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guān
guī
jīng
zhō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qiū
bàn
tiān
qīng
níng
wàn
guāng
shuǐ
shēng
qīn
xiào
lán
cuì
cháng
yuǎn
shù
luó
zhàng
yún
rèn
fěn
náng
shān
qīn
liǎng
yuè
shí
jié
dào
chóng
yáng
néng
gān
jiàn
yóu
qiáng
céng
gōng
chù
wěi
gǎn
xún
qiáng
lóng
fēi
niǎo
huán
wéi
jǐn
zhàng
láng
wǎng
jīn
kāi
xiè
shū
jiù
shí
huáng
xiāng
chà
zhēn
ér
xíng
qiǎn
shēn
jiē
xiū
gèng
xué
zhāng
gāng

译文

秋天过半,吴地天空放晴,清朗之气凝聚成万里光辉。流水声融入欢声笑语中,山间雾气和翠绿山色扑面而来沾上衣裳。远处的树木仿佛是罗帐,孤云好似粉囊。溪山延伸到两越之地,时节已经到了重阳节。回头看我能够甘愿处于贫贱,却没有机会让自己自强。曾经错误地如同公羊触藩(犯了错),现在夜里都不敢靠着墙走(形容后怕、谨慎)。哪里想到如同笼中的飞鸟,又成为被重用的人(锦帐郎代指得到重用)。如今如同为傅燮打开罗网,像黄香一样熟知经典书籍。少女的话实在是虚假之言,饥饿的孩子只想有一顿饭吃。遇到水浅水深要根据情况或提起衣服或穿着衣服过河,不要再学习张纲。

逐句剖析

"秋半吴天霁":秋天过半,吴地天空放晴,

# 霁:雨过天晴。

"清凝万里光":清朗之气凝聚成万里光辉。

"水声侵笑语":流水声融入欢声笑语中,

"岚翠扑衣裳":山间雾气和翠绿山色扑面而来沾上衣裳。

"远树疑罗帐":远处的树木仿佛是罗帐,

"孤云认粉囊":孤云好似粉囊。

"溪山侵两越":溪山延伸到两越之地,

"时节到重阳":时节已经到了重阳节。

"顾我能甘贱":回头看我能够甘愿处于贫贱,

# 甘贱:安于贫贱。

"无由得自强":却没有机会让自己自强。

"误曾公触尾":曾经错误地如同公羊触藩(犯了错),

"不敢夜循墙":现在夜里都不敢靠着墙走(形容后怕、谨慎)。

"岂意笼飞鸟":哪里想到如同笼中的飞鸟,

"还为锦帐郎":又成为被重用的人(锦帐郎代指得到重用)。

"网今开傅燮":如今如同为傅燮打开罗网,

# 傅燮:(?-187或188)字南容,东汉北地郡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人。傅干之父,傅玄祖父。

"书旧识黄香":像黄香一样熟知经典书籍。

# 黄香:(18-106)字文强(一作文疆),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江夏人。自注:曾在史馆四年。

"姹女真虚语":少女的话实在是虚假之言,

"饥儿欲一行":饥饿的孩子只想有一顿饭吃。

"浅深须揭厉":遇到水浅水深要根据情况或提起衣服或穿着衣服过河,

"休更学张纲":不要再学习张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五言排律,围绕的是诗人在睦州秋雨初晴后除官归京这一事件。前半部分描绘睦州秋半雨霁的美景,展现出秋天的清朗开阔。后半部分转入对自身经历与心境的叙述,回顾自己曾在仕途犯错,心有余悸;感慨此次能除官归京,如同笼中飞鸟获自由,又似得到新机遇。同时借典故告诫自己未来行事要谨慎。整首诗通过描写秋景和自身经历,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杜牧调任睦州刺史。多次迁官,使得他与长安家乡的距离渐行渐远,这让杜牧内心满是思乡的愁绪。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吏部尚书高元裕寄来慰问信,这一举动令杜牧十分感恩。只是,高元裕很快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未来得及助力杜牧晋升。好在当年八月,杜牧终于收到新的任职通知,升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此次得以返京,杜牧怀揣着重振政治生涯的抱负,心情愉悦,于是在归京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睦州秋半雨过天晴的美景,营造出清新开阔的氛围。同时,诗人借景抒情,回顾自己仕途曾有的失误与波折,表达对此次除官归京的复杂心情。既因得到新机会而有所期待,又因过往经历而心怀谨慎,体现诗人在仕途变化中的自我审视与思索。

2. 写作手法

想象:“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诗人突破常规认知,将自然界中的“远树”想象成闺阁所用的“罗帐”,把“孤云”想象为“粉囊”。拟人:“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在“水声侵笑语”中,“侵”字赋予“水声”人的行为,仿佛水声有意识地融入人们的笑语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水声与笑语交织的场景。用典:“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运用《易经》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的典故,以公羊触藩比喻自己曾在仕途上犯错,表达后怕与谨慎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联“秋半吴天霁,清凝万里光”,从视觉切入,描绘出秋半时节,吴地雨歇天晴,澄澈秋光万里铺展的景象,营造出明朗开阔的氛围,为全诗定下欢快的抒情基调。第二联“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视角由远景转至近景,聚焦“水声”与“岚翠”。从听觉与触觉双重角度,写潺潺水声与欢声笑语交织,山间翠岚似有生命般轻扑衣裳,生动展现出诗人愉悦的心境。其中,“扑”字巧用拟人,赋予岚翠灵动之态。第三联“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再度将视角拉远,诗人以奇特想象,将“远树”比作“罗帐”,把“孤云”视作“粉囊”,打破自然与闺阁之物的界限,展现出丰富的联想力。第四联前两句“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持续描绘远方景致。“侵”字拟人,形象地写出溪山绵延于两越之间的态势。“时节到重阳”点明时令,重阳节的欢快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喜悦,同时,在这节日氛围里,诗人也隐隐流露出对年华老去的感慨。第五联“顾我能甘贱,无由得自强”,诗人回首往昔,曾安于贫贱,此刻无端涌起自强之意,似在自我激励,要专注于仕途,实现抱负。第六联“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表明诗人有过受挫经历,心有余悸,不敢重蹈覆辙,这一表述并非单纯说明诗人胆小,更体现其对仕途坎坷的忌惮与谨慎。第七联“岂意笼飞鸟,还为锦帐郎”,诗人感慨自己仿若重获自由的笼中飞鸟,又有机会成为“锦帐郎”,期望借此实现政治理想,而非单纯为追求财富。第八联“网今开傅燮,书旧识黄香”,诗人巧用傅燮与黄香的典故,一方面表明自己欲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自然展现出自身丰厚的学识底蕴。末两联“姹女真虚语,饥儿欲一行。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诗人似在自我告诫,行事需审时度势,不可再如张纲般刚直。这并非全然因胆小怕事,更多是基于过往经历,深知官场复杂,要谨慎权衡,以求稳步实现政治抱负,与第六联所体现的谨慎态度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忆齐安郡》

下一篇:唐·杜牧《别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