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杨柳陌":排列在青青杨柳的路上,
# 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别之处。
"陌上别离人":正在送别远去的亲人。
# 陌:田间小路。
"爱子游燕赵":是爱子宦游要去燕赵,
# 燕赵:燕赵都是古国名,地点都在河北。这里泛指河北诸郡。
"高堂有老亲":高堂上还有他年迈的双亲。
# 高堂: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不行无可养":不离家无法把双亲奉养,
# 不行:不行进;不前进。
"行去百忧新":离家去又新忧殷殷。
"切切委兄弟":情意恳切地把兄弟嘱咐,
# 切切:恳挚、深切之意。
"依依向四邻":恋恋不舍地面对相送的乡邻。
#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都门帐饮毕":都门祖帐中饮过了饯行酒,
# 帐饮:谓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都门:这里指都城。
"从此谢亲宾":从此就告别了亲属和友人。
"挥涕逐前侣":洒泪去追赶前面的同伴,
# 前侣:前面的同伴。
"含凄动征轮":怀着悲伤启动远行的车轮。
# 征轮:远行人乘的车。
"车徒望不见":车马人从渐渐不能望见,
# 车徒:车马和仆从。指游子及其仆人。徒,一作“从”。
"时见起行尘":车马后面不时扬起灰尘。
"吾亦辞家久":我离开家乡日子也已很久,
# 久:一作“者”。,吾:一作“余”。
"看之泪满巾":见到这情景不禁泪水满巾。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游子与老亲在杨柳陌上离别的场景,展现了游子远行的无奈与不舍,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同情以及自身漂泊异乡的苦闷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青青杨柳陌”借杨柳营造离别氛围,烘托出离别的伤感。细节描写:“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通过对游子向兄弟托付、向四邻倾诉的细节,展现其对家中老亲的牵挂。衬托:以“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用行人远去只留下行尘,衬托送别之人的不舍与惆怅。
3. 分段赏析
《观别者》开篇“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以“青青杨柳”营造出离别氛围,点明离别场景,奠定伤感基调;“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通过“爱”与“老”两字,展现游子因生计所迫要去燕赵之地,却又放心不下高堂老亲的无奈与忧愁;“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运用细节描写,生动体现游子对老亲的牵挂,将心事托付兄弟,向四邻倾诉;“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描绘游子饮别亲宾后挥泪与同伴前行的场景,尽显不舍之情;“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以行人远去只剩行尘,衬托送行者的惆怅;最后“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表明诗人自己也是离家许久之人,看到此景感同身受,借陌上人的惜别表现出自身宦游之悲,情感真挚深沉。
4. 作品点评
王维的《观别者》是一首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诗作。在写作特色上,其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描绘离别场景,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等手法运用巧妙,如“青青杨柳陌”借景烘托气氛,“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细腻展现人物情感。在内容上,通过刻画陌上离别,生动展现了游子的无奈与对亲老的牵挂,也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宦游之悲,情感真挚深沉。虽无特别为人熟知的名句,但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历史和文学地位来看,它展现了王维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厚功力,为唐代送别诗增添了别具一格的篇章,对后世抒写离别与人生感慨的诗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体现了王维在唐代诗坛的重要地位。
# “切切”两语妙绝,写得此意出。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钟云;观别者与自家送别,益觉难堪,非深情人不暇命如此题。钟云:情真事真,游人下泪,不须读下二句矣(“不行”二句下)。钟云:贫士老于客游,方知此境(“切切”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汝询曰:浅浅说,曲尽别思,觉雕琢者徒苦。又曰:说他人,其切乃尔,己怀可知。《阳关》所以绝唱。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右丞《观别者》云:“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当置《三百篇》中,与《寥莪》比美。
清吴乔《围炉诗话》
# 只写别者之情,“观”字只末二句一点自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入情入理(“不行”句下)。“观”意一点便是(“余亦”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惜别情绪,紧恳痛快,真是遇风知寒,遇日知热。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
下一篇:唐·李颀《别梁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