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昵儿女语":琴声犹如一对亲昵的小儿女在耳鬓厮磨,
# 昵昵:亲热的样子。一作“妮妮”。
"恩怨相尔汝":互诉衷肠,又夹杂着嗔怪之声。
# 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尔汝歌》是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的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划然变轩昂":忽地一下琴声变得高亢雄壮,
# 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陵阳论晚唐诗律卑浅》:“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划然:忽地一下。
"勇士赴敌场":好似勇士骑马奔赴战场杀敌擒王。
"浮云柳絮无根蒂":一会又由刚转柔,好似浮云、柳絮漂浮不定,
# 浮云柳絮无根蒂:“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根蒂,犹根柢,草木的根,即根儿。
"天地阔远随飞扬":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悠悠扬扬。
# 阔远:宽阔旷远。
"喧啾百鸟群":蓦地,又像百鸟齐鸣,啁啾不已,
# 喧啾百鸟群:“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喧啾,喧闹嘈杂的叫声。
"忽见孤凤皇":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 凤皇:即“凤凰”。单凤独鸣,叫声和谐动听。
"跻攀分寸不可上":登攀时一寸一分也不能再上升,
# 跻攀:犹攀登。唐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失势一落千丈强":失势后一落千丈还有余。
# 千丈强:一千丈还多。,失势:失去跻攀到顶的态势。
"嗟余有两耳":惭愧呀我空有耳朵一双,
"未省听丝篁":还是无法理解琴声真正的意境。
# 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未省:不懂得。
"自闻颖师弹":自从颖师开始弹琴,
"起坐在一旁":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
# 旁:即旁边。一作“床”。,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推手遽止之":我忍不住推开他的手,让他停止弹奏,
# 遽:急速,戛然。,推手:伸手。琴师弹奏结束时的手势。
"湿衣泪滂滂":这时我的衣服已经被泪水湿透了。
# 滂滂:水流貌,此指泪流如雨泻。《晏子春秋·谏上十七》:“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颖乎尔诚能":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
# 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荀子·王霸》:“人主胡不广焉,无恤亲疏,无偏贵贱,唯诚能之求?”
"无以冰炭置我肠":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 冰炭置我肠:形容自己完全被琴声所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犹如说水火,两者不能相容。《庄子·人间世》:“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藏矣。”此言自己被音乐所感动,情绪随着乐声而激动变化。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描绘了颖师弹琴时,生动展现了琴声的丰富变化。诗人听琴时,从起初不太懂音乐到被深深触动,甚至泪湿衣裳,表达了对颖师高超琴艺的赞美,以及琴声对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通过诗人猛然挥手制止弹琴、泪雨滂沱沾湿衣襟的剧烈反应,侧面点明琴声的感染力已强烈到令人无法承受,以听者的失控状态反向烘托琴艺之高超。渲染:“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此句借用“冰炭置肠”典故,将琴声引发的矛盾情绪渲染为“冰火交煎”的体验,以身体感知的痛感,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十句,以细腻笔触正面描绘琴声。不同于常规写法,起笔未言弹琴之人、时间与地点,而是紧扣“听”字,直入音乐佳境。琴声初起,轻柔细碎,仿若小儿女依偎私语,情意缱绻间偶有嗔怪,尽显亲密无间。正当沉醉于这般柔情之际,琴声陡然激昂,如勇士挥戈跃马、冲锋陷阵,气势磅礴。而后曲调由刚转柔,旋律起伏,似历经酣战、敌寇荡平,天地清朗。远处白云悠然飘荡,近处柳絮轻柔翻飞,缥缈朦胧,引人遐思。整段琴声营造出的意境宏阔悠远,令人恍若极目远眺,思绪随天地无尽延展。陡然间,百鸟齐鸣,啁啾声此起彼伏,原本静谧的氛围瞬间被喧闹取代。群鸟翩跹舞动之际,一只凤凰昂首振翅,凌空高翔,引颈长啼。“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孤傲的凤凰不屑与凡鸟同列,奋力向上攀登,历经艰辛,最终却从高处急速坠落,其势之迅猛,令人心惊。此处以生动比喻展现琴声骤变的同时,似另有深意暗藏。结合后文“湿衣泪滂滂”等句推敲,或许寄寓着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感喟。诗人曾多次上奏,直言时政得失,冀望革新图强,却屡遭贬谪,心中郁积的愤懑不言而喻。“湿衣”之叹与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异曲同工,只是白诗情感宣泄更为直白显露,而此诗的悲怆之情,则如暗流涌动,更耐人寻味。诗的后八句聚焦诗人听琴的主观感受与反应,从侧面烘托出琴声的超凡魅力。“嗟余”两句以谦逊之态自陈,坦言自己不通音律,难悟琴中深意。然而即便如此,颖师的琴声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令诗人先是坐立难安,心绪随着旋律起伏跌宕,继而情难自抑,泪水汹涌而出,浸透衣衫仍簌簌不止。这般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难以承受,诗人只能伸手阻止,不忍再听。诗的结尾两句,更是以精妙比喻升华主题。冰与炭本不能相容,可颖师的琴声却能忽而将人带入欢愉之境,忽而又抛入悲愁深渊,恰似将冰火同时注入听者心中,其琴技之精湛,对人情感的冲击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4. 作品点评
全诗的情感脉络恰似钱塘江潮,澎湃翻涌,波澜壮阔,景象接连不断,且变幻莫测。这般起伏跌宕,与琴音的高低缓急丝丝入扣,将琴声的丰富变化展现得精准无误。
# 此退之《听颖师琴》诗也。欧阳忠公尝问仆:“琴诗何者最佳?”余以此答之。公言此诗固奇丽,然自是听琵琶诗。
宋苏轼《东坡题跋》
# 《西清诗话》云:三吴僧义海以琴名世。六一居士尝问东坡:“琴诗孰优?”东坡答以退之《听颖师琴》,公曰:“此只是听琵琶耳。”或以问海(按指僧义海),海曰:“欧阳公一代英伟,然斯语误矣。‘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言轻柔细肩,真情出见也。‘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言精神馀溢,竦观听也。‘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言纵横变态,浩乎不失自然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又见颖孤绝,不同流俗下俚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言起伏抑扬,不主故常也。皆指下丝声妙处,惟琴为然。琵琶格上声,乌能尔邪?退之深得其趣,未易讥评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 余谓义海以数声非琵琶所及,是矣;而谓真知琴趣,则非也。昔晁无咎谓尝见善琴者云:“‘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为泛声,轻非丝,重非木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为泛声中寄指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为吟绎声也。‘失势一落千丈强’,为历声也。数声琴中最难工。”洪庆善亦尝引用,而未知出于晁。是岂义海所知,况西清邪!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此泛声也,谓轻非丝,重非木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泛声中寄指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吟绎声也。“失势一落千丈强”,顺下声也。仆不晓琴,闻之善琴者云,此数声最难工。自文忠公与东坡论此诗,作听琵琶诗之后,后生随例云云,柳下惠则可,我则不可。故特论之,少为退之雪冤。
宋许顗《许彦周诗话》
# 予自学琴,而得为文之法。文章之妙处,在能掩仰顿挫,令人读之,亹亹不倦。韩退之《听颖师琴》诗曰:“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此顿挫法也。退之《与李翱书》,并用其法云。
宋陈善《扪虱新话》
# 韩文公《听颖师弹琴》诗,几为古今绝唱。前十句形容曲尽,是必为《广陵散》而作,他曲不足以当。此欧公以为琵琶诗,而苏公遂檃括为琵琶词。二公皆天人,何敢轻议,然俱非深于琴者也。
宋楼钥《攻愧集·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
# 退之《听琴》诗曰:“呢昵儿女语……勇士赴敌场。”此意出于阮瑀《筝赋》:“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阮瑀此意又出于王褒《洞箫赋》,褒曰:“澎濞沆瀣,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宋王楙《野客丛谈》
# 只起四语耳,忽而弱骨柔情,销魂欲绝,忽而舞爪张牙,可骇可愕。其变态百出如此。
明蒋之翅《辑注唐韩昌黎集》
# 《听颖师弹琴》视李颀《胡笳》远逊,较香山《琵琶》气骨峥嵘。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琴声之妙,此诗可谓形容殆尽矣。何欧阳文忠乃以为琵琶耶?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琴诗曰:“昵昵儿女语……天地阔远随飞扬”,何等洒落!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写琴声之妙入髓,又一一皆实境。繁休伯称车子,柳子厚志筝师,皆不能及,可谓古今绝唱。六一善琴,乃指为琵琶,窃所未解。纯是佳唐诗。亦何让杜?
清朱彝尊《批韩诗》
# 一连十句,每两句各自一意,是赞弹琴手,不是赞琴。琴之妙固不待赞也,所以一下文直接云“自闻颖师弹”(“失势一落”句下)。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写琴声之妙,实为得髓。繁休伯称车子,柳子厚志筝师,皆不能及。永叔善琴,乃用此为讥议耶?“跻攀”二语,千古诗文妙诀。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昌黎《听颖师弹琴》,顿挫奇特,曲尽变态,其妙与李颀《胡笳》、长吉《箜篌引》等耳。六一指为琵琶,最确。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
# 《颖师弹琴》,是一曲泛音起者,昌黎摹写入神,乃以“昵昵”二语,为似琵琶声,则“攀跻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除却吟揉绰注,更无可以形容,琵琶中亦有此耶?
清薛雪《一瓢诗话》
# 方扶南曰:按嵇康《琴赋》中已具此数声,其曰“或怨㜘而踌蹰”,非“昵昵儿女语”乎?“时劫掎以慷慨”,非“勇士赴敌场”乎?“忽飘飘以轻迈,若众葩敷荣曜春风”,非“浮云柳絮无根蒂”乎?“嘤若离鹍鸣清池,翼若游鸿翔曾崖”,又“若鸾凤和鸣戏云中”,非“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乎?“参禅(按《琴赋》原文作‘谭’)繁促,复叠攒仄,拊嗟累赞,间不容息”,非“跻攀分寸不可上”乎?“或乘险投会,邀隙趋危”,“或搂𢱧栎捋,缥缭澈冽”,非“失势一落千丈强”呼?公非袭《琴赋》,而会心于琴理则有合也。吴曰:无端而来,无端而止,章法奇诡极矣(“勇士”句下)。极顿挫抑扬之致,盖即以自喻其文章之妙也(“失势一落”句下)。再顿一笔(“颖乎”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永叔所谓似琵琶者,亦只起四句近之耳,馀自迥绝也。坡尝追忆欧公语,更作《听贤师琴》诗,恨欧公不及见之,所谓“大弦春温和且平,牛鸣盎中雉登木”是也。予谓此诚不疑于琵琶矣,然亦了无琴味,试再读退之诗如何?彦周所称,即今世之琴耳,不知唐时所用,即同此否?若是师襄夫子所鼓,必不涉恩怨儿女也,此又不可不知。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