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带将朝日":清晨整理衣冠佩玉,迎接初升的朝阳,
"鸣环映牖辰":身上佩环叮咚,映着窗前景象。
"能令谏明主":能让夫君向圣明君主直言劝谏,
# 明:一作皇。
"相劝识贤人":还劝勉夫君结识贤才。
"遗挂空留壁":如今,她遗留的衣饰空挂壁上,
"回文日覆尘":那曾寄托情思的回文诗卷,也日渐覆满灰尘。
"金蚕将画柳":金蚕相伴、画柳添趣的场景还在,
"何处更知春":可如今,又到何处去感知春日般的生机与温情?
"女史悲彤管":女史官因寇氏离世,悲痛于记录其贤德的彤管,
"夫人罢锦轩":寇夫人也再不能乘坐华美的车驾。
"卜茔占二室":为她占卜选择墓地,确定茔室位置,
"行哭度千门":送葬的人们一路哭号,走过一道道门。
"秋日光能淡":秋日的阳光,似也因哀伤变得黯淡,
"寒川波自翻":寒凉河川里,波浪兀自翻涌。
# 波:一作浪。
"一朝成万古":这一去,瞬间便成永别,
"松柏暗平原":只余平原上的松柏,在黯淡中默默伫立。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抒情诗。描绘了寇氏生前的贤德场景,展现其辅佐夫君、劝谏君主的形象,借“遗挂空留壁,回文日覆尘”呈现物是人非的怅惘,抒发对寇氏逝去、生命消逝的悲痛哀悼,借悼念场景与意象,传递深沉哀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回文日覆尘”,化用前秦窦滔妻苏若兰“织锦回文”的典故。前秦时期,窦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苏若兰织锦为回文诗,循环可读,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与情思。诗中“回文日覆尘”,借苏若兰织锦寄诗的文学意象,以“回文覆尘”的场景,暗指寇氏如苏若兰般有才情,其留下的类似“回文”的情思、物件,随着时日流逝渐被尘埃覆盖,含蓄寄托对寇氏的追思与惋惜,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增添诗意厚度。烘托:“松柏暗平原”,以松柏这一常与丧葬、肃穆关联的自然意象,在平原上形成葱郁且略显暗沉的视觉效果,将墓地周边环境的庄严肃穆形象化。借松柏的生长态势与色彩,不着一字悲泣,却以静态物象烘托出对逝者的缅怀、对生死相隔的沉重,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强化了诗歌悼亡的整体悲伤基调。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束带将朝日,鸣环映牖辰”,“束带”展现寇氏晨起整饰、辅助夫君准备上朝的端庄姿态,“鸣环”以饰物声响衬托出室内晨光映照的场景,从日常细节,勾勒出寇氏贤淑、协理家庭的形象,为后文写其品德做铺垫。颔联“能令谏明主,相劝识贤人”,此联聚焦寇氏的贤德影响力,写她可劝夫君向君主进谏良言,还能助力识别贤才,从对朝政辅助层面,凸显其聪慧、有识,拓宽人物价值维度,让寇氏形象更立体。颈联“遗挂空留壁,回文日覆尘”,“遗挂”是寇氏遗留物,却只剩空挂壁上的怅惘;“回文”化用苏若兰织锦典故,曾经饱含情思的物件,如今覆满尘埃,以物是人非的对比,渲染出深沉哀悼与对逝者的追念。尾联“金蚕将画柳,何处更知春”,“金蚕画柳”是往昔生活或相关器物的细节,而“何处更知春”以疑问收束,将春的生机与寇氏逝去关联,春仍在,人却消逝,暗喻生命不再的怅惘,强化挽悼的悲痛主旨。第二首:首联“女史悲彤管,夫人罢锦轩”,“女史”借古代女官记录事迹之职,“悲彤管”体现因寇氏离世,记录其贤德的载体(或象征其才德)失色;“罢锦轩”写寇氏不再乘华丽车驾,直接点明逝者已矣,从身份、生活场景消逝起笔,奠定哀悼基调。颔联“卜茔占二室,行哭度千门”,“卜茔”是为寇氏选墓地的行为,“占二室”可见丧葬筹备;“行哭度千门”描绘送葬队伍沿途痛哭、穿过多处门户场景,以实际行动与场景,渲染出送葬的肃穆、哀伤氛围。颈联“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秋日阳光本就清冷,“光能淡”强化了这种凄清;寒川波浪自涌,以自然景象的冷寂、动态,侧面烘托出因寇氏逝去,周遭环境都似染上悲凉,景中含情。尾联“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一朝”到“万古”,强调寇氏离世是瞬间却成永恒消逝;“松柏暗平原”以平原上松柏葱郁却显暗沉之景,象征寇氏虽逝,其品德、记忆如松柏长存,又添肃穆与追思,收束全诗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