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君子的行为操守,
#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以修身":依靠内心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
# 修身:修养身心。,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俭以养德":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
# 养德: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
# 明:明确、坚定。,明志:明确志向。,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 致:达到。,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夫学须静也":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才须学也":而才干来源于学习,
# 才:才干。
"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 广:增长。,广才:增长才干。
"非志无以成学":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 成:达成,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 励:振奋。,励精:振奋精神。,慢:懈怠。,淫:放纵。,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 治:修养。,治性:修养性情。,险:轻薄。,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与:跟随。,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 去:消逝,逝去。,日:日子、岁月。,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遂成枯落":最终凋落衰残,
#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遂:于是,就
"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悲守穷庐":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陋室,
#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何:怎么。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卧龙先生”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后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任丞相。曾六出祁山,兴兵伐魏。建兴十二年,病死于武功五丈原军中,谥忠武侯。诸葛亮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等政策,促进了蜀地发展。其文不假雕饰,而情真语挚,文采内蕴。所作《出师表》《诫子书》等为传世名篇。后人辑有《诸葛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家书体裁诗,也是一首修身励志题材诗。介绍了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通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处世哲学,阐述了修身立德需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根基;治学之道强调心无旁骛、勤学广才,反对怠惰浮躁的治学态度;惜时警世部分则以“年与时驰”的意象,警示虚度光阴的严重后果。全篇以骈散结合的文言句式,将儒家修身智慧凝练成86字家训,既营造出清雅高洁的精神境界,又构建了“静-学-志-时”的完整育人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家训“文约义丰”的独特魅力。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修身立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开篇点明,品德修养需从“静心”与“节俭”入手。心静才能明辨是非,节俭方能克制贪欲,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第二段:治学之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需心无旁骛,才能增长才干;志向坚定才能学有所成。他反对懒散懈怠(“淫慢”)与急躁冒进(“险躁”),强调踏实积累的重要性。第三段:惜时警世“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光阴易逝,若虚度年华,终将一事无成。文中以“枯落”“穷庐”等意象,警示后人珍惜时光,莫待老来悔恨。《诫子书》以“静”为核,以“学”为径,以“慎”为尺,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修身治学体系。其语言凝练如诗,说理深入浅出,既是家训典范,亦为处世良方,跨越千年仍闪耀智慧光芒。
3. 作品点评
这篇家书虽仅86字,却以凝练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处世智慧。文章摒弃繁复铺陈,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质朴表达,将修身治学之道娓娓道来。这种“以简驭繁”的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古汉语的典雅韵味,又实现了“字字珠玑,句句哲理'的育人效果。
上一篇: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下一篇:三国·司马懿《征辽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