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
·
wáng
zhāo
jūn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máo
yán
shòu
寿
huà
tōng
shén
rěn
wèi
huáng
jīn
wèi
rén
shàng
xíng
wàn
hàn
gōng
cháng
yǒu
shēng
chūn

译文

毛延寿画画技艺高超近乎通神,却忍心为贪黄金而歪曲昭君美貌。昭君在马上弹着琵琶,踏上万里和亲路,汉宫从此长久地像有一道隔阂,再难有往日的生机与温暖。

逐句剖析

"毛延寿画欲通神":毛延寿画画技艺高超近乎通神,

# 毛延寿画欲通神:“毛延寿”二句:《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传说汉元帝命画工毛延寿为宫女画像,昭君因不肯贿赂,被图为丑。后元帝命其远嫁匈奴时,后悔莫及,因杀毛延寿。毛延寿(?―公元前33年),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三兆村南)人,善画人形,好丑老少,必得其真。通神:谓画技神妙。

"忍为黄金不为人":却忍心为贪黄金而歪曲昭君美貌。

"马上琵琶行万里":昭君在马上弹着琵琶,踏上万里和亲路,

# 马上琵琶:据石崇《王明君词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明君,即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

"汉宫长有隔生春":汉宫从此长久地像有一道隔阂,再难有往日的生机与温暖。

# 汉宫长有隔生春:谓昭君纵有春风面,可惜远嫁匈奴,汉宫中永远见不到她,如同隔世也。隔生:隔世。生:一作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和歌辞・王昭君》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主题借王昭君故事,讽刺汉宫的昏暗与人才埋没,同时以昭君自喻,抒发自身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愤懑。运用用典、托物言志手法。首句写毛延寿因贪财歪曲昭君美貌,次句谴责其只为黄金不顾人才;后两句描昭君弹琵琶万里出塞,叹汉宫因错失人才而长期陷入“隔生春”的沉闷。作品以小见大,借昭君典故针砭时弊,体现李商隐咏史诗“婉而多讽”的特色,历代评家赞其借古喻今深刻,语言凝练却意蕴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由唐代李商隐所作。因李商隐身处晚唐,仕途受牛李党争牵连,如开成三年入朝后,遭令狐绹排挤,开成四年被派往荒远之地任使府职,仕途困顿、有志难伸。他借王昭君被毛延寿(喻朝中弄权者)构陷、远嫁出塞的典故,类比自身因他人排挤,空有才华却难获朝廷重用的遭遇,以诗抒发对朝廷埋没人才、党争误国的批判,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作品。介绍了王昭君因毛延寿贪财被误画,无奈弹琵琶万里出塞,汉宫自此长期陷入人才埋没的沉闷局面。借毛延寿贪财误人、昭君出塞的景象,写出对朝廷昏暗、人才遭弃的批判,及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这两句巧用“毛延寿画昭君”的典故。典故原意为:汉元帝时,画师毛延寿负责为宫女画像,王昭君因不愿向他行贿,被毛延寿故意丑化画像,导致汉元帝未能知晓其美貌,最终将昭君远嫁匈奴。诗句中,“毛延寿画欲通神”直接点出典故中的核心人物与事件,呼应毛延寿身为画师的身份;“忍为黄金不为人”则聚焦典故中“受贿丑画”的关键情节——毛延寿为了黄金利益,不顾宫女真实容貌与前程。作者借这一典故,将毛延寿的贪腐行为与晚唐朝廷中某些官员的做派对应:那些官员如同毛延寿一般,为私利弄权,埋没有才能的人。诗句以典故为桥梁,既保留了历史故事的厚重感,又含蓄地讽刺了现实弊病,让读者由典故自然联想到晚唐官场的黑暗。托物言志:以王昭君的遭遇喻自身,昭君有美貌与才华却被画师构陷、被汉宫放逐,如同诗人有满腹才学,却因党争等被排挤出朝廷、仕途坎坷,借昭君命运,将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对朝廷昏暗的批判,融入典故叙事,委婉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句“毛延寿画欲通神”中“画欲通神”极赞毛延寿画技高超,本是褒扬笔触,却为后文反转做铺垫。看似写画师技艺,实则暗指朝廷选才机制依赖这类“画师”评判,为“忍为黄金不为人”的贪腐行为埋下环境伏笔,凸显人才命运被“画师”操控的荒诞。次句“忍为黄金不为人”中“忍”字重责毛延寿,为贪黄金,罔顾人才。由前句画技之“能”,转写道德之“恶”,批判个体贪腐;延伸来看,也暗讽朝廷纵容此类人弄权,致使人才埋没,从个人恶行上升到制度性弊病的批判。第三句“马上琵琶行万里”描绘昭君出塞场景,“马上琵琶”是昭君出塞的经典意象,“行万里”强调路途之远、命运之凄苦。既承接前文因画师构陷导致的结果,又以具体行动展现昭君的无奈与悲壮,为末句叹汉宫做情感铺垫。末句“汉宫长有隔生春”中“隔生春”是诗眼,“隔”字写出汉宫因错失昭君这类人才,如同被一道屏障隔绝生机,“生春”难现,长期陷入沉闷、腐朽的氛围。既总结昭君出塞后汉宫的遗憾,又隐喻晚唐朝廷因人才政策失当,国力与生机渐衰,以小见大,将个人悲剧上升到王朝层面的反思。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比兴之法贯穿,情感凄切惋伤直抵幽微之境。其语言看似浅近通俗,然潜藏的寓意深邃幽远,细细品读,丝毫不见粗鄙浅陋之感,反倒因俗中藏雅、浅中寓深,更显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亦致慨于排挤之人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中

# 借慨为人所摈,语意显然。(末句)谓怨魂终古矣。

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

# 即斩画工,何救于万里之行!蔽贤者犹是也……“长有”二字可玩。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

# 此义山暮年省悟之候,使昭君得幸汉宫,不过一生春耳,今则世世想见其颜色也。画工福昭君者大矣。此诗不怨绹,不怨谮已于绹者。

清姜炳璋《选玉溪生诗补说》

# (末句)此从老杜“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一联翻出。

清姚培谦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卷十六

# 四家(按,袁虎文、杨致轩、何义门、田篑山)以为鄙也。

清纪昀《抄诗或问》

# 赴职梓潼,托昭君以自寓也。令狐不省陈情,使之沉沦使府,从此汉宫有长隔之痛矣。巫山有昭君村故云。但分朋党,不奖孤寒,从此万里羁游,汉宫有长隔之痛矣。岂独为昭君致慨哉!以昭君寓意,不觉其鄙浅也。

近代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房君珊瑚散》

下一篇:唐·李商隐《访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