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行千里":携带宝剑行走千里,
# 行:行走。,仗剑:带剑,持剑。仗:一作按。
"微躯感一言":微贱的我冒昧地说一句话。
# 感:一作敢。
"曾为大梁客":在武陵做门客时受到您的提携,
# 大梁客:指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侯赢。大梁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史记·魏公子列传》:“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粱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因谓公子日:‘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夷门是大梁城东门,魏公子就是信陵君。此处作者以大梁客侯赢自喻。
"不负信陵恩":决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赠友诗。诗歌开篇表明诗人自己的志向以及对朋友的情谊,后运用大梁客和信陵君的典故,进一步将朋友间的友谊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开篇“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诗人直接表明自己即将仗剑远行,且毫不掩饰地向友人袒露心声,直白地展现出重情重义的个性。用典:“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借助大梁客侯赢与信陵君的典故,诗人自比侯赢,将武陵田太守比作信陵君,以此含蓄却有力地表达出定会对田太守的知遇之恩予以报答,若对方有难必全力相助的坚定决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是诗人告辞之语,直白地表明自己即将仗剑踏上千里征程,同时以“微躯”这样的自谦之词,表达在临别时冒昧与友人倾诉心声,不经意间展现出其重情重义的性格。从内容看,交代了行程与心境;从情感角度,传递出即将远行的决然与对友人的坦诚。后两句“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运用典故,诗人以大梁客自比,将武陵田太守比作信陵君,委婉且妥当地表达了对田太守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自己定会忠心报答的决心,从写作手法上,借典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避免了直白表述可能带来的轻浮感,读来诚挚动人。
4. 作品点评
《答武陵田太守》其写作特色鲜明,语言简洁质朴却情感真挚,开篇直抒胸臆展现诗人的志向与情义,后巧妙运用大梁客与信陵君的典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它生动体现了盛唐诗人期盼伯乐、渴求用世的心态,对战国重贤养士之风的神往在诗中表露无遗。全诗风格意气纵横、慷慨豪迈,将诗人用世报效的志向展现得淋漓尽致。
# 谦得淋漓感慨。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侠气,淋漓感慨。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敬夫云:故作郑重。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与张说“握手与君别,歧路赠一言。曹卿礼公子,楚媪馈王孙。倏尔生六翮,翻飞戾九门。常怀客鸟意,会答主人恩”同法,束八句之意为两句,尤觉高浑。且张援引古人,借作虚势,此即据为实事;张犹不能不待六翮之生.此则有士为知己死,随时可以报效。不惟法老,胆识俱高一层。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少伯客武陵为太守所厚,故言虽行千里,犹愿一言,感太守之恩决不相负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不远千里,轻身一言,以受恩深处不敢有负耳。
明周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有侠气。
明蒋一葵《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感恩知己誓生死无负,吾辈何可无此肝胆。
明黄家鼎
# 此岂假肝胆语。
清黄周星《唐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