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fàn
shān
rén
guī
tài
sh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bào
bái
bié
wǎng
tài
shān
chū
xíng
ruò
piàn
yún
yǎo
zài
qīng
jiān
gāo
gāo
zhì
tiān
mén
guān
jìn
pān
yún
shān
wàng
shí
huán

译文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他初行时如同一片云彩般轻盈,渐渐地远去了,隐没在青翠的山崖之间。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逐句剖析

"鲁客抱白鹤":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

# 鲁客抱白鹤:据《抱朴子》载:“欲求仙革,入名山,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续博物志》又载:“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鸡、白犬”。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鲁客:指范山人。

"别余往泰山":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云":他初行时如同一片云彩般轻盈,

"杳在青崖间":渐渐地远去了,隐没在青翠的山崖之间。

# 杳:远。

"高高至天门":过去南天门,

#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初学记》引《泰山记》云:“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径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日观近可攀":日观峰即可登攀。

# 攀:登攀。,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云山望不及":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

# 望不及:可望不可及。

"此去何时还":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 还: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范山人归泰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描绘友人范山人怀抱白鹤前往泰山,展现其归途中的飘逸及攀登泰山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首联点明送别;颔联以片云喻友人,尽显其飘逸;颈联想象友人登山,暗含祝愿;尾联借景抒情,抒怅惘之情。全诗风格浪漫,意象独特,虽无特别知名名句,但尽显李白送别诗的独特魅力,是其佳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范山人归泰山》一诗为李白辞朝归东鲁时所作。范山人是李白在东鲁时的友人,两人情谊深厚。当范山人决定归隐泰山、追求仙道时,李白深感不舍,于是写下此诗以表送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描绘了友人范山人怀抱白鹤离开诗人前往泰山的情景,展现了范山人归途中如片云般缥缈,逐渐隐没在青崖间,直至攀登到泰山天门、接近日观峰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牵挂,亦寄予了诗人对求仙学道的向往之情,既有对其追求的理解,又饱含着离别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想象:“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一句是诗人想象范山人攀登泰山的情景,诗人的思绪跟随友人的行程,想象他一步步登上高耸的天门,接近日观峰,展现出泰山的雄伟高峻,也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与祝愿。象征:诗中的“白鹤”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范山人的高洁品格以及他求仙学道的追求,使诗歌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借景抒情:尾联“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借云山茫茫望不到边际之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牵挂之情,以及对友人此去不知何时归来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点题,点明送别的对象与目的地。“鲁客”指范山人,点明其籍贯或所处之地。“抱白鹤”这一意象极为精妙,白鹤在古代文化中常与仙人相伴,象征着高洁、超凡脱俗,暗示范山人有着求仙问道的志趣,为全诗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别余往泰山”则直接表明范山人即将告别诗人,前往泰山,“别”字直抒离别之情,引出下文对友人行程的想象与情感的抒发。颔联将初行的范山人比作“片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其身姿轻盈、飘忽不定,如同那悠然飘荡的云朵,难以捉摸。“杳在青崖间”进一步描绘范山人渐行渐远,逐渐隐没在那青山崖壁之间,一个“杳”字,既写出距离的遥远,也营造出一种朦胧、幽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目光紧紧追随友人,直至其消失在视野之中,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牵挂。颈联诗人的思绪随着友人的行程继续延伸,想象友人攀登泰山的情景。“高高至天门”,“高高”二字强调泰山天门的高耸入云,突出攀登的艰难与目的地的高远,同时也暗示范山人求仙之路的艰辛与崇高。“日观近可攀”则表明友人即将抵达泰山著名的日观峰,似乎胜利在望,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攀登壮举的赞叹,也隐含着对其求仙学道能够有所成就的美好祝愿。尾联情景交融,诗人极目远眺,只见云山茫茫,早已望不到友人的身影。“云山望不及”既是实写眼前之景,那无尽的云山遮蔽了视线,也是诗人内心怅惘情绪的外化,象征着友人此去前途渺茫,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此去何时还”则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深深不舍,以及对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的迷茫与怅惘,将全诗的送别之情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超然天地间,可以不死,岂独不经人道哉?

刘长翁

# 蟠逸气于短言,弥觉奇健。

清乾隆《唐宋诗醇上》

# 友人范山人前往泰山,行如片云,隐入青崖之间,又到了天门和日观峰,诗人想象范山人像风一样吹向泰山。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送纪秀才游越》

下一篇:唐·李白《酬谈少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