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半吴天霁":秋天过半,吴地天空放晴,
# 霁:雨过天晴。
"清凝万里光":清朗之气凝聚成万里光辉。
"水声侵笑语":流水声融入欢声笑语中,
"岚翠扑衣裳":山间雾气和翠绿山色扑面而来沾上衣裳。
"远树疑罗帐":远处的树木仿佛是罗帐,
"孤云认粉囊":孤云好似粉囊。
"溪山侵两越":溪山延伸到两越之地,
"时节到重阳":时节已经到了重阳节。
"顾我能甘贱":回头看我能够甘愿处于贫贱,
# 甘贱:安于贫贱。
"无由得自强":却没有机会让自己自强。
"误曾公触尾":曾经错误地如同公羊触藩(犯了错),
"不敢夜循墙":现在夜里都不敢靠着墙走(形容后怕、谨慎)。
"岂意笼飞鸟":哪里想到如同笼中的飞鸟,
"还为锦帐郎":又成为被重用的人(锦帐郎代指得到重用)。
"网今开傅燮":如今如同为傅燮打开罗网,
# 傅燮:(?-187或188)字南容,东汉北地郡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人。傅干之父,傅玄祖父。
"书旧识黄香":像黄香一样熟知经典书籍。
# 黄香:(18-106)字文强(一作文疆),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江夏人。自注:曾在史馆四年。
"姹女真虚语":少女的话实在是虚假之言,
"饥儿欲一行":饥饿的孩子只想有一顿饭吃。
"浅深须揭厉":遇到水浅水深要根据情况或提起衣服或穿着衣服过河,
"休更学张纲":不要再学习张纲。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睦州秋半雨过天晴的美景,营造出清新开阔的氛围。同时,诗人借景抒情,回顾自己仕途曾有的失误与波折,表达对此次除官归京的复杂心情。既因得到新机会而有所期待,又因过往经历而心怀谨慎,体现诗人在仕途变化中的自我审视与思索。
2. 写作手法
想象:“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诗人突破常规认知,将自然界中的“远树”想象成闺阁所用的“罗帐”,把“孤云”想象为“粉囊”。拟人:“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在“水声侵笑语”中,“侵”字赋予“水声”人的行为,仿佛水声有意识地融入人们的笑语之中,生动地描绘出水声与笑语交织的场景。用典:“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运用《易经》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的典故,以公羊触藩比喻自己曾在仕途上犯错,表达后怕与谨慎的心情。
3. 分段赏析
第一联“秋半吴天霁,清凝万里光”,从视觉切入,描绘出秋半时节,吴地雨歇天晴,澄澈秋光万里铺展的景象,营造出明朗开阔的氛围,为全诗定下欢快的抒情基调。第二联“水声侵笑语,岚翠扑衣裳”,视角由远景转至近景,聚焦“水声”与“岚翠”。从听觉与触觉双重角度,写潺潺水声与欢声笑语交织,山间翠岚似有生命般轻扑衣裳,生动展现出诗人愉悦的心境。其中,“扑”字巧用拟人,赋予岚翠灵动之态。第三联“远树疑罗帐,孤云认粉囊”,再度将视角拉远,诗人以奇特想象,将“远树”比作“罗帐”,把“孤云”视作“粉囊”,打破自然与闺阁之物的界限,展现出丰富的联想力。第四联前两句“溪山侵两越,时节到重阳”,持续描绘远方景致。“侵”字拟人,形象地写出溪山绵延于两越之间的态势。“时节到重阳”点明时令,重阳节的欢快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喜悦,同时,在这节日氛围里,诗人也隐隐流露出对年华老去的感慨。第五联“顾我能甘贱,无由得自强”,诗人回首往昔,曾安于贫贱,此刻无端涌起自强之意,似在自我激励,要专注于仕途,实现抱负。第六联“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表明诗人有过受挫经历,心有余悸,不敢重蹈覆辙,这一表述并非单纯说明诗人胆小,更体现其对仕途坎坷的忌惮与谨慎。第七联“岂意笼飞鸟,还为锦帐郎”,诗人感慨自己仿若重获自由的笼中飞鸟,又有机会成为“锦帐郎”,期望借此实现政治理想,而非单纯为追求财富。第八联“网今开傅燮,书旧识黄香”,诗人巧用傅燮与黄香的典故,一方面表明自己欲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自然展现出自身丰厚的学识底蕴。末两联“姹女真虚语,饥儿欲一行。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诗人似在自我告诫,行事需审时度势,不可再如张纲般刚直。这并非全然因胆小怕事,更多是基于过往经历,深知官场复杂,要谨慎权衡,以求稳步实现政治抱负,与第六联所体现的谨慎态度相呼应。
上一篇:唐·杜牧《忆齐安郡》
下一篇:唐·杜牧《别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