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suì
yuè
zhōng
cóng
huán
fēng
guī
lín
·
·
èr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tàn
xíng
jīn
shǐ
zhī
zhī
shān
chuān
kuàng
xùn
kǎn
nán
bēng
làng
guō
tiān
xiǎng
cháng
fēng
shí
jiǔ
yóu
liàn
suǒ
shēng
yān
zài
jìng
niàn
yuán
lín
hǎo
rén
jiān
liáng
dāng
nián
yǒu
zòng
xīn

译文

自古悲叹行役苦,我今亲历方知之。天地山川多广阔,难料风浪骤然起。滔滔巨浪震天响,大风猛吹不停止。游宦日久念故土,为何滞留身在此。默想家中园林好,世俗官场当告辞。人生壮年能多久,放纵情怀不犹疑!

逐句剖析

"自古叹行役":自古悲叹行役苦,

# 行役:指因公务而在外跋涉。“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多么。空阔。《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这里借指风浪。难以预料。符合。滔天巨浪。响声震天。喧扰。大风。

"我今始知之":我今亲历方知之。

"山川一何旷":天地山川多广阔,

# 旷:空阔。,一何:多么。

"巽坎难与期":难料风浪骤然起。

# 难与期:难以预料。与:符合。,巽坎:《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这里借指风浪。

"崩浪聒天响":滔滔巨浪震天响,

# 聒天响:响声震天。聒:喧扰。,崩浪:滔天巨浪。

"长风无息时":大风猛吹不停止。

# 长风:大风。

"久游恋所生":游宦日久念故土,

# 所生:这里指母亲和故乡。,游:游宦,在外做官。

"如何淹在兹":为何滞留身在此。

# 兹:此,这里,指规林。,淹:滞留。

"静念园林好":默想家中园林好,

"人间良可辞":世俗官场当告辞。

# 良:实在。,人间:这里指世俗官场。

"当年讵有几":人生壮年能多久,

# 讵:曾,才。潘岳《悼亡诗》:“尔祭讵几时。”,当年:正当年,指壮年。当:适逢。

"纵心复何疑":放纵情怀不犹疑!

# 纵心:放纵情怀,不受约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是魏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抒发亲身体验行役苦后的感慨。“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写旅途山川辽阔却受阻,“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渲染归途艰险。“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表漂泊后对家乡的思念与被困的焦灼。“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显想告别尘世的念头,结尾“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感慨人生短,应归园。全诗展现诗人行役艰难、思乡及人生抉择,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羁旅愁绪与人生感悟相融,感染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时年陶渊明三十六岁,正任职于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此前,陶渊明领受桓玄差遣,出使京都建康(现今南京市),待使命顺利达成,踏上返程之路。当行至江西地界,他本打算顺路回乡探望亲人,没曾想遭遇大风阻拦,行程被迫中断,羁留途中的他有感而发,遂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庚子岁五月中旬从都城返乡途中,被大风阻挡于规林的情景,体现了旅途的艰辛,如山川空旷、风浪滔天、长风不止,让诗人深感行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因久游在外而愈发眷恋故土,渴望归家;还流露出诗人在困境中静心思索人生,萌生出对尘世的厌倦,向往园林隐居生活,感叹人生短暂,想要随心随性、摆脱世俗纷扰的出世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诗人描绘出空旷山川、狂暴风浪、不停长风这些宏大且带有压迫感的自然景象,在展现旅途艰难的同时,将自己身处困境的渺小、无奈之感融入其中,景中含情,情因景生,使读者身临其境般体会到诗人的艰难处境。用典:在“自古叹行役”一句中“行役”可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就描述了征人因行役而离家的愁苦。陶渊明在此化用这一传统意象,借古人对行役的感叹,来抒发自己此刻对羁旅奔波的厌倦和无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此句直抒胸臆,“自古”一词将个体感受与历史长河中的群体喟叹相连,诗人从前人对行役的嗟叹中找到共鸣,“我今始知”则强调亲身经历后的深刻体悟,把无形的行役之苦具象化,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开启了全诗感慨的大门,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诗人将目光投向旅途环境,“山川一何旷”以感叹语气描绘出山川的空旷辽远,展现出天地的宏大苍茫,人在其间显得渺小无助;“巽坎难与期”巧“巽”(风)、“坎”(水)两卦象指代风向与水路,暗示自然环境的变幻莫测难以预料,出行受阻的无奈溢于言表,将行役的艰难借景抒发出来。“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聚焦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崩浪聒天响”用“崩”字夸张地形容浪涛的汹涌澎湃,如崩山之势,“聒天”更强化其声响之大,似要冲破天际;“长风无息时”则突出狂风的持久不停,呼啸不止。二者交织,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诗人归途所遭遇的艰险,进一步渲染了行役的艰难氛围。“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情感由景及人,“久游”点明漂泊时长,漫长岁月里积累的疲惫与思念在此时爆发,“恋所生”直白地倾诉出对家乡、亲人的眷恋;“如何淹在兹”的反问,满是被困此地、不得前行的焦灼与无奈,将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袒露无遗。“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心境在此转折,当暂时从行役的困境中抽离,静下心来,“静念”一词引出对家乡园林美好景致的回想,那是安宁、温馨的象征;“人间良可辞”则大胆表露想要告别尘世纷扰、回归本心的念头,在现实苦难与理想追求间划出一道鲜明界限,拓展了诗的情感深度。“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收尾处诗人感慨万千,“当年讵有几”以问句形式感慨人生时光短暂,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纵心复何疑”顺势而下,既是对前文渴望归园念头的坚定回应,又似自我劝勉,既已明了人生苦短,何必再迟疑,让全诗情感在释然中得到升华,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

4. 作品点评

全诗仅十二句,却真挚有力地袒露了陶渊明的心迹。诗中满是他对仕途的厌倦,对田园的深深眷恋。身为诗人,官场于他毫无吸引力,他心意已决,要彻底告别官场,此诗便是他这一真实心境的生动述怀,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二首专写归省,恨处急处,足催唤世间游子。(其一“行行循归路”)崎曲怨地,限隅怨日,凯负怨风,森疏怨木,层层添苦。路直则归速,日长则行倍,地不可缩,日不可击,此无可如何者也。风若顺而何忧路曲,何忧日短,木不森则无所蔽。远望可以当归,路曲尚藉目直,日短难抑心长,乃两受阻焉,此偏添相挠者也。写怨幻奥。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

# 杜少陵诗中字法多脱胎于此。“戢枻”、“崩浪”等句,写阻风警动。“谁言”、“久游”等句,叙归省意切。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

# (其二“自古叹行役”)朱子尝书此诗与一士子云:能参得此一诗透,则今日所谓掣业,与夫他日所谓功名富贵者,皆不必经心可也。

明何孟春《陶靖简集》卷三

# “计日望旧居”,写尽客子情态。前四句皆志喜,后皆叹也。路曲景限,江山又险,已为可叹。乃风又负我。又穷我,远则高莽悬邈,近则夏木蔽亏。百里非遥,瞻望弗及,与前“计日”殊相左矣,能不永叹。

清吴菘《论陶》

# 此诗为归省而作。一片游子思归真情,急于到家,偏为风阻,触目生怨,觉路为之曲,目为之限,夏木为之蔽,使千载而下,犹觉至情流露。曰“计日望旧居”,曰“延目识南岭”,近见乡关,首尾遥对。

清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

# 观渊明此诗及《孟府君传》,所用《凯风》皆指母言。可知古训《凯风》,非母不安其 室之诗也。如《凯风》为母不安其室而作,渊明岂敢引用,以况己之母哉!

清方宗诚《陶诗真注》

# “指景”句琢,非琢词,乃琢意耳。结四语有作意。通首俱尖仍,惟笔老故不佻。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

# 余读“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及“久游恋所生”,与夫《悲从弟》、《祭程氏妹》诸诗文,而知公之真孝友;读《贵子》、《告俨等疏》,及“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等句,而知公之真慈爱,自古未有居家不尽孝弟慈三者而能为国之忠臣者也。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十五)》

下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