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阕新词":两首新词传世,
"毛唱柳和":毛泽东挥毫唱和,柳亚子步韵相酬,
"诵之意飘":诵读间豪情飞扬。
"想豪情盖世":遥想毛词豪情震撼寰宇,
# 盖世:压倒一世,没有人比得过。盖:压倒,胜过。
"雄风浩浩":如浩荡雄风席卷天地;
# 浩浩:本意指水盛大貌,引申为庆祝。
"诗怀如海":诗情如大海般壮阔,
"怒浪滔滔":似怒涛奔涌不息。
# 滔滔:弥漫;水势盛大貌。
"政暇论文":政务繁忙时仍钻研诗文,
"文余问政":诗文创作中亦心系国事,
"妙句拈来着眼高":精妙词句信手拈来却立意高远。
"倾心甚":令人由衷钦佩,
# 倾心甚:一心向往,竭尽诚心。倾:钦佩,倾慕。甚:很,极。
"看回天身手":您扭转乾坤的雄才大略,
"绝代风骚":堪称古今文采风流之冠。
# 绝代:一时无二,冠绝当代。
"山河齐鲁多娇":齐鲁山河如此壮美,
# 娇:妩媚可爱。
"看霁雪初明泰岱腰":,雪后初晴的泰山腰际银装素裹,宛如玉带缠绕。
# 腰:本意指胸腹之间的部分,比喻事物的中间部分。,泰岱:泰山。,霁雪:指雪后转晴。
"正辽东鹤舞":辽东大地白雪纷飞如白鹤展翅,
"涤瑕荡垢":涤荡世间污浊;
"江淮斤运":江淮河网冰晶凝结,
"砌玉浮雕":宛若鬼斧神工的玉雕。
"池冻铺银":池塘冻结如白银铺展,
"麦苗露翠":麦苗破雪显露翠色,
"冬尽春来兴倍饶":寒冬将尽春意渐浓,万物生机勃发。
# 倍饶:更加丰富。倍:加倍。饶:丰富。
"齐欢喜":全民欢欣鼓舞,
"待桃红柳绿":静待桃花嫣红柳丝吐绿,
"放眼明朝":共同展望胜利的曙光。
"山东春雪压境":山东大地春雪肆虐,覆盖千里山河,
"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我读到毛主席与柳亚子先生以雪为题的唱和词作后,心潮澎湃,遂以此词回应。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陈毅(1901~197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了南昌起义,1928年参与领导了湘南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师师长、红军第四军军委书记等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等职,领导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其作品早期多反映青年的思想、生活和遭遇,启迪青年觉悟,唤起青年斗争。随着对革命事业的投入,陈毅的小说创作逐渐减少,后期的诗作贯穿其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主要著作编为《陈毅诗稿》《陈毅诗词选集》《陈毅军事文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写毛泽东之感想,以及对毛泽东的钦慕之情、早春的雪景,表达了词人对新中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下阕通过写景抒怀,如“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首句“山河齐鲁多娇”,显然与《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一句相呼应。“齐鲁“地处中原,也是中华大地的组成部分,“江山如此多娇”,“齐鲁”同样多娇。次句承接上句,继续写景。诗人看到,雪霁后的泰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雄美壮,更加明亮、更加妖娆。表达了对新中国未来的期望。起兴:最后三句,诗人借景起兴:“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齐欢喜”一句,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寓指伟大的解放战争已经全面开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全面的胜利,“桃红柳绿”则寓指阳光明媚的春天就要到来,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会欢天喜地庆贺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3. 分段赏析
陈毅的《沁园春·和咏雪词》创作于1946年2月国共谈判期间,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聚焦对毛泽东与柳亚子咏雪唱和的感怀,开篇“两阕新词,毛唱柳和”概述1936年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后,1945年重庆谈判时赠予柳亚子,柳亚子和作促成词作流传的史实。词中“诵之意飘”评价毛词意境深远,“诗怀如海,怒浪滔滔”赞其豪迈气魄,“政暇论文,文余问政”概括毛泽东军政兼顾的才能。陈毅以“回天身手”呼应毛泽东“数风流人物”的历史观,用“绝代风骚”肯定《沁园春·雪》超越前人的文学价值,既体现对毛词艺术成就的推崇,也暗含对革命领袖文武双全的敬仰。下阕转写齐鲁春雪景象,以“山河齐鲁多娇”呼应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通过泰山雪霁、辽东鹤舞、江淮雪景等意象,将自然景观与解放战争进程相联。东北“辽东鹤舞”喻指解放军肃清残敌,江淮“砌玉浮雕”暗喻军民改造山河的伟力。“池冻铺银,麦苗露翠”描绘冬春交替之景,寄寓对胜利的期许。末句“齐欢喜,待桃红柳绿”以自然生机象征革命前景,既呼应毛泽东“还看今朝”的豪情,也展现解放区军民对新中国诞生的坚定信念。全词将文学唱和、自然时序与政治理想熔铸一体,在传统咏物词中注入时代精神,既有对毛词的呼应,亦记录了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