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外逢猛雨":在越州的云门寺外,突然遇上了一场大暴雨,
# 云门寺:原注:在越州(今浙江绍兴)。
"林黑山高雨脚长":山林昏暗,山峰高耸,密集的雨线像长长的脚一样垂落不停。
"曾奉郊宫为近侍":从前,我曾在郊祀的宫殿里担任近侍,
"分明㧐㧐羽林枪":至今还清楚记得,羽林卫士们持枪挺立、威武森严的模样。
# 㧐:执。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追忆游踪的诗。描写了作者游越州云门寺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漂泊途中面对自然的孤寂与茫然,以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怅惘。
2. 分段赏析
“云门寺外逢猛雨”此句以直白的叙事起笔,点出地点(越州云门寺外)与事件(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逢猛雨”三字简洁写实,既交代眼前实景,又为后文的心境铺陈底色,暴雨突至的仓促感,暗合诗人漂泊途中的无常与被动,看似平淡的场景,已悄然埋下身世之感的伏笔。“林黑山高雨脚长”紧承“猛雨”,具体描绘雨景:“林黑”写山林在暴雨中显得昏暗,“山高”衬出环境的空旷壮阔,“雨脚长”状雨线密集连绵,如丝如线垂落。三者结合,既勾勒出暴雨中苍茫迷蒙的自然景象,更以“林黑”的压抑、“山高”的孤远、“雨脚长”的绵长,暗喻诗人漂泊途中的孤寂与茫然,面对壮阔自然,个体的渺小与前路的模糊感尽在其中。“曾奉郊宫为近侍”笔锋陡然一转,从眼前雨景跳入往昔回忆。“曾”字是关键,明确点出今昔之别:昔日曾在郊祀的宫殿中担任近侍,身处权力中心,身份尊贵。这句与前两句的“漂泊遇雨”形成强烈对照,昔日的安稳与荣耀,愈发反衬出当下处境的落魄,暗藏对命运起伏的感慨。“分明㧐㧐羽林枪”延续回忆,聚焦具体细节:“分明”强调记忆的清晰,可见当年场景印象之深;“㧐㧐”形容羽林卫士持枪挺立的威严姿态,画面鲜活如在眼前。这句以细节还原往昔宫廷的庄重与秩序,与当下“猛雨”中的狼狈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清晰的记忆”与“模糊的现状”的反差,将对仕途起伏、身份落差的怅惘藏于字间,无需直言,感慨自现。
上一篇:唐·杜牧《子规 [一作李白诗,题作《宣城见杜鹃花》》
下一篇:唐·杜牧《贻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