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guǎn
shuǐ
tíng
huái
怀
bié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huā
duō
chù
chù
fēi
píng
kǎn
wēi
wēi
hán
lín
luò
niǎo
cháo
chū
fēng
gāo
tǐng
yún
bào
shān
zhōng
zài
cǎo
huāng
sān
jìng
shí
guī
jiāng
chéng
xiàng
wǎn
西
liú
xiàn
xiāng
xīn
wén
dǎo

译文

芦苇和荻草的花很多,被风吹得四处飘飞,我独自倚靠着空荡的栏杆,微雨轻轻洒落。寒林中树叶凋落,鸟巢显露出来,古渡口风势很大,渔船稀少。云雾环绕着四周的山峦,整日不散,归隐的小路已经荒芜,我何时才能回去。傍晚时分的江城,江水向西奔流湍急,听到捣衣声,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思乡之情。

逐句剖析

"芦荻花多触处飞":芦苇和荻草的花很多,被风吹得四处飘飞,

# 芦荻:芦苇和荻草,荻的叶子比芦苇叶精宽而坚韧。

"独凭虚槛雨微微":我独自倚靠着空荡的栏杆,微雨轻轻洒落。

# 微微:渺小,轻微。

"寒林叶落鸟巢出":寒林中树叶凋落,鸟巢显露出来,

"古渡风高渔艇稀":古渡口风势很大,渔船稀少。

"云抱四山终日在":云雾环绕着四周的山峦,整日不散,

"草荒三径几时归":归隐的小路已经荒芜,我何时才能回去。

#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州刺史蒋翊告病辞官,隐居乡里,于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来往。后来常用三径指家园。

"江城向晚西流急":傍晚时分的江城,江水向西奔流湍急,

# 西流:一作“东风”。

"无限乡心闻捣衣":听到捣衣声,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思乡之情。

# 无限乡心:一作“一半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一诗,有观点认为诗人一说为许浑,但主流见解仍将其视作唐朝诗人杜牧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冬日五湖馆水亭边的萧瑟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首联以“芦荻花飞”与“独凭栏杆”开篇,奠定了凄清的情感基调;颔联对仗工整,以“寒林叶落”“古渡风高”的意象,既渲染了凄凉氛围,又暗喻了自身的漂泊无依;颈联“云抱四山”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草荒三径”化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归期渺茫的无奈;尾联借江流不尽与捣衣声声,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余韵悠长。整首诗巧妙融合多种手法,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细腻地表达出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和思乡诗。描绘了冬日五湖馆水亭边的萧瑟景象,借寒林叶落、古渡风高、草荒三径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寒林叶落”“古渡风高”“草荒三径”等萧瑟凄凉的冬日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漂泊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烘托:以“芦荻花多”“鸟巢出”“渔艇稀”等意象,营造了凄凉冷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怅惘。环境描写:“芦荻花多触处飞“描绘了芦荻花在风中四处飘散的场景,点明了时节并渲染了荒凉的气氛。“寒林叶落鸟巢出”寒林中树叶凋落,鸟巢显露,凸显了冬日的萧瑟与荒凉。“古渡风高渔艇稀”古渡口风势强劲,渔船稀少,展现了冬日江畔的冷寂与空旷。用典:“草荒三径几时归”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的典故,以“三径”代指隐士归隐的居所,含蓄表达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归期无望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纷飞的芦荻花与微雨中的孤影开篇,勾勒出冬日江畔的萧瑟图景。芦荻花“触处飞”的动态描写,既渲染了荒芜飘零的氛围,又以“独凭虚槛”的静态画面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孑然一身的寂寥。诗中“多”“微微”等词简练含蓄,未直抒孤苦,却借景传递出漂泊无依的怅惘,为全诗奠定凄清基调。颔联聚焦寒林、古渡的冬日实景:叶落枝秃,鸟巢孤悬,寒风呼啸中渔船零星,冷寂之意扑面而来。“寒”“古”“稀”三字凝练,既点明时令环境,又暗藏沧桑感慨。诗人以工整对仗勾连“叶落”与“风高”、“鸟巢”与“渔艇”,鸟巢显露却无人烟,渔船稀少更显荒凉,暗喻自身如孤鸟无依、如渔舟漂泊,表达出诗人的的落寞与孤寂。颈联描绘出云雾终日笼罩群山,归隐小径荒草蔓延的景象。“云抱四山”以拟人写压抑之景,“草荒三径”化用典故,荒芜的小径暗示了少有人至,也象征着诗人的归期渺茫。诗人以“终日”强调时间漫长,以“几时”直叩心扉,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迷茫,渴望回归却又不知何时能够实现的无奈尽显其中。尾联展现了傍晚时分江城的动态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湍急西流的江水暗喻光阴飞逝、心绪动荡,捣衣声则勾连起家园温情。诗人未直言思乡,却以“急”字写江流、“无限”叹愁绪,更借捣衣声的典型意象,将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推向极致,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为完整和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山寺》

下一篇:唐·杜牧《赠别宣州崔群相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