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岸垂杨三百里":河流两岸,三百里垂柳依依,
"只应图画最相宜":这样的美景,大概只有画卷才能将它完美呈现。
"自嫌流落西归疾":只可惜我匆匆向西赶路,归程太过急切,
# 流落:困流于外。,自嫌:犹“自恨”。
"不见东风二月时":等不及欣赏来年二月东风吹拂、柳绿花开的盛景了。
# 二月:柳树生长旺季。,东风:春风。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柳诗。描写了运河两岸的垂柳,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感和对隋堤柳依依不舍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的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夹岸垂杨三百里”,勾勒出运河两岸垂柳绵延数百里的壮美画面,不事雕琢却生动形象。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这一景色之中,在描写隋堤柳美景的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这一景色的欣赏与陶醉之情,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触景生情:后两句“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东风二月时”,诗人借隋堤柳的美景与自己无法欣赏到其最美时刻的遗憾,抒发内心感慨。用隋堤柳二月时更美的景色,衬托出自己因归心似箭而错过的惋惜之情。从景的描写自然过渡到情的抒发,由景生情,情感层层递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急切归京的心情以及背后复杂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夹岸垂杨三百里”的壮美画面。当杜牧乘船行于运河之上,极目远眺,两岸垂柳连绵不断,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姿态柔美。数百里柳色相连,宛如一幅水墨长卷,既有壮阔的气势,又不失江南水乡的灵秀韵味。后两句转而抒发诗人内心感慨。一个“疾”字,生动展现出诗人急于返回长安的迫切心情。此时他漂泊东南,归心似箭,只能遗憾错过二月春风中,隋堤柳最婀娜多姿的模样。这份匆匆而过的惋惜,暗含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归程的急切期盼。
4. 作品点评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用折柳表达不舍的传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类咏柳诗,也大多围绕惜别之情展开。但杜牧的这首《隋堤柳》却独具新意,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心境,以及描写对象密切相关。表面上看,这首诗是杜牧触景生情,抒发对隋堤柳的留恋。但结合创作背景来看,字里行间藏着他深深的焦虑与惆怅。大中五年(851年),49岁的杜牧从湖州刺史任上调回京城任职,这首诗正是他赴京途中所写。当时的杜牧已年近半百,却还未实现自己的抱负。岁月流逝,理想遥遥无期,各种失意和无奈交织在一起,满心的苦涩无处诉说。他急于赶路,顾不上欣赏隋堤柳最美的春色,是因为想抓紧这最后的机会,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