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亲为令子":我愿像对待儿子般亲近您,
# 为:一作真。,宁亲:使父母安宁。
"似舅即贤甥":像舅舅一样贤能,自然也是出色的外甥。
"别路经花县":离别之路经过繁花似锦的花县,
# 花县:指河阳县。
"还乡入锦城":归乡时踏入天府之国的锦城。
# 锦城:因三国蜀汉时主管织锦的官驻此而得名,后亦用为成都之别称。
"山临青塞断":山峦紧依青色边塞,山势在此中断,
"江向白云平":江水悠悠流向白云尽头。
"献赋何时至":何时能将诗赋呈献朝廷,
"明君忆长卿":圣明的君主定会如怀念长卿般把你记起。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友人严秀才回蜀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别路经花县”为虚,“花县”象征繁华之地,虚写离别途中的繁华景象,暗含对友人前程的祝福,“还乡入锦城”为实,“锦城”是严秀才归乡的实指,虚实相生中既点明归途,又寄托对故乡的眷恋。借景抒情:“献赋何时至”以“献赋”表达对友人仕途的关切;而“明君忆长卿”隐喻对明君赏识的期待,将情感融入自然。用典:“别路经花县”中“花县”运用《晋书·潘岳传》的典故,潘岳任河阳令时遍植桃李,后世以“花县”称颂地方官政绩卓著或环境优美。暗赞友人途经之地如潘岳治下的河阳般美好,隐含对其前程的祝福;“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中“长卿”为司马相如的字,王维借司马相如的典故,司马相如以辞赋闻名,曾因《子虚赋》受汉武帝赏识,王维借此典故既呼应严秀才的蜀地身份,又暗含对其“献赋”求仕的祝愿,期待明君如武帝般识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高山与青塞相接,江水与白云齐平,展现蜀地山水的雄浑辽阔,以自然的永恒壮丽,反衬人生漂泊、聚散无常的短暂渺小,深化离别之悲,暗含送别者对友人旅途的关切与不舍。
3. 分段赏析
首联“宁亲为令子,似舅即贤甥”开篇就高度赞扬严秀才的品学兼优。“令子”指优秀的子弟,“贤甥”是德才兼备的外甥,这一对仗句既赞美了严秀才的才德,又暗示他出身名门望族。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年轻才子形象。颔联“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描写严秀才的归途。“花县”指成都,古人称蜀地为“花县”,“锦城”也是成都的别称。诗人用典巧妙,不仅点明严秀才的去向,还通过“花”“锦”这些美好的意象,暗示了蜀地的富饶美丽。“经”和“入”两个动词的运用,使全联富有动感,表现了严秀才归心似箭的心情。颈联“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以工整的对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青塞”指长城,与“白云”形成天地呼应,“断”和“平”两个动词的运用,生动表现出山势险峻、江流平缓的景色。这两句既是对蜀地风光的真实写照,也暗喻人生道路的坎坷与平顺。尾联“献赋何时至,明君忆长卿”用典表达对友人的期许。“献赋”指向朝廷献上自己的作品,“长卿”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字。诗人希望严秀才能像司马相如一样,得到君主的赏识任用。这一联既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仕途的期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为王维送别诗的杰出代表,与《送崔九兴宗游蜀》等作品一道,充分展现了其五言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被后世誉为唐诗五言体的典范之作。
# “经花县”,将谒舅也。“入锦城”,归省亲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送人诗,多于结处拖出后日期望之意。
清吴修坞《唐诗续评》
上一篇:唐·王维《送封太守》
下一篇:唐·王维《送崔九兴宗游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