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ǒ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huā
jiān
liǔ
shèng
qiū
chū
jīn
fēng
chuī
gèng
chóu
绿
méi
gān
zhuì
hóng
liǎn
hèn
piāo
liú
tàn
shì
yóu
shào
nián
huán
bái
tóu

译文

荷花和柳叶啊,它们俩在秋天里都有点招架不住了,看起来都显得那么憔悴。晶莹的露珠从它们身上滑落,就像是初尝离别的泪水在轻轻滴落,而当金黄色的秋风吹过,更让它们愁上加愁。柳叶那原本像绿色眉毛一样鲜嫩的边缘,现在却甘愿放弃自己的美丽,一片片地枯萎掉落,而荷花那原本红扑扑的脸庞,也因为秋风的吹拂而心生怨恨,无奈地在水中漂流。我不禁深深地叹息,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我更能体会到这种无奈和感伤,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仿佛还在昨天;可转眼间,就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逐句剖析

"荷花兼柳叶":荷花和柳叶啊,

# 兼:又、和。

"彼此不胜秋":它们俩在秋天里都有点招架不住了,看起来都显得那么憔悴。

"玉露滴初泣":晶莹的露珠从它们身上滑落,就像是初尝离别的泪水在轻轻滴落,

# 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金风吹更愁":而当金黄色的秋风吹过,更让它们愁上加愁。

# 金风:指秋风。指秋天的景物。

"绿眉甘弃坠":柳叶那原本像绿色眉毛一样鲜嫩的边缘,现在却甘愿放弃自己的美丽,一片片地枯萎掉落,

# 绿眉:代指柳叶。

"红脸恨飘流":而荷花那原本红扑扑的脸庞,也因为秋风的吹拂而心生怨恨,无奈地在水中漂流。

# 红脸:代指荷花。

"叹息是游子":我不禁深深地叹息,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我更能体会到这种无奈和感伤,

"少年还白头":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仿佛还在昨天;可转眼间,就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偶题》是唐代杜牧创作的律诗。主题围绕秋季所见之景抒发情思,内容上,诗人描绘荷花、柳叶、露珠等秋季景物,展现出一幅清幽的画面。写作手法上,运用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慨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分段来看,前四句着重写景,营造出凄凉氛围;后四句由景及人,点明游子的感怀。作品最大特点是画意与诗情完美融合,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艺术剪裁和点评,含蓄地表达出对时光流逝、自身漂泊的伤感与忧愁,风格蕴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描绘了秋风乍起时节荷花、柳叶、露珠等景物,借荷花、柳叶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清幽且饱含愁绪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身漂泊、无所作为的伤感与忧愁,以及身在他乡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赋予荷花、柳叶、露珠等人的情感和动作,如“不胜秋”让荷花和柳叶似满载忧愁哀叹,“玉露滴初泣”使露珠仿佛在哭泣,生动形象地营造出哀愁氛围。对仗:颈联“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中,“绿眉”与“红脸”、“甘”与“恨”、“弃坠”与“飘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首段指明诗歌题为“偶题”,属即景抒情之作,“秋”点明创作季节。诗人在秋风初起时,将偶然映入眼帘的荷花、柳叶、露珠加以艺术加工,构建出色系清幽、饱含情思的画面,实现画意与诗情的交融。开篇点明创作背景与触发点,为全诗奠定情景相融的基调。紧接部分,借“荷花”叹惋逝去光阴,借“柳叶”营造愁的悲凉意境。首联赋予荷花、柳叶以人的忧愁,“不胜秋”进一步强化愁绪的浓烈程度,借拟人手法,使景中蕴含浓郁的主观情感。“玉露”句,“玉露”巧用比喻,生动描绘出露珠的晶莹剔透,随后以拟人赋予露珠“哭泣”的动态,使之鲜活。“金风吹更愁”,“金风”相较于“秋风”,更形象地描绘出秋日微风的特质,且融入作者主观情感,“吹更愁”运用侧面烘托,借秋风未能吹散愁绪,反而使之加深,直抒作者内心的愁苦、惆怅,“愁”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颈联“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对仗极为工整,“绿眉”“红脸”“甘”“恨”“弃坠”“飘流”一一对应,不仅赋予荷花、柳叶鲜活的生命,还将作者的愁思具象化。“绿眉”与首联“柳叶”、“红脸”与首联“荷花”相互映衬,表面描绘柳叶甘愿坠落、荷花不愿漂流的景象,实则运用双关手法,以“绿眉”暗指自身青春不再、意气消沉,以“荷花”“红脸”自比,抒发漂泊异乡的悲伤,以及对时光流逝却无所作为的感慨,借拟人、双关实现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尾句“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直接点明作者“游子”身份,“叹息”抒发漂泊他乡、抑郁不得志的感叹,“少年还白头”通过自嘲,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时光飞逝、一事无成的悲伤。此外,全诗每联末字押韵,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且作者凭借有限的文字,借荷花、柳叶等景物,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将深沉的愁绪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卜居招书侣》

下一篇: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