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荻花多触处飞":芦苇和荻草的花很多,被风吹得四处飘飞,
# 芦荻:芦苇和荻草,荻的叶子比芦苇叶精宽而坚韧。
"独凭虚槛雨微微":我独自倚靠着空荡的栏杆,微雨轻轻洒落。
# 微微:渺小,轻微。
"寒林叶落鸟巢出":寒林中树叶凋落,鸟巢显露出来,
"古渡风高渔艇稀":古渡口风势很大,渔船稀少。
"云抱四山终日在":云雾环绕着四周的山峦,整日不散,
"草荒三径几时归":归隐的小路已经荒芜,我何时才能回去。
#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州刺史蒋翊告病辞官,隐居乡里,于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来往。后来常用三径指家园。
"江城向晚西流急":傍晚时分的江城,江水向西奔流湍急,
# 西流:一作“东风”。
"无限乡心闻捣衣":听到捣衣声,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思乡之情。
# 无限乡心:一作“一半乡愁”。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和思乡诗。描绘了冬日五湖馆水亭边的萧瑟景象,借寒林叶落、古渡风高、草荒三径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寒林叶落”“古渡风高”“草荒三径”等萧瑟凄凉的冬日景象,抒发了诗人孤独漂泊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烘托:以“芦荻花多”“鸟巢出”“渔艇稀”等意象,营造了凄凉冷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怅惘。环境描写:“芦荻花多触处飞“描绘了芦荻花在风中四处飘散的场景,点明了时节并渲染了荒凉的气氛。“寒林叶落鸟巢出”寒林中树叶凋落,鸟巢显露,凸显了冬日的萧瑟与荒凉。“古渡风高渔艇稀”古渡口风势强劲,渔船稀少,展现了冬日江畔的冷寂与空旷。用典:“草荒三径几时归”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的典故,以“三径”代指隐士归隐的居所,含蓄表达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归期无望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纷飞的芦荻花与微雨中的孤影开篇,勾勒出冬日江畔的萧瑟图景。芦荻花“触处飞”的动态描写,既渲染了荒芜飘零的氛围,又以“独凭虚槛”的静态画面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孑然一身的寂寥。诗中“多”“微微”等词简练含蓄,未直抒孤苦,却借景传递出漂泊无依的怅惘,为全诗奠定凄清基调。颔联聚焦寒林、古渡的冬日实景:叶落枝秃,鸟巢孤悬,寒风呼啸中渔船零星,冷寂之意扑面而来。“寒”“古”“稀”三字凝练,既点明时令环境,又暗藏沧桑感慨。诗人以工整对仗勾连“叶落”与“风高”、“鸟巢”与“渔艇”,鸟巢显露却无人烟,渔船稀少更显荒凉,暗喻自身如孤鸟无依、如渔舟漂泊,表达出诗人的的落寞与孤寂。颈联描绘出云雾终日笼罩群山,归隐小径荒草蔓延的景象。“云抱四山”以拟人写压抑之景,“草荒三径”化用典故,荒芜的小径暗示了少有人至,也象征着诗人的归期渺茫。诗人以“终日”强调时间漫长,以“几时”直叩心扉,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迷茫,渴望回归却又不知何时能够实现的无奈尽显其中。尾联展现了傍晚时分江城的动态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湍急西流的江水暗喻光阴飞逝、心绪动荡,捣衣声则勾连起家园温情。诗人未直言思乡,却以“急”字写江流、“无限”叹愁绪,更借捣衣声的典型意象,将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推向极致,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为完整和深刻。
上一篇:唐·杜牧《山寺》
下一篇:唐·杜牧《赠别宣州崔群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