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天将才且雄":汉朝的大将雄才大略,
# 天:全诗校:“一作大。”
"来时谒帝明光宫":归来时在明光宫拜见皇帝。
# 明光宫:汉宫名。此处泛指宫殿。《三辅黄图·甘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来时:全诗校:“一作时来。
"万乘亲推双阙下":皇帝亲自为将军行至皇城的一对阙楼下,
# 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亲推:帝王亲自为出征将帅推车的一种礼节。,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千官出饯五陵东":百官也设宴为将军送行。
# 五陵: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附近。
"誓辞甲第金门里":发誓不愿生活在安逸的宅第里,
# 辞甲第:用霍去病事。
"身作长城玉塞中":而要去长城镇守边关。
# 玉塞:指玉门关。
"卫霍才堪一骑将":像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
# 骑将:骑兵将领。,卫霍: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曾多次征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朝廷不数贰师功":朝廷里像贰师将军那样的功劳排不上号。
# 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征伐大宛,一次大败,一次攻克大宛。,不数:数不上。
"赵魏燕韩多劲卒":赵、魏、燕、韩这些地方多有精壮的士兵,
"关西侠少何咆勃":关西的少年侠客怒色咆哮。
# 咆勃:怒貌。
"报仇只是闻尝胆":只是听说过尝胆报仇的故事,
# 尝胆: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事载《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通“勾”)吴王俘获勾践后先奴役勾践一段时间,后将勾践放归。勾践归越后时时不忘报仇:“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饮酒不曾妨刮骨":刮骨疗毒也不曾妨碍喝酒。
# 刮骨: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
"画戟雕戈白日寒":画戟雕戈映出的太阳光发着寒气,
"连旗大旆黄尘没":旌旗相连,旗尾的垂旒埋没在黄尘中。
# 旆: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特指镶在旌旗边幅的旗饰,引申义常用来泛指旌旗。
"叠鼓遥翻瀚海波":连击的鼓声远远翻动着沙漠的波浪,
# 瀚海:指沙漠。,叠鼓:击鼓。
"鸣笳乱动天山月":吹奏笳笛扰乱了天山的月光。
# 天山:古又称北祁连山、白山,在今新疆境内。,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麒麟锦带佩吴钩":绣着麒麟的锦带上佩戴着精致的吴钩,
# 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吴钩。有春秋时吴人,杀了自己的儿子,以儿子的血涂在金属上,铸成钩,进献吴王以求重赏。后常以吴钩指宝贵的兵器。,麒麟锦带:绣有神兽麒麟的锦带。
"飒沓青骊跃紫骝":迅疾的青骊马跳跃过紫骝马。
# 紫骝:古骏马名。《南史·羊侃传》:“帝因赐侃河南国紫骝,令试之。侃执槊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青骊:毛色青黑相杂的骏马。,飒沓:迅疾貌。
"拔剑已断天骄臂":拔剑出鞘已经斩断自称为天骄的匈奴人的臂膀,
# 天骄:汉时匈奴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归鞍共饮月支头":归来的鞍马上一起用月支王的头颅饮酒。
# 月支头:月支即月氏。秦汉时期活跃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部落。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4年前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月支:即月氏,古部落名。
"汉兵大呼一当百":汉兵大声呼啸着以一当百,
"虏骑相看哭且愁":胡虏的骑兵互相看着哭丧着脸满面愁容。
"教战虽令赴汤火":教习战斗虽然要求将士们赴汤蹈火,
"终知上将先伐谋":但最终优异的将领总是先以谋略战胜敌人。
# 伐谋:以智谋伐敌。《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介绍了盛唐时期将军率军出征的壮阔场景,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激烈与辉煌胜利,同时通过结尾的议论点明“谋略胜于蛮勇”的军事思想,体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赞颂与对理性治军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渲染:“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渲染出远征的氛围。兵戈映着寒日,旗帜隐入黄尘,既显大军雄壮,又突出行军艰苦,让边疆征战的场景更具体可感。烘托:“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烘托将军的不凡。君王亲自送行、百官饯别,用这样的盛况,突出将军受重视的程度,衬托其地位与风采。正衬:“卫霍才堪一骑将”一句,以卫霍这样的名将仅能当骑将,衬托诗中将军的才能远超前人,凸显其英勇超群。铺垫:“誓辞甲第金门里”,写将军誓别京城荣华,决心奔赴边疆。为后文“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等战场景象做铺垫,借将军主动辞家赴边的决心,让后续征战艰辛与胜利的呈现更具逻辑,提前蓄积征战气势。夸张:“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说战鼓能翻海波、笳声能动明月,极写行军声势之大,凸显大军的磅礴气势。想象:“归鞍共饮月支头”,想象战胜后与部下饮酒欢庆的场景,展现对胜利的信心,让豪情更生动。首尾呼应:开篇“汉家天将才且雄”与结尾“终知上将先伐谋”呼应。前者赞其才,后者显其谋,首尾圆合,让将军形象更鲜明。议论:“终知上将先伐谋”,直接点明将军胜在谋略,强调智慧的重要,升华对将领的赞美,让情感表达更清晰。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卫霍才堪一骑将”,借卫青、霍去病这两位汉代名将的典故,二人本是战功赫赫的杰出将领,诗中以其“才堪一骑将”,衬托诗中的雄才大略,凸显其远超名将的英勇与才能。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四句,写将军出征时君臣欢送的热闹场景。诗中称赞将军有卓越的才能谋略,出征时皇帝亲自为他推车,众多官员设宴送行,壮丽的宫殿与肃穆的五陵环境烘托下,人物刚一出场便给人不凡的气势。第二段八句,详细描述将军的英勇出众和报国杀敌的决心。这八句诗大多用了典故,借历史上的著名英雄将领来类比这位将军,写他不贪恋京城的安逸,主动去边关抵御外敌;写他在边关如万里长城般稳固;写他带领的士兵都很强健勇猛;写他时刻记着为国复仇;写他神勇过人、从容沉稳的气质。这段为下一段写将军战场征战做了充分铺垫,蓄足了气势。第三段十二句是全诗最核心的部分。诗人用夸张的方式、新奇的想象和紧凑的节奏,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将军带领部下艰苦行军、英勇作战并取得辉煌胜利的场景,是诗中最关键的内容。像“画朝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这两句,写将军带士兵在大漠行进,战士的兵器在西北寒冷的阳光下闪着光;大军旗帜被漫天黄尘遮蔽。既展现了远征大军的壮阔,也烘托出行军的艰苦。“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两句,描绘出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密集的战鼓声、起伏的胡笳声,仿佛掀动大漠沙浪,连天山上的月亮都跟着颤动。从这画面能感受到大军昼夜急行,气势如排山倒海,不可阻挡。接下来的两联,直接写敌我激烈交战。在千军万马冲锋的大场景里,诗人聚焦将军的特写:他穿着华丽的战衣,手持锋利武器,英武地冲在最前面,勇敢杀向敌人。“拔剑”之后的四句,镜头拉远,写士兵们冲入敌阵,个个以一敌百,奋勇拼杀,转眼间就击杀了敌方主帅,敌军骑兵溃败,一片惨叫。“归鞍”一句,写将军在冲杀中鼓励士兵:我们一定能杀退敌人胜利归来,一起饮酒庆祝。诗的最后两句,用议论点明将军善于练兵用兵、智勇双全,是战争胜利的关键。这和开头“汉家天将才且雄”相呼应,让将军的形象更鲜明。
4. 作品点评
《燕支行》借鉴了汉赋的写法,除最后一句外,都在细致描绘“汉家天将”。诗人对国家边境战事顺利,打心底里高兴,也感到十分自豪。诗意的重点、诗人对边事的主要看法,只在结句:“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意思是应先理性分析战事,不能只凭血性拼杀。这种想法来自孔子。《论语·述而》中:“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孔子,如果统率三军,会和什么样的人共事。孔子说,不会选那些徒手打虎、徒步过河却不知后怕的人,一定要选遇事小心、善于谋划能成事的人。不管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比敌人强多少,将军都得保持冷静理性,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去冒险。
# 通篇大是学问。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周珽曰:此当有所指,或自喻所负也……言言汪洋自恣,魄力俱大。梁有遇曰:空中驰骤,风雨交集。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王右丞之《燕支行》,正意只在“终知上将先伐谋”。
清吴乔《围炉诗话》
上一篇:唐·王维《齐州送祖三?》
下一篇:唐·王维《问寇校书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