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有轻王侯":儒生有轻视王侯的品格,
"脱略当世务":能超脱世俗的事务。
# 当世务:指经时济世之事务。务:一作誉。,脱略:轻慢任性,不受拘束。
"本家蓝田下":我原本家在蓝田山下,
# 蓝田下:田下:一作溪中。蓝田:一作“蓝溪”。蓝田山,今陕西省蓝田具东。
"非为渔弋故":不是为了捕鱼打猎的缘故。
# 故:原因。,渔弋:捕鱼射鸟。
"无何困躬耕":不久就因亲自耕种陷入困顿,
# 躬耕:亲治农事。,无何:不久。何:一作才。
"且欲驰永路":暂且想要在漫长的路上奔波。
# 永路:指又长又远的仕路。
"幽居与君近":隐居时和您住处相近,
# 幽居:即隐居。
"出谷同所骛":走出山谷后有共同的追求。
# 骛:追求,一作务。,出谷:《诗·小雅·伐木》:“(鸟)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唐诗中常以出谷迁乔喻科举及第。
"昨日辞石门":昨天才辞别石门,
# 石门:即石门谷。在蓝田县西南。见《类编长安志》卷六。,昨日:犹昔日。
"五年变秋露":五年的时光像秋露一样变化流逝。
"云龙未相感":君臣之间未能像云龙那样感应遇合,
# 云龙未相感:《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后常用此比喻君臣风云际会。
"干谒亦已屡":求见权贵也已经很多次了。
# 干谒:有所干求而请见。
"子为黄绶羁":您被黄色印绶的小官身份束缚,
# 羁:羁绊,束缚。,黄绶:黄色印授,指佐吏。
"余忝蓬山顾":我有愧于受到秘书省的眷顾。
# 顾:关照。,蓬山:指秘书省。按,昌龄入仕后,曾为秘书省校书郎。,忝:有愧于,多用作自谦之辞。
"京门望西岳":从京城门眺望西岳华山,
# 西岳:即华山。
"百里见郊树":百里之外能看见郊外的树木。
"飞雨祠上来":飞雨从祠庙上空飘来,
# 上:一作下。,祠:指西岳庙,在华阴县。
"霭然关中暮":关中地区笼罩在朦胧的暮色中。
# 霭然:昏暗的样子。关中:潘岳《关中记》曰:“东自函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亦称秦川,在今陕西省。
"驱车郑城宿":驱车速行到郑县住宿,
"秉烛论往素":持着蜡烛谈论往昔的情分。
# 往素:往昔。,秉:执持。
"山月出华阴":山月从华阴升起,
# 华阴:唐县名。在今陕西华阴县。
"开此河渚雾":驱散了河中小洲的雾气。
# 河渚:黄河中的小块陆地。
"清光比故人":月光的清辉好比老朋友,
"豁达展心晤":心境豁达能敞开心扉相谈。
# 展心晤:即敞开心扉,两心相对。晤,相遇。
"冯公尚戢翼":冯公还收敛翅膀一样不得舒展,
# 戢翼:收敛翅膀。比喻未能施展才能。
"元子仍跼步":元子也还在小步前行难以施展。
# 跼步:曲身行走。喻处境窘迫。
"拂衣易为高":拂衣归隐容易获得高尚之名,
# 拂衣:表示决绝之意。指归隐。
"沦迹难有趣":沉沦隐迹却难以有什么乐趣。
# 沦迹:沦没行迹,不为世知。
"张范善终始":张劭和范式友情始终不渝,
# 张范善终始:典出《后汉书·范式传》,东汉时,张劭与范式是生死之交,传说张劭死后,范式在梦中见张劭告诉自己的丧辰,因此范式得以赶去为他送葬后人常用以形容生死之交的友情。
"吾等岂不慕":我们这些人怎能不羡慕。
"罢酒当凉风":饮完酒面对清凉的风,
"屈伸备冥数":人生的进退都顺应命运安排。
# 冥数:冥冥中的历数。指人所难以测知的命运。,屈伸:本指屈曲和伸展,后引申为随时而进退。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友诗。介绍了诗人途经郑县宿于陶太公馆,与友人冯六元二相聚的经历,描绘了途中景色与秉烛夜谈的场景,体现了诗人仕途不顺的怅惘与对隐逸的思考,营造了与友人相聚的真挚氛围,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及对人生进退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用典:“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此句巧用张劭与范式(并称“张范”)友情始终不渝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张劭与范式二人相交,友情真挚持久,自始至终未曾改变。作者在诗中使用这个典故,直接点出自己和友人对这种真挚且能长久保持的友情的向往,让对友情的珍视之情更具体可感,避免了空泛抒情。借景抒情:“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描绘飞雨从祠上飘来、关中笼罩在暮色中的景象,以景烘托傍晚的朦胧氛围,融入了诗人旅途的观感;“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写山月升起驱散河渚雾气,以清月光景比喻友人,抒发与友人相见的畅快。
3. 分段赏析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开篇直言儒生有轻视王侯、超脱世俗事务的品格,既点出自身的精神追求,也为全诗奠定了不慕功名的基调。语言直白质朴,寥寥数字便展现出儒生的清高志向,与后文仕途困顿形成对比,暗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交代自家原本住在蓝田山下,并非为了捕鱼打猎。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暗示了隐居的本愿,与“轻王侯”相呼应,说明最初并无追名逐利之心,为后文因困顿而奔波的经历做铺垫,体现了境遇的变化。“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写不久因亲自耕种陷入困顿,于是想踏上远行之路。“困”字点出生活的窘迫,“驰永路”则表现出为改变处境而奔波的决心,简洁地勾勒出从隐居到奔波的转折,暗含无奈与对出路的寻求。“幽居与君近,出谷同所骛”:说自己隐居时与友人住处相近,走出山谷后有着共同的追求。既写出与友人的缘分,也暗示了彼此境遇相似,为后文相聚夜谈埋下伏笔,体现了志同道合的情谊。“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昨日”与“五年”对比,写辞别石门后,五年时光如秋露般流逝。以秋露比喻时光短暂易逝,暗含对岁月流逝、功名未就的感慨,语言含蓄,传递出时光蹉跎的怅惘。“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用“云龙相感”比喻君臣遇合,说自己未得赏识,却已多次求见权贵。直白道出仕途不顺的困顿,“屡”字凸显努力与失意的反差,展现了怀才不遇的无奈。“子为黄绶羁,余忝蓬山顾”:写友人被小官身份束缚,自己则有愧于秘书省的任职。既点出两人各自的境遇,又暗含对官职低微的感慨,体现了同处困顿的共鸣。“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从京城门眺望西岳华山,百里之外只能看见郊外的树木。以远景描写展现旅途所见,“望”字含向往之意,“百里见郊树”则暗示距离之远,勾勒出旅途的开阔与遥远。“飞雨祠上来,霭然关中暮”:描绘飞雨从祠庙上空飘来,关中地区被暮色笼罩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写傍晚雨景,“霭然”写出暮色朦胧之态,既交代时间环境,也烘托出宁静而略带苍茫的氛围。“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写驱车速行至郑县住宿,持烛与友人谈论往昔。“驱车”“秉烛”等动作细节,生动展现了旅途奔波后的相聚场景,“论往素”则点出相聚的核心是畅谈往事,体现了友情的深厚。“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写山月从华阴升起,驱散了河中小洲的雾气。以月出雾散的景象,营造出清朗的氛围,“开”字富有动感,既写自然之景,也暗含心境因相聚而明朗之意。“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将月光的清辉比作友人,说心境豁达,得以敞开心扉相谈。以月光喻友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友人的亲近之感,“豁达展心晤”则直抒与友人相见的畅快,情感真挚。“冯公尚戢翼,元子仍跼步”:说冯姓友人仍如敛翅的鸟般不得舒展,元姓友人也还在小步前行、难以施展。以比喻写出友人处境的困顿,暗含同病相怜之感,体现了对友人境遇的理解与同情。“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认为拂衣归隐容易获得高尚之名,但若沉沦隐迹却难有乐趣。辩证地表达对隐逸的思考,既承认归隐的清高,也点出其中的无奈,展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借张劭与范式友情始终不渝的典故,说自己和友人怎能不羡慕。直接点出对真挚持久友情的向往,以典故强化情感,使对友情的珍视更加具体可感。“罢酒当凉风,屈伸备冥数”:写饮罢酒面对凉风,认为人生的进退都由命运安排。以“当凉风”的场景收尾,“屈伸备冥数”则表现出对命运的坦然接受,虽有无奈,却也透出豁达的心态。
上一篇:唐·王昌龄《答武陵太守》
下一篇:唐·王昌龄《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