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yóu
sān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yún
mén
wài
féng
měng
lín
hēi
shān
gāo
jiǎo
cháng
céng
fèng
jiāo
gōng
wéi
jìn
shì
fēn
míng
sǒng
sǒng
lín
qiāng

译文

在越州的云门寺外,突然遇上了一场大暴雨,山林昏暗,山峰高耸,密集的雨线像长长的脚一样垂落不停。从前,我曾在郊祀的宫殿里担任近侍,至今还清楚记得,羽林卫士们持枪挺立、威武森严的模样。

逐句剖析

"云门寺外逢猛雨":在越州的云门寺外,突然遇上了一场大暴雨,

# 云门寺:原注:在越州(今浙江绍兴)。

"林黑山高雨脚长":山林昏暗,山峰高耸,密集的雨线像长长的脚一样垂落不停。

"曾奉郊宫为近侍":从前,我曾在郊祀的宫殿里担任近侍,

"分明㧐㧐羽林枪":至今还清楚记得,羽林卫士们持枪挺立、威武森严的模样。

# 㧐: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昔游三首(其二)》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为追忆游踪的组诗之一。诗开篇写越州云门寺外突遇暴雨:“林黑山高雨脚长”,以山林昏黑、雨线连绵的景象,既状雨势壮阔迷蒙,又暗透诗人漂泊途中的孤寂茫然。随即转入回忆:“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㧐㧐羽林枪”,追忆昔日任郊祀宫殿近侍时,目睹羽林卫士持枪挺立的威严。“曾”字点出今昔之别,将当下淋雨漂泊与往昔宫廷近侍身份对照,藏着对仕途起伏、身份落差的怅惘。全诗以雨景触发回忆,今昔对照鲜明,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于明快中见沉郁,借游踪忆旧含蓄寄托身世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牧曾因仕途不顺,长期在南方漂泊,留下“倚遍江南寺寺楼”的感慨。其中,云门寺在唐代高僧云集,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讲经时,该寺住持善现曾侍奉过他。水西寺也就是天宫水西寺,是宣州泾县水西山中一座很有名的寺院,据《江南通志》记载,寺内共有十四座院落,最有名的是华岩院,它横跨两座山,廊庑都建在阁道上,泉水从下面流过。李白曾来这里游玩,还写下《游水西简郑明府》一诗。《念昔游三首》是杜牧多年后回忆那次游历时创作的组诗,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追忆游踪的诗。描写了作者游越州云门寺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漂泊途中面对自然的孤寂与茫然,以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怅惘。

2. 分段赏析

“云门寺外逢猛雨”此句以直白的叙事起笔,点出地点(越州云门寺外)与事件(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逢猛雨”三字简洁写实,既交代眼前实景,又为后文的心境铺陈底色,暴雨突至的仓促感,暗合诗人漂泊途中的无常与被动,看似平淡的场景,已悄然埋下身世之感的伏笔。“林黑山高雨脚长”紧承“猛雨”,具体描绘雨景:“林黑”写山林在暴雨中显得昏暗,“山高”衬出环境的空旷壮阔,“雨脚长”状雨线密集连绵,如丝如线垂落。三者结合,既勾勒出暴雨中苍茫迷蒙的自然景象,更以“林黑”的压抑、“山高”的孤远、“雨脚长”的绵长,暗喻诗人漂泊途中的孤寂与茫然,面对壮阔自然,个体的渺小与前路的模糊感尽在其中。“曾奉郊宫为近侍”笔锋陡然一转,从眼前雨景跳入往昔回忆。“曾”字是关键,明确点出今昔之别:昔日曾在郊祀的宫殿中担任近侍,身处权力中心,身份尊贵。这句与前两句的“漂泊遇雨”形成强烈对照,昔日的安稳与荣耀,愈发反衬出当下处境的落魄,暗藏对命运起伏的感慨。“分明㧐㧐羽林枪”延续回忆,聚焦具体细节:“分明”强调记忆的清晰,可见当年场景印象之深;“㧐㧐”形容羽林卫士持枪挺立的威严姿态,画面鲜活如在眼前。这句以细节还原往昔宫廷的庄重与秩序,与当下“猛雨”中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清晰的记忆”与“模糊的现状”的反差,将对仕途起伏、身份落差的怅惘藏于字间,无需直言,感慨自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子规 [一作李白诗,题作《宣城见杜鹃花》》

下一篇:唐·杜牧《贻迁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