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án
dōng
tuì
退
zhī
yǒng
rán
yǒu
nóng
wàng
suì
zhī
zhì
suì
zuò
xuě
yòu
zuò
cán
xuě
shī
bǎi
yán
qíng
yóu
jiù
·
·
cán
xuě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kāi
qíng
hán
kōng
shī
chén
rào
qiáng
quán
fěn
páng
jǐng
jiàn
xiāo
yín
shòu
cuī
yán
wéi
shān
dǎo
rén
zhū
huán
yóu
zhào
wèi
suì
shàng
liú
qín
luò
jīng
qīn
zhòu
guāng
chūn
yán
bīng
é
guǎn
lòu
lín
lǐng
lán
guāng
chè
sōng
xuān
cuì
xīn
yōng
lín
chóu
jìn
zhuó
kǒng
xíng
pín
jiāo
qǐn
xīn
huàn
liáng
yuán
yǒu
yīn
néng
zhī
kōng
píng
jūn

译文

朝霞散开,天空放晴,寒冷的空气中尘埃都消散了。积雪融化,绕着墙的雪像被剥去了一层粉,井边的积雪也渐渐消融。雕刻的兽像被盐霜侵蚀,像老虎一样崩裂,雪堆的假山也像玉人一样倾倒。珍珠般的雪珠还在闪烁,仿佛照亮了魏国的大地,玉璧般的冰块碎裂,却还留在秦地。落日的余晖惊扰了画中的宁静,残余的光芒让人误以为春天已至。屋檐上的冰柱滴落,像鹅毛笔管一样,瓦片上的积雪融化,像鱼鳞一样镂空。山岭放晴,云雾散开,松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树林中积雪堆积,让人不忍拂去,台阶上的雪地,让人害怕频繁踩踏。庆幸没有火灾的隐患,梁园的雪景也有了离去的理由。人们无法完全理解上天的力量,只能空自感激这均匀的恩泽。

逐句剖析

"旭日开晴色":朝霞散开,天空放晴,

"寒空失素尘":寒冷的空气中尘埃都消散了。

"绕墙全剥粉":积雪融化,绕着墙的雪像被剥去了一层粉,

"傍井渐消银":井边的积雪也渐渐消融。

"刻兽摧盐虎":雕刻的兽像被盐霜侵蚀,像老虎一样崩裂,

"为山倒玉人":雪堆的假山也像玉人一样倾倒。

"珠还犹照魏":珍珠般的雪珠还在闪烁,仿佛照亮了魏国的大地,

"璧碎尚留秦":玉璧般的冰块碎裂,却还留在秦地。

"落日惊侵昼":落日的余晖惊扰了画中的宁静,

"余光误惜春":残余的光芒让人误以为春天已至。

"檐冰滴鹅管":屋檐上的冰柱滴落,像鹅毛笔管一样,

"屋瓦镂鱼鳞":瓦片上的积雪融化,像鱼鳞一样镂空。

"岭霁岚光坼":山岭放晴,云雾散开,

"松暄翠粒新":松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新。

"拥林愁拂尽":树林中积雪堆积,让人不忍拂去,

"著砌恐行频":台阶上的雪地,让人害怕频繁踩踏。

"焦寝忻无患":庆幸没有火灾的隐患,

"梁园去有因":梁园的雪景也有了离去的理由。

"莫能知帝力":人们无法完全理解上天的力量,

"空此荷平均":只能空自感激这均匀的恩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年冬以退居蒲之永乐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遂作忆雪又作残雪诗各一百言以寄情于游旧·残雪》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展现了冬日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残雪的细致描写,“绕墙全剥粉,傍井渐消银。”生动地展现了雪的形态和变化。诗中将残雪的消融与自然景观的新生相对比,“珠还犹照魏,璧碎尚留秦。”突出了自然的循环与永恒。诗人通过对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落日惊侵昼,余光误惜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这首诗通过对冬日残雪的描写,展现了李商隐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诗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四年冬以退居蒲之永乐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遂作忆雪又作残雪诗各一百言以寄情于游旧·残雪》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对落日余晖、檐冰滴落、屋瓦上的雪痕等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落日惊侵昼,余光误惜春。”,暗示了对春天的期待。诗人通过对雪的消融与留存的描写,隐喻了自然的循环与人生的无常,“珠还犹照魏,璧碎尚留秦。”,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诗的结尾“莫能知帝力,空此荷平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对雪后初晴景象的描写,“旭日开晴色,寒空失素尘。”,将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相结合,展现了雪后初晴的清新与宁静。用典:诗中运用了“珠还犹照魏,璧碎尚留秦。”等典故,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雪后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随遇而安之情,“莫能知帝力,空此荷平均。”,情景交融。比喻:“珠还犹照魏,璧碎尚留秦。”通过“珠还”“璧碎”的比喻,表达了雪虽消融但仍留有痕迹,象征着自然的循环与永恒。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旭日开晴色,寒空失素尘。”诗人描绘了冬日清晨,旭日初升,晴空万里,寒冷的空气中失去了往日的尘埃,展现出冬日的清新与宁静。第三、四句:“绕墙全剥粉,傍井渐消银。”描写残雪在墙边逐渐消融,仿佛剥落的粉墙;井边的雪也渐渐融化,如同消逝的白银,生动地展现了雪的形态。第五、六句:“刻兽摧盐虎,为山倒玉人。”诗人通过“刻兽摧盐虎,为山倒玉人。”等比喻,描绘了雪后的景象,展现了雪的厚重与壮观。第七、八句:“珠还犹照魏,璧碎尚留秦。”通过“珠还”“璧碎”的比喻,表达了雪虽消融但仍留有痕迹,象征着自然的循环与永恒。第九、十句:“落日惊侵昼,余光误惜春。”诗人通过对落日余晖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春天的期待。第十一、十二句:“檐冰滴鹅管,屋瓦镂鱼鳞。”描写屋檐上的冰柱滴落,屋瓦上的雪痕如同鱼鳞般清晰,展现了冬日的细节之美。第十三、十四句:“岭霁岚光坼,松暄翠粒新。”这两句描绘了山岭雪后初晴的景象。“霁”指雨雪停止、天放晴,“岚光坼”形容山间云雾散开,阳光透出,展现出一种清新的自然之美。而“松暄翠粒新”则描绘了松树在温暖的阳光下,松针上露珠闪烁的清新画面,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第十五、十六句:“拥林愁拂尽,著砌恐行频。”诗人描绘了积雪覆盖的树林,担心拂去积雪会破坏这份宁静,而“著砌恐行频”则表达了对雪地被频繁践踏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惜。第十七、十八句:“焦寝忻无患,梁园去有因。”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焦寝忻无患”表达了诗人对无灾无祸的庆幸,而“梁园去有因”则暗示了诗人离开繁华之地的无奈与释然。后两句:“莫能知帝力,空此荷平均。”诗人感慨于自然的力量和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对命运的敬畏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诗人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无法完全理解,只能在其中感受生活的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戏题赠稷山驿吏王全》

下一篇:唐·李商隐《登霍山驿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