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不复出":关闭门户不再出门,
# 杜门:闭门。
"久与世情疏":久而久之,将不再熟悉这世俗人情。
# 疏:不熟悉;不熟练。,世情:世俗之情。
"以此为良策":我认为这是个好办法,
# 良策:好办法。良:一作长。
"劝君归旧庐":所以劝您回到旧地故居。
# 旧庐:在襄阳岘山,有孟浩然先人传下的旧业涧南园。
"醉歌田舍酒":喝醉了酒就在田舍里唱歌,
# 田舍:农家。
"笑读古人书":愉悦地品读那些古老的经典著作。
"好是一生事":这真是一生的事物可以让你无忧无虑,
# 好是:喜欢这样,指前句所言“醉歌”、“笑读”事。好:恰,正。
"无劳献子虚":不需烦劳向皇帝献赋求官。
# 献子虚:指献赋求官。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曾作《子虚赋》。汉武帝读到《子虚赋》后,非常赏识司马相如的才华。此处指作文章献给皇帝以求赏识。唐有进献文章拜官之例,如杜甫曾献三大礼赋以求官。,无劳:不必烦劳。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虽未具体描写景,但通过“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中“田舍酒”“古人书”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氛围,借此抒发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劝勉和祝福。用典:“无劳献子虚”运用了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的典故,反用其意,劝友人无需像司马相如那样通过献赋求取功名,含蓄地表达了对仕途的不屑,也进一步强调了归隐的主张,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和韵味。对比:将友人可能的出仕之路(以“献子虚”为代表)与归隐田园的生活(“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进行对比,突出了归隐生活的美好和出仕的虚无,强化了诗歌劝人归隐的主题。直抒胸臆:“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等诗句,直接表明自己闭门不出、远离世俗的生活态度,并直接劝友人回到旧庐,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诗人的心意。
2. 分段赏析
《送孟六归襄阳》四联逐层递进:首联“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既写自身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又为全诗奠定隐逸基调;颔联“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通过“良策”的判断句式,将个人选择升华为对友人的劝诫,暗含对世俗价值的否定;颈联“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以“醉歌”“笑读”的动态描写,勾勒出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传递隐逸之乐;尾联“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化用典故,以“无劳”的否定语气批判仕途功利,与前文形成今昔对比,既总结全诗劝归主题,又深化对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全诗通过四联的逻辑推进,将个人志趣与友人赠别有机融合,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营造与“诗中有禅”的哲思深度。
# 钟云:极真,极厚,不作一体面勉留套语,然亦愤甚,特深浑不觉。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九
下一篇:唐·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