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画山水":凡是画山水,
"意在笔先":先要在动笔前构思立意。
"丈山尺树":画一丈高的山,配一尺高的树,
"寸马分人":画一寸长的马,配一分高的人。
"远人无目":远处的人不用画眼睛,
"远树无枝":远处的树不用画树枝。
"远山无石":远处的山不用画石头,
"隐隐如眉":隐隐约约像眉毛一样;
"远水无波":远处的水不用画波纹,
"高与云齐":水势高远仿佛与云平齐。
"此是诀也":这是作画的要诀。
"凡画山水":凡是画山水,
"平夷顶尖者巅":山顶平坦而尖的称为“巅”,
"峭峻相连者崖":陡峭险峻相连的称为“崖”,
"悬石者岩":悬空突出的岩石称为“岩”,
"形圆者峦":圆形的山体称为“峦”,
"路通者川":有路通行的地方称为“川”。
"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座山夹着道路的称为“壑”,
"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两座山夹着水流的称为“涧”,
"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类似山岭而更高的称为“陵”,
"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一眼望去平坦的地方称为“坂”。
"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依照这些名称,大致能初步了解山水的形态。
"观者先看气象":观赏山水画时,先要看整体的气象氛围,
"后辨清浊":再辨别画面的清浊层次。
"定宾主之朝揖":确定主峰的朝向呼应,
"列群峰之威仪":排列群峰的庄严气势,
"多则乱":景物太多则杂乱,
"少则慢":太少则松散,
"不多不少":不多不少,
"要分远近":要区分远近层次。
"远山不得连近山":远山不能和近山相连,
"远水不得连近水":远水不能和近水相接。
"山腰掩抱":山腰环抱的地方,
"寺舍可安":可以安置寺院房舍;
"断岸坂堤":断岸堤坝处,
"小桥小置":可以点缀小桥。
"有路处则林木":有道路的地方要画林木,
"岸绝处则古渡":河岸断绝处要画古渡,
"水断处则烟树":水流中断处要画烟雾中的树木,
"水阔处则征帆":水面开阔处要画远行的帆船,
"林密处居舍":林木茂密处要画房屋。
"临岩古木":靠近岩石的古树,
"根断而缠藤":树根断裂处缠绕着藤蔓;
"临流石岸":临近水流的石岸,
"欹奇而水痕":岩石倾斜奇特,留有水冲刷的痕迹。
"凡画林木":凡是画树木,
"远者疏平":远处的稀疏平缓,
"近者高密":近处的高大繁密,
"有叶者枝嫩柔":有叶子的树枝柔嫩轻柔,
"无叶者枝硬劲":无叶子的树枝坚硬劲挺。
"松皮如鳞":松树皮像鱼鳞一样,
"柏皮缠身":柏树皮像缠绕在树干上一样。
"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长在土中的树,根长而茎干挺直,
"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生长在石上的树,枝干弯曲而孤零瘦弱。
"古木节多而半死":古树节疤多,显得半枯半死,
"寒林扶疏而萧森":寒林枝叶稀疏,显得萧瑟阴森。
"有雨不分天地":画雨景时,天地浑然一体,
"不辨东西":分不清东西方向。
"有风无雨":画有风无雨的景象,
"只看树枝":只需看树枝的倾斜动态。
"有雨无风":画有雨无风的景象,
"树头低压":树梢低垂,
"行人伞笠":行人撑着伞,
"渔父蓑衣":渔翁披着蓑衣。
"雨霁则云收天碧":雨过天晴时,云层散去,天空碧蓝,
"薄雾霏微":薄雾朦胧,
"山添翠润":山峦增添翠绿润泽,
"日近斜晖":夕阳接近地平线,洒下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画早景时,千山万壑仿佛即将破晓,
"雾霭微微":薄雾微微弥漫,
"朦胧残月":一弯残月朦胧不清,
"气色昏迷":天色昏暗迷蒙。
"晚景则山衔红日":画晚景时,山峦衔着红日,
"帆卷江渚":江渚上的帆船收卷,
"路行人急":路上行人脚步匆忙,
"半掩柴扉":半掩着柴门。
"春景则雾锁烟笼":画春景时,雾气笼罩,
"长烟引素":长烟如素练缭绕,
"水如蓝染":江水像染了蓝颜料一样清澈,
"山色渐清":山色逐渐清朗。
"夏景则古木蔽天":画夏景时,古树遮蔽天空,
"绿水无波":绿水不起波澜,
"穿云瀑布":瀑布穿过云层,
"近水幽亭":靠近水边有幽静的亭台。
"秋景则天如水色":画秋景时,天空像水一样明净,
"簇簇幽林":一丛丛幽林之中,
"雁鸿秋水":大雁飞过秋水,
"芦岛沙汀":芦苇覆盖的小岛和沙滩清晰可见。
"冬景则借地为雪":画冬景时,用地面表现积雪,
"樵者负薪":樵夫背着柴薪,
"渔舟倚岸":渔舟停靠在岸边,
"水浅沙平":水浅沙平。
"凡画山水":凡是画山水,
"须按四时":必须依照四季的特征。
"或曰烟笼雾锁":有的画题叫“烟笼雾锁”,
"或曰楚岫云归":有的叫“楚岫云归”,
"或曰秋天晓霁":有的叫“秋天晓霁”,
"或曰古冢断碑":有的叫“古冢断碑”,
"或曰洞庭春色":有的叫“洞庭春色”,
"或曰路荒人迷":有的叫“路荒人迷”。
"如此之类":诸如此类,
"谓之画题":都称为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山头不能千篇一律,
"树头不得一般":树头不能模样相同。
"山籍树而为衣":山依靠树作为衣裳,
"树籍山而为骨":树依靠山作为骨架。
"树不可繁":树不能太繁杂,
"要见山之秀丽":要体现山的秀丽;
"山不可乱":山不能太杂乱,
"须显山之精神":要彰显山的精神。
"能如此者":能做到这些的人,
"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就可以称为画山水的高手了。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分段赏析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开篇便点明绘画山水的要诀,强调“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即作画前要先有整体的构思与意图。接着以具体的尺度比例说明山水景物的构图原则,如“丈山尺树”体现了景物间的大小关系,“远人无目”等则是对远景描绘的概括,通过简洁的表述,勾勒出山水画中远近景物的不同表现方式,让读者对山水画的基本布局有了初步认知。“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此段对山水地貌的各种形态进行了定义与区分,如山顶、山崖、岩、峦、川、壑、涧、陵、坂等,通过精准的文字描述,让绘画者明确不同地貌的特征,为准确描绘山水形态奠定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山水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总结。“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这里从观赏者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山水画的审美要点与构图技巧。“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强调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与层次的区分;“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说明要确定画面的主次关系,让群峰呈现出庄严的气势;“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等是对空间布局的要求,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同时,详细说明了在不同的山水环境中,如何安置寺舍、小桥、林木、古渡等景物,如“山腰掩抱,寺舍可安”,让景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与意境美。“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此段聚焦于林木的描绘,从远近、叶子有无、树种、生长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远者疏平,近者高密”体现了林木在画面中的远近层次;“松皮如鳞,柏皮缠身”形象地描绘了松树和柏树的树皮特征;“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则说明了不同生长环境下树木的形态差异,让绘画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准确表现林木的姿态,使画面更加生动。“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这部分描绘了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自然景象。“有雨不分天地”写出了大雨滂沱时天地迷蒙的状态;“有风无雨,只看树枝”通过树枝的摇曳表现风的存在;“有雨无风”时,“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雨中的人物与景物;“雨霁”后的“云收天碧”“山添翠润”等景象,则描绘出雨过天晴后的清新与明媚,通过对天气变化的细致刻画,为山水画增添了丰富的情境与氛围。“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此段描绘了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景中,“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晚景里,“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等画面,展现出傍晚时分的温馨与匆忙,通过对早晚景色的描写,让绘画者能够捕捉到不同时段的独特美感,丰富画面的内容。“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这里详细阐述了四季的景色特点,春景的“雾锁烟笼”“水如蓝染”,夏景的“古木蔽天”“穿云瀑布”,秋景的“天如水色”“雁鸿秋水”,冬景的“借地为雪”“渔舟倚岸”,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景致与氛围。同时,提出“凡画山水,须按四时”的观点,强调绘画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并且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画题,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主题方向。“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结尾部分总结了山水画的创作要点,强调山头和树头的形态要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山与树相互依存,“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的关系;“树不可繁”“山不可乱”则要求在构图时做到简洁而不杂乱,突出山的秀丽与精神,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成为画山水的名手,点明了山水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与追求。
上一篇:唐·王维《荅张五弟》
下一篇:唐·王维《辋川集。孟城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