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ǎn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shí
yún
lǎo
kuàng
féng
yōu
jiǒng
qiě
chōu
chí
bǎn
shǒu
què
zhǎn
xiǎo
nián
shū
shì
jiǔ
kuáng
xián
ruǎn
zhī
fēi
wǎn
xiào
wén
liú
níng
tàn
zhà
dài
qīn
shū
shì
zhī
cái
jiǎn
cāo
xīn
shí
juǎn
shū
hái
chēng
èr
qiān
dàn

译文

四十岁已称得上年老,更何况此时正遭遇忧愁与困顿的侵扰。暂且放下官场文书(持板),翻开年少时读过的书籍。我嗜酒狂放,连阮籍也嫌我太过,如今自知错误,晚年自嘲像蘧伯玉。听闻流言不再惊叹愤怒,对待世俗既不亲近也不疏远。遇到事情懂得判断取舍,处理事务能把握进退分寸。即便身居高位(二千石俸禄的官职),于我又有何意义?

逐句剖析

"四十已云老":四十岁已称得上年老,

"况逢忧窘馀":更何况此时正遭遇忧愁与困顿的侵扰。

"且抽持板手":暂且放下官场文书(持板),

# 板:手板,即笏,古代上朝所执,以玉、象牙或木制成。

"却展小年书":翻开年少时读过的书籍。

# 小年:指见识短浅。

"嗜酒狂嫌阮":我嗜酒狂放,连阮籍也嫌我太过,

# 阮:指阮籍,魏晋间诗人,迫于司马氏统治,纵酒佯狂。

"知非晚笑蘧":如今自知错误,晚年自嘲像蘧伯玉。

# 蘧:指春秋时卫国大夫。

"闻流宁叹吒":听闻流言不再惊叹愤怒,

# 流:流言。

"待俗不亲疏":对待世俗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遇事知裁剪":遇到事情懂得判断取舍,

"操心识卷舒":处理事务能把握进退分寸。

# 卷舒:收放、屈伸。此处指随俗俯仰,与世推移。

"还称二千石":即便身居高位(二千石俸禄的官职),

# 二千石:汉朝太守年俸二千石,故常以二千石称太守。此处指唐代州郡长官。

"于我意何如":于我又有何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遣》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律诗。开篇诗人感慨自己才到四十岁就已觉衰老,奠定了全诗无奈、忧愁的情感基调;三、四句诗人放下官场事务,翻开年少时的书籍,体现出对现实官场的厌倦与逃避;五、六句运用典故,诗人笑叹自己觉悟虽晚但也能明辨是非,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接下来四句诗人展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处世态度;结尾两句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功名利禄的看淡,突出了诗歌自我排遣、寻求内心宁静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彼时杜牧四十岁,任职黄州刺史。黄州(今湖北黄冈)在唐代属偏僻州郡,出任此地刺史,与贬谪无异。杜牧一生怀有济世经邦的大志,然而数十载过去,始终不能得志。直到他三十七岁时,才艰难地由幕僚调任京官,本以为自此能有所建树,可没过多久,便受宰相李德裕排挤,无奈外放为黄州刺史。这般境遇下,杜牧内心苦闷、愤懑交织。此时正当所谓“四十而不惑”之龄,故诗人在极度痛苦中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将诗人未达天命却自感衰老的现状,与生活、仕途的困窘相对照,突出其内心的沧桑与无奈;“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把当下官场的不如意与年少时的书生意气对比,强化了对现实的失望与对往昔的怀念。通过对比,使情感的落差更鲜明,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心境的变化。用典:“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诗人巧用阮籍嗜酒佯狂和蘧伯玉知非的典故。以阮籍为参照,表明自己比其更狂放,借蘧伯玉之事笑叹自身觉悟,将复杂情感融入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对人生的反思。设问:尾句“还称二千石,于我意如何。”以反问形式收尾,不直接表明对高官厚禄的态度,而是通过疑问强化思考,促使读者深入体会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自我解脱的心境,有力地深化了“自遣”的主题,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与思想启迪。

2. 分段赏析

开篇“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诗人感慨自己才到四十岁就已觉衰老,又恰逢生活困窘、仕途不顺,奠定了全诗无奈、忧愁的情感基调。“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诗人放下官场事务,翻开年少时的书籍,试图从往昔的时光中寻找慰藉,体现出对现实官场的厌倦与逃避。“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这里运用典故,阮籍嗜酒佯狂,诗人却觉得自己比阮籍还狂;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诗人笑叹自己觉悟虽晚但也能明辨是非,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诗人表明自己面对世事变迁不叹息,对待世俗之人一视同仁,懂得在生活中取舍、进退,展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处世态度。“还称二千石,于我意如何。”诗人反问,即便拥有高官厚禄,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功名利禄的看淡,突出了诗歌自我排遣、寻求内心宁静的主旨。全诗围绕“自遣”主题,从自身处境写起,逐步阐述心态转变、处世态度,最后以反问结尾,深化主旨,结构完整且逻辑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栽竹》

下一篇:唐·杜牧《酬王秀才桃花园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