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武城边逢暮春":来到广武城边正逢着三月暮春,
# 广武:古城名,原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座,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占东城,刘邦占西城。
"汶阳归客泪沾巾":从汶阳归来的客子泪湿衣巾。
# 归客:诗人自指。,阳:水的北面。,汶:指汶水,即今大汶河。
"落花寂寂啼山鸟":落花寂寂无声只听得山鸟啼叫,
# 寂寂:寂静无声貌。
"杨柳青青渡水人":两岸杨柳青青,江上有渡水的人。
# 水:指汜水。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归途中的即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诗人结束济州任职归京途中,在广武城边逢暮春寒食节的所见所感,先是直叙作为归客的情景,泪沾巾展现内心复杂情绪;后通过落花、啼鸟、杨柳、渡水人等景象,营造出寂静又略带伤感的氛围,体现了诗人仕途经历波折后的寂寞哀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暮春时节落花寂寂、山鸟啼叫、杨柳青青以及渡水人的景象,将自己归途中寂寞哀伤的情绪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生动地传达出内心的复杂情感。动静结合:诗中“落花寂寂”是静态描写,展现出暮春百花凋零的寂静之美;“啼山鸟”则是动态描写,以鸟的啼叫打破寂静。动静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难以平静的情绪。对比:将“杨柳青青渡水人”所展现出的充满希望、朝气的景象,与自己虽奉命还京却前途未卜的郁闷状态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愁闷与不安。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在内容主题上,交代了时间是暮春,地点在广武城边,诗人以“汶阳归客”自指,因对回京后前途命运的不确定,面对暮春之景悲从中来、泪湿衣襟,表达出内心的忧虑与伤感。语言上,简洁直白地将情境与情绪道出。后两句“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从表达技巧看,借景抒情,“落花寂寂”“啼山鸟”渲染出落寞、悲切氛围,融入诗人的愁绪;“杨柳青青”衬托寂寞伤情。形象塑造上,描绘出寂静落花、啼叫山鸟、渡水行人等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凸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复杂情感。
4. 作品点评
《寒食汜上作》是王维诗作中颇具特色的七言绝句。诗中以细腻笔触,将暮春之景与自身归途中的复杂心境相融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独特之处在于,突破常规,在表达对前途命运的担忧时,运用对比手法,以末句“杨柳青青”及渡水人充满希望的意象,与自身的忧虑形成鲜明反差,强化了内心的郁闷,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强烈。此诗虽未被后世广泛传颂为名句名篇,但充分展现了王维高超的诗歌艺术技巧,在借景抒情与意象运用上对后世创作有一定借鉴意义,体现了其在唐诗发展中承上启下的文学价值。
# 顾云:此对结体也,最要意尽,否则半截诗矣。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上二句写完意思,下只闲闲缀景,意在言外。
宋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对结颇有馀思。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感时伤远。末意只如此,彼自足尽。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绝句如王摩诘“广武城边逢暮春”云云,与“渭城朝雨”一篇,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云云,皆风人之绝响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
# 景亦佳,通篇细读必有不堪者。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谭云:更胜上句。钟云:画(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一幅活画,对收。
清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
# 此春暮归途感时之作。落花寂寂,杨柳青青,伤春事之已阑,而归人之尚滞。末二句神致黯然。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上一篇:唐·王维《赠刘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