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接西江天外声":亭前之水与天之西江相接,好像还听见隐隐的江水奔流之声,
# 西江:宣州之西的青弋江。
"小斋松影拂云平":而小斋周遭的苍翠松影也仿佛与云齐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谁来教我吹奏长笛,
# 长笛:一种乐器。汉武帝时,因羌人之制,截竹为之,名羌笛,本为四孔,其后京房于后加一孔,以备五音,谓之长笛。
"与倚春风弄月明":使我乘着春风上天去弄那轮明月呵。
# 弄月明:赏玩明月。谢灵运《弄晓月赋》:“卧洞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晓月。”,春:一作秋,又作清。,与:一作兴。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与隐逸生活的诗。《题元处士高亭》描绘了诗人杜牧在宣州游览元处士高亭时所见的壮丽景色,并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对宁静、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的松树被描绘为“松影拂云平”,不仅展示了松树的高度,还赋予其高古之意,象征着元处士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情操。这里的松树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用典:后两句“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中暗用了桓伊善吹笛的故事,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通过引用东晋名士桓伊的事迹,诗人表达了对艺术追求和个人修养的向往。对比:诗中将急流的声音(动)与松树的静谧(静)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主题表达。情景交融: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如流水声、松树影、春风、明月等元素,与诗人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诗人的情感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景象得以传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3. 分段赏析
首句“水接西江天外声”,诗人并未直接描写亭子本身,而是从远处传来的浩大水声写起,通过这种独特的开篇方式,既展现了流水的急促和水势之大,也突出了自然景物的磅礴气势。水声由远方长江传来,仿佛从天外而来,强调了声音的深远与广阔,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幽远的氛围。次句“小斋松影拂云平”,则点明了高亭及其周围的环境。“小斋”一词指代元处士居住的地方,旁边是高耸入云的松树,松影似乎能与云层相接。“拂云”二字不仅描绘了松树的高度,还赋予其一种高古之意,象征着元处士开阔的心胸和高尚的情操。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使得意境更为阔大高远,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元处士的品格与风度。三、四句“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人在如此美景中突发奇想,希望能有人教他吹奏长笛,并与元处士一起在春风中赏月,享受这份宁静的美好。这里暗用了东晋名士桓伊善吹笛的故事,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诗人表达了对艺术追求和个人修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友情的珍视。此时,耳闻春水浩荡之声,身当松风云影之下,心中有无穷感触,情思涌动,欲借桓伊笛声以传。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诗人的情感通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景象得以传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特别是“接”字、“拂”字以及典故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主题表达,体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魅力。这首诗不仅是对元处士高雅生活方式的赞美,也是诗人自身心境的真实写照。
4. 作品点评
《题元处士高亭(宣州)》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与独特视角。此诗以水声起笔,既展示了流水的急促与磅礴气势,又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随后通过对松树高耸入云的描写,不仅表现了松树的高度,还赋予其高古之意,象征着元处士开阔的心胸与高尚的情操。这种从声音到视觉的转换,使得意境更为阔大高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牧善于扣题。既是“处士”,就不说什么大济苍生怀才不遇,说吟风弄月吧。既是座“高亭”,就要写出那亭在高处。水声来自天外,是高处望去产生的感觉。斋旁松影呈平展状,也是俯看的效果。但光这样写,只写出亭比书斋高,加入“拂云”二字,才见书斋已在高处,这么一来,亭子就更高高在上了。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理事李克和《昨夜星辰》
# 通过明月春风、江声松影等优美景色的描写,表现宾主二人融合无问的亲密友情。
现代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胡可先《烟笼寒水月笼沙》
上一篇:唐·杜牧《题寿安县甘棠馆御沟》
下一篇:唐·杜牧《送陆洿郎中弃官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