句以残灯意象收束全篇,“留半焰“既实写灯油将尽的状态,又隐喻诗人在逆境中保留的精神火种;“回照下帏羞“通过光影的逆向投射,将仕宦生涯的隐秘辛酸转化为具有审美张力的画面,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