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栖太白":道一禅师栖息在太白山,
# 太白:山名。在陕西省酈县东南。海拔1193米,慎蒙《名山记》:“大白山,在凤翔府郿县东南四十里,钟西方金宿之秀,关中诸山莫高於此。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太白’名。”
"高顶出风烟":高高的山顶耸出风烟之上。
# 风:一作云。
"梵流诸壑遍":佛法如流水遍润山谷,
# 壑:一作涧。,梵:意为寂静,高净。
"花雨一峰偏":天花如雨唯独偏落这一峰。
# 花雨:佛教语。诸天为赞叹佛说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经·序品》载:“时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后用于赞颂高僧颂扬佛法之词。
"迹为无心隐":他的隐居本是无心之举,
# 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
"名因立教传":名声却因传扬教义而远播。
# 立教:树立教派,弘扬佛法。
"鸟来还语法":飞鸟前来仿佛听他讲法,
# 语法:讲说佛法。,还:一作远。
"客去更安禅":客人离去后他更能安心坐禅。
# 安禅:佛教语。指静坐入定。俗称打坐。
"昼涉松路尽":白天沿着松间小路走到尽头,
# 路:一作露。
"暮投兰若边":傍晚投宿在寺院旁边。
"洞房隐深竹":深邃的禅房隐藏在茂密竹林中,
# 洞房:幽深如洞的内室。
"清夜闻遥泉":清静的夜里能听见远处的泉声。
"向是云霞里":从前只在云霞间想象的境界,
"今成枕席前":如今竟成了枕席前的实景。
# 枕席:枕头和席子。也泛指床榻。
"岂唯暂留宿":哪里只是暂时留下住宿,
"服事将穷年":我愿侍奉禅师直到终年。
# 穷年:终其天年,毕生。,服事:服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描写道一禅师的兰若寺院的诗。描写了高僧道一的修行环境与境界,表达了对道一禅师的敬仰,对禅师佛法精深、与自然相融的赞叹,对禅境清幽的沉醉,尽显对佛法的倾心与心灵归依的渴求。
2. 写作手法
渲染:“高顶出风烟”以山峰耸入风烟的高远之景,既写实景,又暗喻高僧超脱尘俗的境界,奠定空灵基调。三四句“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以“梵流”喻佛法如流水浸润山谷,“花雨”状天花散落峰间,用佛教意象将禅意扩散至整个山水空间,让佛法的无处不在具象化。后续“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以竹林藏禅房、夜泉传清音的清幽之景,不直接言禅却处处是禅,通过环境的静谧、自然的灵动,层层渲染出禅院的空灵与神圣,使读者在景物中感受佛法的浸润,达到“景中见禅”的效果。直抒胸臆:“岂唯暂留宿,服事将穷年”直接吐露心志,表明留宿并非一时之举,而是愿以毕生侍奉高僧、修习佛法的决心,情感恳切强烈。“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则直白抒发得偿所愿的欢愉,往昔只在想象中存在的禅境,如今成为眼前实景,惊喜与崇敬溢于言表。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没有隐晦曲折,将对高僧的敬仰、对佛法的倾心及修行的渴望直接道出,与前文通过景物渲染的含蓄禅意形成互补,让诗人的虔诚之心既藏于景中,又显于言外,使情感表达更显真挚饱满。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头就点明高僧住在名山峻岭之上,“一公栖太白,高顶出风烟”一句,既写出山峰高耸入云、超出风烟的样子,又暗含着诗人对高僧仙风道骨的敬仰。“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用“梵流”和“花雨”这两个意象,让禅意与佛心仿佛浸染了周围的每一座山峰、每一道山谷。同时,诗人心中敬畏佛法,勤于诵念修行,在他看来,只要心中有佛法,便处处都是佛法,山水沟壑自然也都在佛法的笼罩之中,没有例外。“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描写高僧的修行境界。高僧广施教化,不仅惠及来访的禅客,连飞鸟也能受到影响。不管鸟儿飞来飞去,还是客人来访又离开,高僧始终专注于讲法、坐禅,一切顺其自然,内心不为外物增减而动摇。连飞鸟都能得到高僧的开导,这不正说明诗人投宿的这处禅院充满灵性吗?所以接下来“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描绘院落的清幽,虽然没再直接用佛教典故,却处处透着禅意。最后一部分,诗人再次表达修习佛法的诚心。“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岂唯暂留宿,服事将穷年”,生动写出了得以拜见高僧的喜悦,从前只在云霞间想象的境界,如今竟成了眼前的实景。虽然在高僧这里的留宿很短暂,但修习佛法本就不分地点、不拘形式,诗人愿意用一生的时间修习佛法,希望自己能早日达到那种“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境界。
下一篇:唐·王维《灵云池送从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