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已云老":四十岁已称得上年老,
"况逢忧窘馀":更何况此时正遭遇忧愁与困顿的侵扰。
"且抽持板手":暂且放下官场文书(持板),
# 板:手板,即笏,古代上朝所执,以玉、象牙或木制成。
"却展小年书":翻开年少时读过的书籍。
# 小年:指见识短浅。
"嗜酒狂嫌阮":我嗜酒狂放,连阮籍也嫌我太过,
# 阮:指阮籍,魏晋间诗人,迫于司马氏统治,纵酒佯狂。
"知非晚笑蘧":如今自知错误,晚年自嘲像蘧伯玉。
# 蘧:指春秋时卫国大夫。
"闻流宁叹吒":听闻流言不再惊叹愤怒,
# 流:流言。
"待俗不亲疏":对待世俗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遇事知裁剪":遇到事情懂得判断取舍,
"操心识卷舒":处理事务能把握进退分寸。
# 卷舒:收放、屈伸。此处指随俗俯仰,与世推移。
"还称二千石":即便身居高位(二千石俸禄的官职),
# 二千石:汉朝太守年俸二千石,故常以二千石称太守。此处指唐代州郡长官。
"于我意何如":于我又有何意义?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将诗人未达天命却自感衰老的现状,与生活、仕途的困窘相对照,突出其内心的沧桑与无奈;“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把当下官场的不如意与年少时的书生意气对比,强化了对现实的失望与对往昔的怀念。通过对比,使情感的落差更鲜明,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心境的变化。用典:“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诗人巧用阮籍嗜酒佯狂和蘧伯玉知非的典故。以阮籍为参照,表明自己比其更狂放,借蘧伯玉之事笑叹自身觉悟,将复杂情感融入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对人生的反思。设问:尾句“还称二千石,于我意如何。”以反问形式收尾,不直接表明对高官厚禄的态度,而是通过疑问强化思考,促使读者深入体会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自我解脱的心境,有力地深化了“自遣”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与思想启迪。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诗人感慨自己才到四十岁就已觉衰老,又恰逢生活困窘、仕途不顺,奠定了全诗无奈、忧愁的情感基调。“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诗人放下官场事务,翻开年少时的书籍,试图从往昔的时光中寻找慰藉,体现出对现实官场的厌倦与逃避。“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这里运用典故,阮籍嗜酒佯狂,诗人却觉得自己比阮籍还狂;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诗人笑叹自己觉悟虽晚但也能明辨是非,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诗人表明自己面对世事变迁不叹息,对待世俗之人一视同仁,懂得在生活中取舍、进退,展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处世态度。“还称二千石,于我意如何。”诗人反问,即便拥有高官厚禄,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功名利禄的看淡,突出了诗歌自我排遣、寻求内心宁静的主旨。全诗围绕“自遣”主题,从自身处境写起,逐步阐述心态转变、处世态度,最后以反问结尾,深化主旨,结构完整且逻辑清晰。
上一篇:唐·杜牧《栽竹》
下一篇:唐·杜牧《酬王秀才桃花园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