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shǐ
huáng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chéng
cāng
lǐng
yōu
gōng
xiàng
tái
xīng
chén
yào
hàn
jiǔ
quán
kāi
yǒu
hǎi
rén
nìng
chūn
yàn
huí
gèng
wén
sōng
yùn
qiè
shì
āi

译文

古老的陵墓已化作苍苍山岭,幽深的地宫仿若昔日的紫台。​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相隔甚远,九泉之下仿若银河豁然敞开。​墓中的“海”无人能够渡过,没有春天的地方大雁不再回来。​又听闻松树发出急切的松涛声,怀疑是松树在为秦始皇哀伤。​

逐句剖析

"古墓成苍岭":古老的陵墓已化作苍苍山岭,

"幽宫象紫台":幽深的地宫仿若昔日的紫台。​

# 紫台:与“紫微宫”义同,天帝的宫殿。转指天子的宫殿。,幽宫:幽冥界的宫殿,这里指秦始皇的陵墓,又指地下的孤独。

"星辰七曜隔":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相隔甚远,

# 七曜: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五大行星的一种总称。

"河汉九泉开":九泉之下仿若银河豁然敞开。​

# 九泉:地下的世界。九,为极限的数字,表示“无限”之意;泉,指黄泉之国。,河汉:天河。

"有海人宁渡":墓中的“海”无人能够渡过,

"无春雁不回":没有春天的地方大雁不再回来。​

"更闻松韵切":又听闻松树发出急切的松涛声,

# 松韵: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

"疑是大夫哀":怀疑是松树在为秦始皇哀伤。​

# 大夫:官职名。秦始皇祭祀泰山时,途中遇到大雨,遂在松树下避雨。后来秦始皇封这棵大树为“五大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始皇墓》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极具批判意味的讽刺诗。此诗意在讽刺秦始皇生前大肆铺张、大兴厚葬的行为。他研读史书,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在诗中为我们勾勒出墓室内那难以详尽的广阔世界。墓中的模拟星辰与外界隔绝,水银铸就的河汉于九泉之下铺展,神秘而宏大的氛围扑面而来,将秦始皇墓的奢华宏伟生动展现。尾联笔锋一转,墓室传来的阵阵怪异声音,又为全诗增添了神秘色彩。整首诗巧用比喻,用词含蓄却饱含真情,既呈现出秦始皇墓的壮观,又将王维对秦始皇奢靡行为的悲愤之情巧妙融入,促使读者深刻反思历史兴亡与奢靡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过始皇墓》是王维在十五岁时所写。开元元年(713年),诗人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离家游历长安,途经长安郊外骊山脚下那座神秘而宏伟的秦始皇古墓。眼前古墓的沧桑,引发他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深深思索,遂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过始皇墓》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王维通过对秦始皇陵墓的描写,表达了对秦始皇生前穷奢极欲、大兴厚葬行为的批判。秦始皇妄图凭借巨大的陵墓工程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力与永恒的统治,却不知世事无常。王维借诗暗示,再宏伟的陵墓也无法阻挡历史的变迁,封建统治者不应过度劳民伤财追求死后的奢华,应引以为戒。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世事兴衰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夸张:“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运用夸张手法。形容墓室的深邃,仿佛与天上的星辰、银河相隔,九泉之下似有另一个天地开启,突出秦始皇陵墓规模宏大,营造出神秘、震撼的氛围,也暗示其妄图构建地下奢华世界的野心。​象征:“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以“苍岭”象征秦始皇陵墓历经岁月沧桑,“紫台”象征其生前宫殿的尊贵与奢华,将抽象的历史变迁和生前荣耀具象化,引发读者联想。​联想:整首诗基于诗人对秦始皇陵墓的想象展开。从墓室的构造到内部景象,如“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等,都是王维依据传说和历史认知的联想,使诗歌突破现实局限,丰富了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王维以雄浑笔触如实摹写秦始皇陵墓历经岁月,封土堆高大如苍岭,暗喻其生前权力欲望无限堆砌,又将幽深地宫比作象征帝王尊贵的紫台,展现其死后妄图延续权威。颔联“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诗人刻画墓室内景,墓中模拟星辰与外界七曜隔绝,水银河汉在九泉下展开,具象化秦始皇“制天命而用之”的妄念,以细腻视角暗示权力建构的虚妄。颈联“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通过墓中无人能渡的人造海及毫无生机、无春雁归的死寂,构建生死二界辩证张力,解构皇权追求的永恒意义,揭示权力背后荒芜空洞。尾联“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松涛与大夫哀鸣混响,既契合《史记》葬仪记载,又借“五大夫松”典故,将批判矛头指向官僚体系,凸显士大夫自怜与底层民众苦难的鲜明对照,全诗形成“远观-近察-神思”三重透视,暗合山水画“三远法”审美逻辑,以意象并置展现“物哀”美学,突破传统咏史诗框架,虽因年龄局限未触及底层视角,但体现出知识精英在权力结构中的复杂困境。

4. 作品点评

诗开篇以客观笔触,细腻描绘秦始皇墓,如“古墓成苍岭”,将陵墓高大之态生动展现。随着诗句推进,作者态度悄然融入,过渡自然。全诗风格委婉,后四句虽含倾向性,却隐晦深藏,像雾中景,需读者细品,韵味悠长。诗十分精炼。面对史书中众多关于秦始皇墓奢华耗费的记载,王维独选“明珠为日月,水银化江海”等典型元素。这些独属于秦始皇墓的特征,直观有力地凸显其铺张,精准抓住关键,以少胜多,艺术表现力十足。“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给读者强烈视觉冲击,让人仿若置身其中,深切感受诗人借视觉意象传达的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凉州郊外游望(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下一篇:唐·王维《赠刘蓝田(一作卢象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