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长沙公为族":我与长沙公是同一宗族,
# 族:宗族,家族。,长沙公:指陶延寿。,于:犹“与”。
"祖同出大司马":祖先都是大司马陶侃的后裔。
# 大司马:东晋名臣陶侃,曾任太尉,封长沙郡公,后拜大将军,死后追赠大司马。,祖:陶延寿是陶侃的玄孙,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非嫡系),这里的“祖”兼指对方的曾祖父辈与自己的祖父辈。
"昭穆既远":由于世次相隔已远,
# 既远:指世次相隔已远。,昭穆:指同宗世系;古代贵族宗庙制度,二世、四世、六世居于左,叫作昭;三世、五世、七世居于右,叫作穆。
"以为路人":彼此也互不相识。
# 路人:过路之人,指关系疏远,彼此陌生。
"经过浔阳":这次路过温阳而得相会,
# 浔阳: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这里是陶渊明的家乡。
"临别赠此":临别之际,以此诗相赠。
"同源分流":同一源头分支流,
# 同源分流:同一水源分出的支流,比喻同一宗族的不同后代。
"人易世疏":世系渐远人相疏。
# 世疏:世系疏远。,人易:人事变更。
"慨然寤叹":感悟此理深慨叹,
# 寤:通“悟”,觉悟,醒悟。
"念兹厥初":因念彼此同初祖。
# 厥初:当初的始祖。厥,其。语本《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源。”
"礼服遂悠":血缘宗亲渐疏远,
# 悠:远,指关系的疏远。,礼服:服丧的礼服,这里指宗族关系。古人因血缘亲疏关系不同,丧礼之服也有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等五种。
"岁月眇徂":岁月悠悠不停仁。
# 眇徂:指年代久远。眇,同“渺”。
"感彼行路":感叹族亲成陌路,
# 行路:行路之人。
"眷然踌躇":犹豫徘徊心恋慕。
# 踌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眷然:恋慕的样子。
"于穆令族":君为同族美名扬,
# 令:美,善。,于穆:赞叹之辞。《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毛传:“于,叹辞也;穆,美。”
"允构斯堂":弘扬父志功辉煌。
# 允构斯堂:指儿子能够继承父业。允,诚信,确能;堂,正室,喻父业。《尚书·大浩》:“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若考:其父。底法:屋基的大小宽长;厥子:其子;矧:况且,何况。)意思是说,父亲已经奠定建房的规模,儿子不肯为堂基,又怎肯继续建造房屋?这里是反用其意。
"谐气冬暄":温文尔雅谦和态
# 谐气冬暄:“谐气”二句:长沙公的胸怀与可与美玉相映生辉。这两句赞美长沙公气度温和,品德高尚。谐气:和谐的气度。冬暄:像冬天的阳光般和暖。暄,暖和。
"映怀圭璋":美德生辉映圭璋。
# 圭璋:宝贵的玉器。这句是说长沙公的胸怀与可与美玉相映生辉。,怀:胸怀。,映:辉映。
"爰采春华":风华正茂光灿灿,
# 爰采春华:光彩如同春花;这里是形容长沙公风华正茂,功绩卓著。爰,语助词;采,光彩;华,同“花”。《宋书·高帝纪》载:“义熙五年(409),慕容超率铁骑来战,命咨议参军陶延寿击之。”可知陶延寿于义熙间颇立功业。
"载警秋霜":立身谨慎防秋霜。
# 载警秋霜:惕于秋霜之微;是说长沙公立身处事机敏练达而小心谨慎。载,通“再”,又;警,惕。
"我曰钦哉":可钦可佩令我赞,
# 钦:敬。
"实宗之光":君为我族增荣光。
# 实宗之光:实在是宗族的荣光。
"伊余云遘":彼此偶然一相逢,
# 遘:遇。,伊:语助词。
"在长忘同":我愧辈长忘同宗。
# 同:指同宗。,长:长辈;指作者为长沙公的长辈。
"笑言未久":笑语欢言尚未久,
"逝焉西东":君将离去各西东。
# 逝:往,去;这里指分别。
"遥遥三湘":三湘遥遥君归处,
# 三湘:泛指湖南,这里指长沙公将返封地长沙。
"滔滔九江":九江滔滔我意浓。
# 九江:指作者所在地。
"山川阻远":远隔山川路途阻,
"行李时通":频将音讯互为通。
# 行李时通:经常互通音讯。行李,使者。
"何以写心":如何表达我心意,
# 写:抒发,倾泄。
"贻此话言":且送几句肺腑言。
# 贻:赠送。
"进篑虽微":积土虽然少,
# 进篑虽微:“进篑”二句:加一筐土虽然很少,但积少成多,最终亦能成山;这里是勉励长沙公不断进德修业,最终可以建成伟大的功业。篑,盛土的竹器。
"终焉为山":最终会成为高山。
# 终焉:指建立功业。这里是勉励长沙公不断进德修业,最终可以建成伟大的功业。
"敬哉离人":愿君此去多保重,
# 离人:离别之人,指长沙公。,敬:有“慎”的意思。
"临路凄然":相送登程意凄然。
# 临路:上路,登程。
"款襟或辽":路途遥远难再晤,
# 辽:远。,款襟:畅叙胸怀。款,诚,恳切。
"音问其先":愿得音讯早早传。
# 音问其先:意谓可以常通音讯。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赠诗。全诗在态度和蔼、言恳意切之中,体现出诗人重视立身处世的积极人生观和一种长者的风度。
2. 分段赏析
第一章“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以“同源分流”开篇,暗喻宗族血脉虽同出一脉,却因世系疏远而渐成陌路。“慨然寤叹”四字直抒诗人面对宗族情谊淡漠时的怅惘,而“感彼行路”更以“行路”自喻漂泊无依之感,将个人对亲缘疏离的无奈与人生漂泊的苍凉融为一体。岁月“眇徂”(渺然流逝)的感叹,更添时光无情、人世变迁的苍茫。第二章“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笔锋转向对长沙公的赞颂。“允构斯堂”反用《尚书》典故,赞其继承祖业、光耀门楣;“圭璋”喻其品德如玉,“春华”状其风华正茂,“秋霜”则暗指处世谨慎。诗人以自然意象与礼器象征,将抽象的德行具象化,既肯定长沙公的功业,又寄托了对其“终焉为山”(积微成著)的期许。末句“实宗之光”总括全章,情感由沉郁转为明朗。第三章“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聚焦离别场景,情感愈发复杂。“云遘”(偶然相遇)与“长忘同”(因辈分差异而疏离)道出身份差异的隔阂,“笑言未久”与“逝焉西东”的对比,凸显相聚短暂、别离仓促的无奈。“三湘”“九江”的壮阔山水,既是地理阻隔的写实,亦隐喻人生际遇的渺远。“行李时通”(音信往来)的微弱希冀,透露出诗人对亲缘羁绊的珍视。第四章“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以劝勉作结,情感温厚恳切。“进篑为山”化用《论语》典故,以积土成山喻德业需日积月累,既是对长沙公的勉励,亦暗含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临路凄然”直写离别之痛,而“音问其先”的叮咛,则将殷切挂念寄托于书信往返的细节中。末句“款襟或辽”(心意相通或难)的留白,更显诗人对宗族情谊的珍重与怅惘。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长者的身份从容叙述,既表达了自身与长沙公之间的宗族情谊,又展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切关怀。话语温和亲切,态度真诚热切,从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为人处世的态度积极向上,十分重视亲情的维系。
# “同源分流,人易世疎。慨然寤叹,念兹厥初。”老泉《族谱》引正渊明诗意。而渊明字少意多,犹可涵泳。
宋杨万里
# 至情叙来,使人不堪凄然。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曹植《七哀诗》
下一篇:魏晋·应璩《百一诗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