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ò
shàng
zǒu
zèng
xuē
róng
sǔn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shì
gāo
jié
jué
yǒu
bēi
jūn
shì
rén
wén
tiān
miǎn
rán
wàn
shǐ
qún
fēn
hòu
yòng
tiān
xìn
chóng
chūn
fēng
rén
lìng
dōng
cǎo
yǒu
jiā
huā
zhī
shāo
hán
gèng
dài
fēng
jǐng
hǎo
jūn
jiè

译文

世间罕见高尚的气节,避世隐居却有卑微的栖身之所。您只看重人间的礼乐文化,我原本就顺应自然的本真。遥想万物的初始,以及与万物平等共处的状态。像后稷那样划分土地,如重黎一般顺应天时。春风哪会对人有所偏爱,却让我思念起东边的溪谷。草色含着美好的意趣,花枝上刚长出小小的嫩芽。再等风景更美好的时候,与您一同坐在萋萋青草之上。

逐句剖析

"希世无高节":世间罕见高尚的气节,

# 高节: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唐代顾况《哭从兄苌》诗:“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清代周亮工《寄潍县杨再蘧蔡漫夫于鸣岐》诗之二:“箕山高节推徐干,北海雄姿重孔融。”

"绝迹有卑栖":避世隐居却有卑微的栖身之所。

# 卑栖:谓居于低下的地位。唐皇甫冉《送田济之扬州赴选》诗:“调补无高位,卑栖屈此贤。”宋代范仲淹《西溪书事》诗:“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

"君徒视人文":您只看重人间的礼乐文化,

"吾固和天倪":我原本就顺应自然的本真。

# 天倪:自然的分际。《庄子·齐物论》:“何谓和之以天倪?”郭象注:“天倪者,自然之分也。”南朝梁江淹《翡翠赋》:“远人迹而独立,擥天倪而为俦。”宋代王安石《出城访无党因宿斋馆》诗:“关外寻君信马蹄,谩成诗句任天倪。”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

"缅然万物始":遥想万物的初始,

"及与群物齐":以及与万物平等共处的状态。

# 物:一作牧。

"分地依后稷":像后稷那样划分土地,

# 后稷:周之先祖。相传姜嫄践天帝足迹,怀孕生子,因曾弃而不养,故名之为“弃”。虞舜命为农官,教民耕稼,称为“后稷”。《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韩诗外传》卷二:“夫辟土殖谷者后稷也,决江疏河者禹也,听狱执中者皋陶也。”唐代韩愈《原性》:“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古代农官名。《国语·周语上》:“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

"用天信重黎":如重黎一般顺应天时。

# 重黎: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亦作“重蔾”。指颛顼高阳氏之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司马贞索隐:“今以重黎为一人,仍是颛顼之子孙者,刘氏云:‘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

"春风何豫人":春风哪会对人有所偏爱,

"令我思东溪":却让我思念起东边的溪谷。

"草色有佳意":草色含着美好的意趣,

"花枝稍含荑":花枝上刚长出小小的嫩芽。

# 荑:同本义,引申之为草木嫩芽。荑,荑草也。《说文》。按,茅之初生也。自牧归荑。――《诗·邶风·静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孟子·告子上》。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风俗通》

"更待风景好":再等风景更美好的时候,

"与君藉萋萋":与您一同坐在萋萋青草之上。

# 萋:草盛也。――《说文》。中庭萋兮鲜草生。――《汉书·外戚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在《全唐诗》卷125第12首。这是一首在宴席上写给友人的诗,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志趣。诗的开头用“高节”和“卑栖”对比不同的处世态度,又以“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表明自己顺应自然的心意。中间部分引用后稷划分土地、重黎掌管天时等远古典故,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后面转而描写春日景色,“草色有佳意”“花枝稍含荑”等句,用简洁平淡的笔触描绘景物,结尾“更待风景好,与君藉萋萋”表达了和友人一同欣赏自然美景的期待。整首诗融合了玄理思考和景物描写,体现了王维早期诗作“诗中有理”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友诗。描写了诗人处世态度与自然之趣,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志趣,表现了对自然的崇尚和对友人共赏的期许。

2.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希世无高节,绝迹有卑栖”,以“高节者稀”与“卑栖者存”对比,表现了不同的处世态度,赞扬隐逸而贬低世俗,暗显对超然品格的推崇。用典:“分地依后稷,用天信重黎”句,巧用后稷、重黎二典。后稷为上古农神,教民耕种分地,是顺应地利的象征;重黎为上古掌天地时序之官,“绝地天通”正人神秩序,代表顺应天时的智慧。诗人借二典追溯古人顺应天地规律之道,暗合自身“和天倪”的追求,让个人志趣与历史传统呼应,使“顺应自然”的主张更具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希世无高节,绝迹有卑栖”,意思是世上少有具备高尚气节的人,而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却有那些身份看似低微、实则情操高尚的人。这一句用对比点出不同的人生选择,暗含对隐逸者品格的认可。“君徒视人文,吾固和天倪”,“徒”可理解为“只、仅仅”,说对方只看重人世间的礼乐文化与学问,而自己原本就追求与自然本真相契合。这里并非刻意贬低对方、夸耀自己,更多是平和地表明两人处世志趣的不同,各有侧重而已。“缅然万物始,及与群物齐”,是说遥想万物初始的状态,再到后来万物平等共存的景象,透着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为后文引用典故做了铺垫。“分地依后稷,用天信重黎”,后稷掌管农事、划分土地,重黎掌管天地时序,诗人借这两个远古典故,是想说明古人顺应天地规律的智慧,也暗合自己“和天倪”的追求,让志趣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草色有佳意,花枝稍含荑”,“豫”在这里是“使……愉悦”的意思,春风本不会特意对人示好,却让“我”不由得思念起东边的溪谷。草色透着美好意趣,花枝刚长出嫩芽,简单几笔勾勒出春日的清新,把前文的玄理融入具体景色中,显得生动自然。“更待风景好,与君藉萋萋”,说等风景再好些,想和你一起坐在青草地上共赏,以邀约作结,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期待,也带着对友人的温和情谊,让这首席间应酬之作,在表达个人志趣的同时,又不失融洽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相和歌辞·从军行》

下一篇:唐·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