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dìng
sōng
yuàn
xiǎo
shí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zhū
suì
tái
shēng
cuì
chóng
guān
dào
qiě
kàn
xiǎo
sān
fēng

译文

雨珠落下,像碎裂的珍珠般晶莹闪烁,青苔滋生,浓郁的紫绿色层层叠叠铺满石上。故乡的关隘啊,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且先看这眼前小巧的三座山峰吧。

逐句剖析

"雨滴珠玑碎":雨珠落下,像碎裂的珍珠般晶莹闪烁,

"苔生紫翠重":青苔滋生,浓郁的紫绿色层层叠叠铺满石上。

"故关何日到":故乡的关隘啊,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

"且看小三峰":且先看这眼前小巧的三座山峰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新定八松院小石》是晚唐诗人杜牧公元848年创作的咏物诗。全诗四句二十字,以“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的细腻笔触,刻画了八松院小石在雨中苔色浸润下的自然形态,再以“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的设问,将眼前山石与远方华山三峰构成虚实对照。本诗见载于《樊川文集》,展现了杜牧五言绝句中以景写意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杜牧任睦州刺史时。新定八松院位于睦州治所建德县(今浙江省建德市),诗中“小三峰”实指当地山石景观,与西岳华山的“三峰”形成呼应。作品对景物的巧妙处理,​​传达​​出诗人对远方关隘的​​遥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眼前庭院雨滴碎落、苔藓丛生的微观小景,后两句转写对远方“故关”的遥思追问,并借想象将眼前小石虚拟化为“小三峰”。通过空间的跨越、意象的变化和情感的寄托,在虚实结合间深化了羁旅之思与与暂得慰藉的含蓄韵味。设问:“故关何日到?”诗人以自问形式表达无法立即归乡的焦灼与无奈,强烈抒情的同时巧妙引出下句自我排解的“且看小三峰”,答非所问的转折更显含蓄深意。借景抒情:前两句以精微笔触描写雨滴碎落、苔色浓重之景,在景物的冷寂、短暂、幽深中隐现诗人的闲静、易感与细微忧愁,奠定情感基调。后两句的情感爆发与自我排解,皆以前联所写之景为触发点和寄托物,景与情相互依存、自然转化。

2. 分段赏析

“雨滴珠玑碎”描绘雨滴落在小石上的景象。诗人将小石想象或比拟为珍贵的珠玑。雨滴击打其上,碎裂四溅,如同珠玉崩碎。一个“碎”字精准捕捉了雨滴撞击石面瞬间的动态和声响效果,化实景为虚想,赋予平凡小石以瑰丽的光彩和灵动的美感,凸显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和想象的奇特。“苔生紫翠重”刻画石上苔藓的形态与色彩。经年累月,苔藓在小石上滋生蔓延,呈现出或深紫或青翠的浓重色泽。“紫翠”二字点染出苔藓丰富而深沉的色调,“重”字则传神地表现出苔藓的厚密、堆积感以及色彩的浓郁饱和。此句与前句一动一静,共同描绘出小石在雨后湿润环境下呈现的幽深、古拙、生机盎然的自然意趣。“故关何日到”*由眼前景触发思归之情。“故关”指诗人心中挂念的故乡或旧游之地。面对异乡庭院中的小石,诗人思绪飘远,发出“何日才能回到故关”的感慨。此句是情感的转折点,由对眼前小石的客观描绘转入主观情感的抒发,透露出羁旅漂泊的惆怅和对归期的殷切期盼。“且看小三峰”是诗人自我宽慰之语。既然归期难料,无法立刻回到“故关”,便姑且将眼前八松院中这块形态奇特的小石当作微缩的“三峰”来观赏。“小三峰”的比喻,既呼应了题目中的“小石”,又巧妙地将宏大的山岳意象浓缩于方寸顽石之中。一个“看”字,将注意力拉回当下,体现了诗人试图在客居之地寻找寄托、排遣愁绪的豁达或无奈心境。此句收束全诗,使情感归于内敛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梦中语》

下一篇:唐·杜牧《晚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