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铅湿尽半罗裙":红粉泪水湿透了半幅罗裙,
"洞府人间手欲分":仿佛要与洞府人间作别分手。
"满面风流虽似玉":面容风流俊美如同美玉,
"四年夫婿恰如云":四年间夫婿多如天上云朵。
"当春离恨杯长满":当春时离恨满杯,
"倚柱关情日渐曛":倚着柱子深情凝望,直到日暮西沉。
"为报眼波须稳当":告知你眼波流转要持重稳当,
"五陵游宕莫知闻":五陵豪游之客莫让知晓听闻。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闺情寄怀诗。借描绘女子红泪湿裙、春日离恨、倚柱盼归等情境,以细腻笔触展现复杂情思,既有对女子情感遭遇的呈现,又暗藏诗人自身离别感慨与对前路的隐忧,借闺情叙事,传递出晚唐背景下的人性情状与人生怅惘。
2. 写作手法
比喻:“满面风流虽似玉”,把女子姣好的面容比作温润的美玉,既写出了她容貌的秀丽,又凸显出一种温润雅致的风姿,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女子的动人之处。对比:“满面风流虽似玉”,将女子的面容比作美玉,既写出了她容貌的光洁美好,又透着温润雅致的气韵,让这份美丽变得具体可感;“四年夫婿恰如云”,把女子四年间的夫婿比作天上的云朵,形象地表现出其夫婿数量之多且聚散不定,使抽象的经历变得生动鲜活。用典:“为报眼波须稳当,五陵游宕莫知闻”一句,化用汉代五陵贵族的典故:汉代长安城外有五座皇帝陵墓,附近聚居着许多豪门贵族子弟,他们常在此地游猎宴饮,生活奢华放纵。诗人借“五陵游宕”这一典故,暗指那些浮华不定的权贵或漂泊无依的境遇,劝诫诗中女子要稳住心意,不要让这些浮华之事影响自己,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自身前途未卜的忧虑,将复杂的心境寄托于典故之中,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红铅湿尽半罗裙,洞府人间手欲分”,描绘女子红粉泪水湿透罗裙,似要与“洞府人间”作别,借细节与情境,开篇营造哀伤、不舍氛围,为写女子情事铺垫。颔联“满面风流虽似玉,四年夫婿恰如云”,先赞女子面容如美玉般风流,又言四年间夫婿多似云,对比中展现女子复杂境遇,暗含无奈。颈联“当春离恨杯长满,倚柱关情日渐曛”,春日里女子离恨满杯,倚柱盼归直至日暮,借景与动作,深绘其思念与愁苦。尾联“为报眼波须稳当,五陵游宕莫知闻”,劝女子情定、守意,莫让豪客知晓,寄寓劝诫,也让情感与主题更显深沉。
上一篇:唐·杜牧《洛下送张曼容赴上党召》
下一篇:唐·杜牧《寄题宣州开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