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未云远":我出行并没有走得多么遥远,
# 云:语助词,无意义。,行:指行役。
"回顾惨风凉":回头望去,只觉凄惨的寒风凛冽。
# 惨风:悲凉之风。
"春燕应节起":春天的燕子顺应时节飞起,
# 起:指飞来,应节:按照季节。
"高飞拂尘梁":高高翱翔,轻拂着那布满灰尘的屋梁。
# 尘梁:落满灰尘的屋梁。
"边雁悲无所":边疆的大雁悲伤得无处可去,
# 无所:无处所,没有停息之处。,边雁:边疆的大雁。
"代谢归北乡":随着季节更替,回归到北方的故乡。
# 代谢:更迭,交替。指群接着一群,陆陆续续。
"离鹍鸣清池":离群的鹍鸡在清澈的池塘边鸣叫,
# 离鹍:离群的鹍鸡。鹍,鹍鸡,似鹤之鸟。
"涉暑经秋霜":历经了酷暑,又熬过了秋霜。
"愁人难为辞":满心忧愁的人难以用言语表达心境,
# 愁人:诗人自指。
"遥遥春夜长":这漫漫的春夜实在太过漫长。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杂诗·其十一》借自然时序中的候鸟意象寄托乡愁。诗中,春燕应春而至,北雁随季南归,离鹍跨越夏秋轮回,这些候鸟皆能遵循自然规律如期迁徙。反观诗人自身,即便漂泊未远,却始终难以踏上归程。这种对比恰似张九龄笔下“情人怨遥夜”的绵长愁绪,令其陷入辗转难眠的相思之境。全诗以细腻笔触勾勒春日景致,将思乡之情隐于物候更迭之间,字里行间流转着徘徊踟蹰的复杂心绪,诸多难以言表的情感尽在诗行中萦绕回荡。
2. 分段赏析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开篇诗人就点明自己离家并未走远,但回头望去,只觉惨风凄凉。“惨风凉”不仅是实写天气的寒冷,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愁苦与不舍。“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这两句写春天的燕子顺应时节飞起,高高地飞翔,轻拂着布满灰尘的屋梁,而边境的大雁却因无所归依而悲伤,随着季节变化回归北方。“春燕”与“边雁”形成鲜明对比,燕子有归巢,而大雁却在漂泊中带着悲伤,暗示了诗人自己的漂泊无依,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这句写离群的鹍鸡在清池中鸣叫,历经了酷暑和秋霜。鹍鸡的孤独和历经寒暑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和人生的沧桑感,暗示诗人自己也如这离鹍一般,在世间历经磨难,孤独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说自己满怀愁绪,难以用言辞表达,在这漫长的春夜中,更觉愁苦难熬。“遥遥春夜长”不仅写出了春夜的漫长,更体现了诗人因愁绪而觉得时间难熬,将诗人内心的愁苦推向了高潮,让读者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忧愁之深、之重。
# 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
# “不能静,措辞最妙。”“不燥,字奇。”“素标”二字,甚奇。
近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上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