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舍并州数十霜":我旅居并州已经十年风霜,
# 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并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此处指今太原西南晋阳城。,舍:用作动词,居住。
"归心日夜忆咸阳":归心似箭日夜思念着咸阳。
# 咸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是刘皂的故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不知为何再次渡过桑干水,
# 桑干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更渡:即再渡。,无端:原意为没有起点或没有终点,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王逸注:“媒理断绝,无因缘也。”
"却望并州是故乡":回头望去反觉并州是故乡。
# 却望:回头远看。唐杜甫《暂如临邑至山昔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诗:“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歌写诗人久客并州后北渡桑干河前往朔方时的心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及漂泊途中的无奈惆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前两句“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直接倾诉客居并州十年、日夜思念故乡咸阳的心情,以“十霜”强调漂泊之久,“归心日夜”直白展现思乡之切,无修饰却见真挚。反衬:以乐衬苦,“归心日夜忆咸阳”中对咸阳的深切思念,与“却望并州是故乡”里对并州的意外眷恋形成反衬。前句写十年间对故乡的执着牵挂,后句写渡桑干后对客居地的不舍,以原本的思乡之情反衬出久客后对第二故乡的复杂情感,凸显出漂泊中情感的微妙变化,强化了乡愁的深沉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如同一曲低沉的思乡序曲,缓缓拉开了情感的帷幕。“十霜”二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沧桑。十年,在时间的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漂泊在外的旅人而言,却是一段漫长而煎熬的岁月。这十年间,诗人在并州的客舍中,每日每夜都被思乡之情所萦绕。“归心日夜忆咸阳”,七个字简洁而有力,却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了无数个思念亲人的日夜。我们可以想象,在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昏暗的油灯下,望着窗外的明月,脑海中浮现出故乡咸阳的一草一木、亲人的音容笑貌;在忙碌的白天,即便为生活奔波,心中也始终有一份对故乡的牵挂。这其中,既有寄人篱下的辛酸,在异乡的土地上,没有归属感,处处小心谨慎;也有日常生计的困苦,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种种难以言表的事情,都被诗人浓缩在这七个字里,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与深思。就如同无名氏《杂诗》中“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所表达的情绪一样,虽地域不同,但那份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却是相通的。诗的后半部分,“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则将情感推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无端更渡”四字,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原有的情感平衡。十年前,诗人初渡桑干,远赴并州,或许是为了追逐功名,或许是为了寻找出路,诗中虽未明说,但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未知与迷茫。而十年后的今天,当他再次渡过桑干河,本以为是踏上归乡之路,心中应是喜悦与期待,然而现实却让他陷入了新的矛盾与困惑。“无端”二字,暗示着命运的无常,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人难以预测,仿佛是命运的簸弄。一个“更”字,不仅点明了诗人更远的流徙与迁移,也道出了他本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前行的凄怆心情。当诗人回头望向并州时,一个奇妙而又令人心酸的转变发生了——他竟然将曾经的“客舍”并州视为故乡。这一情感的转变,意味着诗人真正的故乡咸阳变得更加遥不可及,未来的生活也将更加寂寞、凄凉。在这一刻,并州十年那些曾经难耐的生活,反而变成了温馨的回忆。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当人的苦楚加重时,以前的苦难与艰辛,在对比之下,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甚至成了一种慰藉。诗人心灵承受力的超负荷以及情绪转化的微妙,都被精准地浓缩在这一句之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诗人未以渲染之笔着意刻画,而以倾诉方式直抒胸臆,表述真切,情感恳切。其语言具强烈艺术感染力,生动形象再现一位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境。
# 久客思乡,人之常情。旅寓十年,交游欢爱,与故乡无殊,一旦别去,岂能无依依眷恋之怀?渡桑乾而望并州,反以为故乡,此亦人之至情也。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雍陶《过故宅看花》云:今日主人相引看,谁知曾是客移来!”贾岛《渡桑乾》云:“……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人》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皆袭其句而意别者。若定优劣、品高下,则亦昭然矣。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岛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有何佳境,而三年始得,一吟泪流。如《并州》及《三月三十日》二绝乃可耳。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一日偶诵贾岛《桑乾》绝句,见谢枋得注……不觉大笑。指以问玉山程生曰:“诗如此解乎?”程生曰:“向如此解。”余谓此岛自思乡作,何曾与并州有情?其意恨久客并州,远隔故乡,今非唯不能归,反北渡桑乾,还望并州又是故乡矣。并州且不得住,何况得归咸阳!此岛意也,谢注有分毫相似否?程始叹赏,以为闻所未闻。
明王世懋《艺圃撷馀》
# 两种客思,熔成一团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居并州而忆咸阳,苦矣。渡桑乾而远下昨,则并(州)非故乡乎?此从《庄子》“流人”一段中想出话头。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韵高调逸,意参盛唐。
明邢昉《唐风定》
# 敬夫云:自伤久客,用曲笔写出。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景同而语异,情亦因之而殊。宋之问《大庾岭》云:“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贾岛云:“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景意本同,而宋觉优游,同为之也。然岛句比之问反为醒目,诗之所以日趋于薄也。
清吴乔《围炉诗话》
# 咸阳即故乡,客并州非其志也,况渡桑乾乎?在并州且忆故乡,今渡桑乾,望并州已如故乡之远,况故乡更在并州之外乎?必找此句,言外意始尽。久客不归,复而远适,语意殊悲怨。后人不知故乡即咸阳,谬解可笑。
清黄生《唐诗摘钞》
# 自起到结,句句相生,字字相应,章、句、字三法无一不妙。
清岳端《寒瘦集》
# 阆仙所传寥寥,何以为当时推重?“客舍并州”一绝,结构筋力,固应值得金铸耳。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
# 谓并州且不得久住,况咸阳乎?仍是思咸阳,非不忘并州也。王敬美驳谢注甚允。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谢看得浅,王看得深,诗内数虚字自见,然两层意俱有。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咸阳之忆愈深(末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久客之人反以旅寓为故乡,萍踪漂荡,真情真境。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邱文庄云: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徐充云:远故“忆”,近故“望”;“无端”二字更妙。
清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
# 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也……作七绝者,或四句一气贯注,或曲折写出而仍能一气,最为难到之境,学诗之金针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李贺《致酒行》
下一篇:唐·韩愈《听颖师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