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河见桑柘":隔河望见桑树和柘树,
# 柘:音蔗,桑属,叶尖厚可喂蚕,实如桑葚而园,木材密致坚韧,可制弓,皮可染黄色。
"蔼蔼黎阳川":黎阳川上一片葱茏。
# 黎阳:河南浚县古称。,蔼蔼:草木茂盛貌。
"望望行渐远":越走越远频频回望,
"孤峰没云烟":孤峰隐没在云烟之中。
# 孤峰:指大伾山,位于今浚县城东。
"故人不可见":老朋友已无法相见,
"河水复悠然":河水依旧自在奔流。
# 悠然:渺远貌。,河:指黄河。
"赖有政声远":幸好你的政绩名声远扬,
"时闻行路传":时常能在路上听到人们传颂。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人诗。借“隔河见桑柘”“孤峰没云烟”等黄河两岸苍茫景象,写出了对故地黎阳的眷恋、对友人丁三的思念,以及对半官半隐生活的回望,暗含对友人德政的赞誉与淡泊心境。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孤峰没云烟”,以桑柘、黎阳川、孤峰、云烟等意象组合,勾勒黄河两岸苍茫景致,营造悠远氛围,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与前路的怅惘。直抒胸臆:“故人不可见”直接抒发对丁三的思念之情,直白恳切,将因不见故人而生的怅然表露无遗,情感真挚强烈。
3. 分段赏析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两句,以“桑柘”“黎阳川”为核心意象,勾勒出黄河对岸黎阳的景象。“隔河”点出地理位置的阻隔,“桑柘”展现出树木繁茂的田园风光,“蔼蔼”一词描绘出草木繁盛、雾气朦胧的样子,既写出了黎阳川的自然之美,又暗含着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中,“望望”刻画了诗人频频回首眺望的动作,体现出对黎阳的不舍;“行渐远”直白地写出距离的拉远,而“孤峰没云烟”则以孤峰逐渐隐没在烟云雾霭中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渐行渐远的失落感,将渐远的距离转为情感上的怅惘。“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两句,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故人不可见”直抒胸臆,点出与丁三无法相见的遗憾,流露出深厚的友情与离别之愁;“河水复悠然”以黄河水依旧从容流淌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形成对比,既暗示了时光的无情流逝,又反衬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深。“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则在惆怅中透出一丝慰藉。“赖”字表明诗人将慰藉寄托于丁三的“政声远”,“时闻行路传”写出丁三的好名声能通过路人的谈论偶尔传到自己耳中,既赞美了丁三的政绩,也体现出诗人即便与故人相隔,仍牵挂着对方,让这份思念有了具体的依托,使全诗的情感在怅惘中多了一份温暖的寄托。
上一篇:唐·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
下一篇:唐·王维《谒璿上人(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