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素崖裂":百丈高洁白的瀑布欲将山崖撕裂,
"四山丹壁开":四面都是直立的丹霞峭壁。
# 丹壁:指百丈崖四周峻峭的山崖。
"龙潭中喷射":瀑布下方有个龙潭,飞流喷射而下,
"昼夜生风雷":日夜都风生云涌雷鸣。
"但见瀑泉落":只见瀑布飞泻而下,
# 但见瀑泉落:《韵会》:“瀑,飞泉悬水也。”
"如潈云汉来":如同从银河倾泻而来。
# 云汉:银河。,潈:众水相会处。
"闻君写真图":听说你这幅写真图画,
# 写真图:描写实景的图画。写真在古代汉语中意为写生,后来引申为画人物肖像。
"岛屿备萦回":岛屿萦回缭绕。
# 萦回:水流回旋。,岛屿:并非真的海岛,而是指百丈瀑布龙潭前有一座突兀孤峰挡住了水流,使得水流萦回盘旋,这座突兀的山看起来就像岛屿。
"石黛刷幽草":石黛粉描出幽谷青青草,
# 石黛刷幽草:徐陵《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韵会》:“黛,《说文》:画眉墨也。”本作鰧,今作黛。徐陵《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韵会》:“黛,《说文》:画眉墨也。”本作鰧,今作黛。徐陵《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韵会》:“黛,《说文》:画眉墨也。”本作鰧,今作黛。古代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古代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石黛:古代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
"曾青泽古苔":曾青石颜料润泽峭壁上的古老绿苔。
# 曾青泽古苔:《荀子·王制篇》:“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杨倞注:“曾青,铜之精,可绘画及化黄金者。出蜀山越崖。”又《正论篇》:“加之以丹矸,重之以曾青。”杨倞注:“曾青,铜之精,形如珠者,其色极青,故谓之曾青。”曾青:一种青的颜料。泽:润。
"幽缄倘相传":你别老把画藏起来!送给我好了,
# 倘:假如。,幽缄:深藏密封的信,这里指图。
"何必向天台":那样我就不用老想着去登天台山了。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诗的前六句描写了百丈崖瀑布的宏伟气势:百丈高的素崖仿佛被瀑布撕裂,四面的山壁如同红色的屏障。龙潭中的瀑布喷射而出,昼夜不息,仿佛风雷之声从潭底生出。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宛如银河从天而降。诗的后六句转向对崔山人所绘《百丈崖瀑布图》的描写。诗人称赞画作的逼真,连石上的青苔和幽暗处的草木都清晰可见,仿佛是山水的缩影。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画作的渴望。他希望崔山人能将画作传给他,这样他就不必亲自前往天台山去观赏瀑布了。这首诗通过对瀑布壮丽景色的描写和对画作的赞美,展现了李白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诗中语言雄浑豪放,意境开阔,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将崔巩的山水画与天台山的实景进行对比,突出崔巩画作的高超技艺。“何必向天台。”一句,通过对比画作与实景,表明崔巩的画作之美甚至超越了真实的天台山景观,从而突出了画作的精妙。细节描写:通过对崔巩绘画过程的细节描写,“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细致地描绘了画家用名贵颜料作画的过程,展现了其用色讲究、技法高超的特点。这种细节描写让读者对崔巩的绘画技艺有更直观的认识。侧面描写:通过李白对崔巩画作的赞美,侧面表现崔巩的绘画水平。“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一句,通过李白对画作的评价,从侧面反映出崔巩绘画的生动性和逼真性。夸张:“何必向天台。”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崔巩的画作之美,甚至可以替代真实的天台山景观,从而突出画作的高超艺术价值。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诗人以“百丈素崖裂”描绘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仿佛将山崖撕裂,展现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同时,“四山丹壁开”描绘了周围山壁的红色,与瀑布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画面感。第二联:“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这两句从听觉角度描绘瀑布的声响,龙潭中的水猛烈喷射,日夜不息,仿佛生成了自然的风雷。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瀑布的气势,也赋予了画面动态感。第三联:“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诗人将瀑布比作银河倾泻而下,进一步强化了瀑布的壮美。这种夸张的比喻不仅描绘了瀑布的高远,也赋予了画面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第四联:“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诗人转向对崔山人画作的赞美。“写真图”表明画作极为逼真,而“岛屿备萦回”则描绘了画中岛屿曲折环绕的景象,展现了崔山人高超的绘画技艺。第五联:“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这两句赞美崔山人画作的设色特点。诗人提到崔山人使用石黛和曾青这两种名贵颜料来描绘幽草和古苔,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具有光泽,展现了画家对细节的精妙处理。尾联:“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崔山人画作的渴望。诗人希望崔山人能将这幅画传给他,认为有了这幅画,就不必亲自前往天台山去观赏瀑布了。这不仅赞美了崔山人的画作,也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高度评价。
4. 作品点评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作为李白的题画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艺术创作相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崔巩山水画的高度赞美。诗中先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天台山百丈崖瀑布的壮丽景象,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和夸张手法,将瀑布的气势磅礴与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成为难以忘怀的美感象征。随后,诗人转向对崔巩画作的赞美,认为画中的山水不仅逼真,更通过细腻的点缀与独特的设色,赋予了自然景观以永恒的艺术魅力。诗人认为,崔巩的画作所引发的美感,甚至超越了真实的百丈崖瀑布。这种对自然与艺术的双重描写,既突出了瀑布的自然之美,又强调了崔巩画作的艺术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整首诗言简意赅,却余味无穷,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上一篇:唐·李白《酬谈少府》
下一篇:唐·李白《寄远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