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cháng
shā
gōng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cháng
shā
gōng
wèi
tóng
chū
zhāo
yuǎn
wéi
rén
jīng
guò
xún
yáng
lín
bié
zèng
tóng
yuán
fēn
liú
rén
shì
shū
kǎi
rán
tàn
niàn
jué
chū
suì
yōu
suì
yuè
miǎo
gǎn
xíng
juàn
rán
chóu
chú
lìng
yǔn
gòu
táng
xié
dōng
xuān
yìng
huái
怀
guī
zhāng
yuán
cǎi
chūn
huá
zài
jǐng
qiū
shuāng
yuē
qīn
zāi
shí
zōng
zhī
guāng
yún
gòu
zài
zhǎng
wàng
tóng
xiào
yán
wèi
jiǔ
shì
yān
西
dōng
yáo
yáo
sān
xiāng
tāo
tāo
jiǔ
jiāng
shān
chuān
yuǎn
xíng
shí
tōng
xiě
xīn
huà
yán
jìn
kuì
suī
wēi
zhōng
yān
wéi
shān
jìng
zāi
rén
lín
rán
kuǎn
jīn
huò
liáo
yīn
wèn
xiān

译文

我与长沙公是同一宗族,祖先都是大司马陶侃的后裔。由于世次相隔已远,彼此也互不相识。这次路过温阳而得相会,临别之际,以此诗相赠。同一源头分支流,世系渐远人相疏。感悟此理深慨叹,因念彼此同初祖。血缘宗亲渐疏远,岁月悠悠不停仁。感叹族亲成陌路,犹豫徘徊心恋慕。君为同族美名扬,弘扬父志功辉煌。温文尔雅谦和态美德生辉映圭璋。风华正茂光灿灿,立身谨慎防秋霜。可钦可佩令我赞,君为我族增荣光。彼此偶然一相逢,我愧辈长忘同宗。笑语欢言尚未久,君将离去各西东。三湘遥遥君归处,九江滔滔我意浓。远隔山川路途阻,频将音讯互为通。如何表达我心意,且送几句肺腑言。积土虽然少,最终会成为高山。愿君此去多保重,相送登程意凄然。路途遥远难再晤,愿得音讯早早传。

逐句剖析

"余于长沙公为族":我与长沙公是同一宗族,

# 族:宗族,家族。,长沙公:指陶延寿。,于:犹“与”。

"祖同出大司马":祖先都是大司马陶侃的后裔。

# 大司马:东晋名臣陶侃,曾任太尉,封长沙郡公,后拜大将军,死后追赠大司马。,祖:陶延寿是陶侃的玄孙,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非嫡系),这里的“祖”兼指对方的曾祖父辈与自己的祖父辈。

"昭穆既远":由于世次相隔已远,

# 既远:指世次相隔已远。,昭穆:指同宗世系;古代贵族宗庙制度,二世、四世、六世居于左,叫作昭;三世、五世、七世居于右,叫作穆。

"以为路人":彼此也互不相识。

# 路人:过路之人,指关系疏远,彼此陌生。

"经过浔阳":这次路过温阳而得相会,

# 浔阳: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这里是陶渊明的家乡。

"临别赠此":临别之际,以此诗相赠。

"同源分流":同一源头分支流,

# 同源分流:同一水源分出的支流,比喻同一宗族的不同后代。

"人易世疏":世系渐远人相疏。

# 世疏:世系疏远。,人易:人事变更。

"慨然寤叹":感悟此理深慨叹,

# 寤:通“悟”,觉悟,醒悟。

"念兹厥初":因念彼此同初祖。

# 厥初:当初的始祖。厥,其。语本《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源。”

"礼服遂悠":血缘宗亲渐疏远,

# 悠:远,指关系的疏远。,礼服:服丧的礼服,这里指宗族关系。古人因血缘亲疏关系不同,丧礼之服也有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等五种。

"岁月眇徂":岁月悠悠不停仁。

# 眇徂:指年代久远。眇,同“渺”。

"感彼行路":感叹族亲成陌路,

# 行路:行路之人。

"眷然踌躇":犹豫徘徊心恋慕。

# 踌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眷然:恋慕的样子。

"于穆令族":君为同族美名扬,

# 令:美,善。,于穆:赞叹之辞。《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毛传:“于,叹辞也;穆,美。”

"允构斯堂":弘扬父志功辉煌。

# 允构斯堂:指儿子能够继承父业。允,诚信,确能;堂,正室,喻父业。《尚书·大浩》:“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若考:其父。底法:屋基的大小宽长;厥子:其子;矧:况且,何况。)意思是说,父亲已经奠定建房的规模,儿子不肯为堂基,又怎肯继续建造房屋?这里是反用其意。

"谐气冬暄":温文尔雅谦和态

# 谐气冬暄:“谐气”二句:长沙公的胸怀与可与美玉相映生辉。这两句赞美长沙公气度温和,品德高尚。谐气:和谐的气度。冬暄:像冬天的阳光般和暖。暄,暖和。

"映怀圭璋":美德生辉映圭璋。

# 圭璋:宝贵的玉器。这句是说长沙公的胸怀与可与美玉相映生辉。,怀:胸怀。,映:辉映。

"爰采春华":风华正茂光灿灿,

# 爰采春华:光彩如同春花;这里是形容长沙公风华正茂,功绩卓著。爰,语助词;采,光彩;华,同“花”。《宋书·高帝纪》载:“义熙五年(409),慕容超率铁骑来战,命咨议参军陶延寿击之。”可知陶延寿于义熙间颇立功业。

"载警秋霜":立身谨慎防秋霜。

# 载警秋霜:惕于秋霜之微;是说长沙公立身处事机敏练达而小心谨慎。载,通“再”,又;警,惕。

"我曰钦哉":可钦可佩令我赞,

# 钦:敬。

"实宗之光":君为我族增荣光。

# 实宗之光:实在是宗族的荣光。

"伊余云遘":彼此偶然一相逢,

# 遘:遇。,伊:语助词。

"在长忘同":我愧辈长忘同宗。

# 同:指同宗。,长:长辈;指作者为长沙公的长辈。

"笑言未久":笑语欢言尚未久,

"逝焉西东":君将离去各西东。

# 逝:往,去;这里指分别。

"遥遥三湘":三湘遥遥君归处,

# 三湘:泛指湖南,这里指长沙公将返封地长沙。

"滔滔九江":九江滔滔我意浓。

# 九江:指作者所在地。

"山川阻远":远隔山川路途阻,

"行李时通":频将音讯互为通。

# 行李时通:经常互通音讯。行李,使者。

"何以写心":如何表达我心意,

# 写:抒发,倾泄。

"贻此话言":且送几句肺腑言。

# 贻:赠送。

"进篑虽微":积土虽然少,

# 进篑虽微:“进篑”二句:加一筐土虽然很少,但积少成多,最终亦能成山;这里是勉励长沙公不断进德修业,最终可以建成伟大的功业。篑,盛土的竹器。

"终焉为山":最终会成为高山。

# 终焉:指建立功业。这里是勉励长沙公不断进德修业,最终可以建成伟大的功业。

"敬哉离人":愿君此去多保重,

# 离人:离别之人,指长沙公。,敬:有“慎”的意思。

"临路凄然":相送登程意凄然。

# 临路:上路,登程。

"款襟或辽":路途遥远难再晤,

# 辽:远。,款襟:畅叙胸怀。款,诚,恳切。

"音问其先":愿得音讯早早传。

# 音问其先:意谓可以常通音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长沙公》是晋宋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组诗,全篇共四章。全诗站在长者的视角,既感慨家族历史的源远流长,高度赞誉家族世代传承的优良品德,又充分肯定了长沙公继承父业的不凡成就。诗人语重心长地劝勉其持续提升品德修养,精进学业事业,并表达对日后保持联络、互通音信的殷切期盼。整首诗以和善谦和的口吻、真挚恳切的言辞,充分展现出诗人重视修身立世、持守积极人生态度的精神内核,同时流露出一位长者特有的宽厚风范与温厚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诗题中的“长沙公”,原是东晋权臣陶侃的封号。据《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的五世孙陶延寿后来承袭了长沙郡公的爵位。陶渊明与陶延寿同属陶氏宗族,按辈分比陶延寿高一辈。但由于家族分支繁衍,世系已远,两人此前素未谋面。后来两人在途经温阳时偶然相遇,临别时,陶渊明特意创作此诗赠予陶延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赠诗。全诗在态度和蔼、言恳意切之中,体现出诗人重视立身处世的积极人生观和一种长者的风度。

2. 分段赏析

第一章​​“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以“同源分流”开篇,暗喻宗族血脉虽同出一脉,却因世系疏远而渐成陌路。“慨然寤叹”四字直抒诗人面对宗族情谊淡漠时的怅惘,而“感彼行路”更以“行路”自喻漂泊无依之感,将个人对亲缘疏离的无奈与人生漂泊的苍凉融为一体。岁月“眇徂”(渺然流逝)的感叹,更添时光无情、人世变迁的苍茫。​​第二章“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笔锋转向对长沙公的赞颂。“允构斯堂”反用《尚书》典故,赞其继承祖业、光耀门楣;“圭璋”喻其品德如玉,“春华”状其风华正茂,“秋霜”则暗指处世谨慎。诗人以自然意象与礼器象征,将抽象的德行具象化,既肯定长沙公的功业,又寄托了对其“终焉为山”(积微成著)的期许。末句“实宗之光”总括全章,情感由沉郁转为明朗。​​第三章​​“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聚焦离别场景,情感愈发复杂。“云遘”(偶然相遇)与“长忘同”(因辈分差异而疏离)道出身份差异的隔阂,“笑言未久”与“逝焉西东”的对比,凸显相聚短暂、别离仓促的无奈。“三湘”“九江”的壮阔山水,既是地理阻隔的写实,亦隐喻人生际遇的渺远。“行李时通”(音信往来)的微弱希冀,透露出诗人对亲缘羁绊的珍视。​​第四章​​“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以劝勉作结,情感温厚恳切。“进篑为山”化用《论语》典故,以积土成山喻德业需日积月累,既是对长沙公的勉励,亦暗含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临路凄然”直写离别之痛,而“音问其先”的叮咛,则将殷切挂念寄托于书信往返的细节中。末句“款襟或辽”(心意相通或难)的留白,更显诗人对宗族情谊的珍重与怅惘。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以长者的身份从容叙述,既表达了自身与长沙公之间的宗族情谊,又展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切关怀。话语温和亲切,态度真诚热切,从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为人处世的态度积极向上,十分重视亲情的维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同源分流,人易世疎。慨然寤叹,念兹厥初。”老泉《族谱》引正渊明诗意。而渊明字少意多,犹可涵泳。

宋杨万里

# 至情叙来,使人不堪凄然。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七哀诗》

下一篇:魏晋·应璩《百一诗 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