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zhōng
sòng
chǔ
shì
dōng
yó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chǔ
shì
yǒu
shù
zǒu
xié
chē
zhōu
tán
kuān
tiē
tiē
cǎi
gāo
qiú
qiú
ài
shì
gēng
jià
gān
wáng
hóu
shí
nián
zhōng
chāo
chāo
wèi
làng
yóu
yuán
liù
suì
yōu
wèi
zhōu
yōu
wèi
duō
zhuàng
shì
xiāng
yān
liú
liú
yuàn
guì
tián
xīng
qǐng
jiàn
chóu
chǔ
shì
gǒng
liǎng
shǒu
xiào
zhī
dàn
diào
tóu
nán
zǒu
yuè
xún
shān
luó
yuàn
xué
yào
zhī
lái
yóu
què
tóng
dǐng
shàng
xiāo
xiāo
xuán
chōu
zuò
pǐn
luò
zhōng
qiú
zāo
chǔ
shì
huò
ruò
dēng
gāo
lóu
zhī
zuò
shí
xiū
lùn
jīn
xīng
càn
càn
kǎo
hán
sōu
sōu
zhì
luàn
jué
gēn
běn
màn
yán
xiāng
qiān
gōu
shì
jùn
zhuàng
wén
yōu
róu
yán
huí
pěng
dòu
xiàng
héng
máo
xiáng
yún
rào
máo
gāo
làng
kāi
yān
hóu
dàn
gǎn
shén
guǐ
ān
néng
wéi
xiàn
chóu
hǎo
tiān
mèng
xiàng
lái
ěr
qiú
wèi
huì
cāng
hǎi
zhōu
zèng
shǔ
chuí
zhī
qiú
jiàn
jiǔ
zài
sān
dòu
dōng
jiāo
huáng
chóu
gǎn
yǒu
lèi
xià
jūn
chàng
gāo
chóu
sōng
shān
gāo
wàn
chǐ
luò
shuǐ
liú
qiān
qiū
wǎng
shì
wèn
tiān
kōng
yōu
yōu
bǎi
nián
yán
hàn
sān
shí
dài
zōng
zhōu
èr
sān
jiǔ
suǒ
gāo
qiū
rén
shēng
shì
nèi
duō
bēi
chóu
què
jiě
xié
xìn
fēi
bèi
liú

译文

处士你怀有儒家的学问和本领,奔走起来力量强大可撼动车轮。你的心胸宽广平和,气质光彩照人高迈出众。他既不喜欢从事农耕之事,也不愿向王侯求取功名。四十多年来,一直自由自在地四处浪游。元和五六年间,他客居在幽魏之地。幽魏一带多有豪侠壮士,他与他们意气相投,彼此交往,久留此地。刘济愿像张良为黄石公那样为他跪下来穿鞋,田兴请求他为自己出谋划策。处士只是拱起双手,笑着摇摇头。从那以后,他往南前往越地,寻山进入了罗浮山。他希望学习炼制不死仙药,也粗略了解了其中的门道。他头顶上,白发稀疏却又透着一种超凡的气质。我身为八品小吏,在洛阳就像被囚禁一般。忽然遇到冀处士,就像登上高楼豁然开朗。我拂净坐榻请他就坐,两人一连十天交谈不停。谈论当今之事,如星辰般璀璨清晰,考证古代之事,让人感到寒意飕飕。探究治乱的根源,就像丝线蔓延相互牵连。论及军事,气势何等豪迈雄壮,谈及文章义理,又是何等的优美温和。像颜回虔诚地捧着祭祀的礼器,像项羽挥舞着锋利的戈矛。他的话语仿佛让祥云萦绕,高浪翻涌。能感动神鬼,岂是一般应酬之语可比。他这样的人才,应该进入天子的梦中,让天子派人画像寻找他。可他为何要前往吴会之地,还想要乘船去漂游沧海。我送给他蜀地的马鞭,搭配上胡地的毛织裘衣。准备三斗饯行酒,在东郊黄叶茂密之时为他送行。我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他高歌以作酬答。嵩山高耸万尺,洛水长流千秋。过去的事情已无法追问,天地间只剩下悠悠的空旷。四百年的炎汉王朝,历经三十代的宗周。如今只剩下两三处残垣断壁,八九座高大土丘。人活在这一世,何必太多悲愁。歌罢他就与我分别而去,他确实不是我们这些世俗之人能比的。

逐句剖析

"处士有儒术":处士你怀有儒家的学问和本领,

"走可挟车輈":奔走起来力量强大可撼动车轮。

"坛宇宽帖帖":你的心胸宽广平和,

"符彩高酋酋":气质光彩照人高迈出众。

"不爱事耕稼":他既不喜欢从事农耕之事,

"不乐干王侯":也不愿向王侯求取功名。

"四十余年中":四十多年来,

"超超为浪游":一直自由自在地四处浪游。

"元和五六岁":元和五六年间,

"客于幽魏州":他客居在幽魏之地。

"幽魏多壮士":幽魏一带多有豪侠壮士,

"意气相淹留":他与他们意气相投,彼此交往,久留此地。

"刘济愿跪履":刘济愿像张良为黄石公那样为他跪下来穿鞋,

"田兴请建筹":田兴请求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处士拱两手":处士只是拱起双手,

"笑之但掉头":笑着摇摇头。

"自此南走越":从那以后,他往南前往越地,

"寻山入罗浮":寻山进入了罗浮山。

"愿学不死药":他希望学习炼制不死仙药,

"粗知其来由":也粗略了解了其中的门道。

"却于童顶上":他头顶上,

"萧萧玄发抽":白发稀疏却又透着一种超凡的气质。

"我作八品吏":我身为八品小吏,

"洛中如系囚":在洛阳就像被囚禁一般。

"忽遭冀处士":忽然遇到冀处士,

"豁若登高楼":就像登上高楼豁然开朗。

"拂榻与之坐":我拂净坐榻请他就坐,

"十日语不休":两人一连十天交谈不停。

"论今星璨璨":谈论当今之事,如星辰般璀璨清晰,

"考古寒飕飕":考证古代之事,让人感到寒意飕飕。

"治乱掘根本":探究治乱的根源,

"蔓延相牵钩":就像丝线蔓延相互牵连。

"武事何骏壮":论及军事,气势何等豪迈雄壮,

"文理何优柔":谈及文章义理,又是何等的优美温和。

"颜回捧俎豆":像颜回虔诚地捧着祭祀的礼器,

"项羽横戈矛":像项羽挥舞着锋利的戈矛。

"祥云绕毛发":他的话语仿佛让祥云萦绕,

"高浪开咽喉":高浪翻涌。

"但可感神鬼":能感动神鬼,

"安能为献酬":岂是一般应酬之语可比。

"好入天子梦":他这样的人才,应该进入天子的梦中,

"刻像来尔求":让天子派人画像寻找他。

"胡为去吴会":可他为何要前往吴会之地,

"欲浮沧海舟":还想要乘船去漂游沧海。

"赠以蜀马箠":我送给他蜀地的马鞭,

"副之胡罽裘":搭配上胡地的毛织裘衣。

"饯酒载三斗":准备三斗饯行酒,

"东郊黄叶稠":在东郊黄叶茂密之时为他送行。

"我感有泪下":我感动得流下眼泪,

"君唱高歌酬":而他高歌以作酬答。

"嵩山高万尺":嵩山高耸万尺,

"洛水流千秋":洛水长流千秋。

"往事不可问":过去的事情已无法追问,

"天地空悠悠":天地间只剩下悠悠的空旷。

"四百年炎汉":四百年的炎汉王朝,

"三十代宗周":历经三十代的宗周。

"二三里遗堵":如今只剩下两三处残垣断壁,

"八九所高丘":八九座高大土丘。

"人生一世内":人活在这一世,

"何必多悲愁":何必太多悲愁。

"歌阕解携去":歌罢他就与我分别而去,

"信非吾辈流":他确实不是我们这些世俗之人能比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此诗围绕送别冀处士东游展开,展现出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情感。整首诗以送别为线索,借冀处士这一人物,巧妙融合对人才的赞美、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以及离别的伤感,展现出杜牧诗歌中关注现实、情感深沉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塑造了冀处士这一怀抱才德却未获重用的形象,与当时看似“圣明天”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当今圣明天,不战四夷平。四海无浊波,四岳无荒声”描绘出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景象,但冀处士却未能在这样的时代中施展才华,这种对比凸显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哀,也隐含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象征:“处士有儒术,走可挟车辚。坛宇宽帖帖,符彩高磷磷。强起吐巧词,委曲多新文。为君书殿壁,五采相缤纷。服之仁与义,道路生光辉。”这里以冀处士如自由的云一般,虽有才华却漂泊不定,象征着他不受拘束的品性和在世间的游离状态,也暗示了他的人生选择和境遇。

2. 分段赏析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是杜牧送别冀处士之作,全诗借送别抒发对友人的赞美,对其怀才不遇的感慨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人前22句便盛赞冀处士。言其怀有儒家经世之才,行走间气势不凡,似能撼动车轮。其气度宽宏,光彩照人。冀处士能写出精妙新奇之文,若将其文章书写于殿壁,必如五彩般绚丽夺目。他秉持仁义,一举一动都散发着道德的光辉。这部分从学识、文采、品德等多方面勾勒出冀处士的不凡形象,为后文叙述其经历及表达诗人情感做铺垫,凸显诗人对冀处士由衷的赞赏。23到50句叙述冀处士的经历。他曾进入官场,却又离开。在往昔诸侯征战之时,冀处士虽身处简陋居所,却有万夫莫当之势。诗人与冀处士曾为此感慨长叹。冀处士因牵挂战乱中的亲人而久未相聚,如今归来却生活艰难。他虽有壮志,却不受官职束缚,自由出入市井。当下朝廷虽颁布诏书欲除弊端,看似圣明,却未能真正重用冀处士这样的贤才。这部分通过讲述冀处士的经历,展现其怀才不遇的境遇,揭示了社会现实与贤才被埋没的矛盾,表达出诗人对冀处士遭遇的同情与对社会的愤懑。最后12句描写洛阳城中众人常听闻对冀处士的赞美之词,但他依然选择东游。他如鸾凤般高洁,远离尘世。诗人对冀处士的离去感到不舍,想象他东游途中的孤寂。结尾处,诗人只能无奈地看着冀处士离去,洒下离别的泪水。这部分将送别之情推向高潮,既有对友人的惜别,又有对其未来未知旅程的担忧,更深化了诗人对冀处士怀才不遇命运的惋惜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下一篇:唐·杜牧《题横江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