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叹行役":自古悲叹行役苦,
# 行役:指因公务而在外跋涉。“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多么。空阔。《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这里借指风浪。难以预料。符合。滔天巨浪。响声震天。喧扰。大风。
"我今始知之":我今亲历方知之。
"山川一何旷":天地山川多广阔,
# 旷:空阔。,一何:多么。
"巽坎难与期":难料风浪骤然起。
# 难与期:难以预料。与:符合。,巽坎:《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这里借指风浪。
"崩浪聒天响":滔滔巨浪震天响,
# 聒天响:响声震天。聒:喧扰。,崩浪:滔天巨浪。
"长风无息时":大风猛吹不停止。
# 长风:大风。
"久游恋所生":游宦日久念故土,
# 所生:这里指母亲和故乡。,游:游宦,在外做官。
"如何淹在兹":为何滞留身在此。
# 兹:此,这里,指规林。,淹:滞留。
"静念园林好":默想家中园林好,
"人间良可辞":世俗官场当告辞。
# 良:实在。,人间:这里指世俗官场。
"当年讵有几":人生壮年能多久,
# 讵:曾,才。潘岳《悼亡诗》:“尔祭讵几时。”,当年:正当年,指壮年。当:适逢。
"纵心复何疑":放纵情怀不犹疑!
# 纵心:放纵情怀,不受约束。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庚子岁五月中旬从都城返乡途中,被大风阻挡于规林的情景,体现了旅途的艰辛,如山川空旷、风浪滔天、长风不止,让诗人深感行役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因久游在外而愈发眷恋故土,渴望归家;还流露出诗人在困境中静心思索人生,萌生出对尘世的厌倦,向往园林隐居生活,感叹人生短暂,想要随心随性、摆脱世俗纷扰的出世情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诗人描绘出空旷山川、狂暴风浪、不停长风这些宏大且带有压迫感的自然景象,在展现旅途艰难的同时,将自己身处困境的渺小、无奈之感融入其中,景中含情,情因景生,使读者身临其境般体会到诗人的艰难处境。用典:在“自古叹行役”一句中“行役”可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就描述了征人因行役而离家的愁苦。陶渊明在此化用这一传统意象,借古人对行役的感叹,来抒发自己此刻对羁旅奔波的厌倦和无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此句直抒胸臆,“自古”一词将个体感受与历史长河中的群体喟叹相连,诗人从前人对行役的嗟叹中找到共鸣,“我今始知”则强调亲身经历后的深刻体悟,把无形的行役之苦具象化,一个简单的对比,就开启了全诗感慨的大门,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诗人将目光投向旅途环境,“山川一何旷”以感叹语气描绘出山川的空旷辽远,展现出天地的宏大苍茫,人在其间显得渺小无助;“巽坎难与期”巧“巽”(风)、“坎”(水)两卦象指代风向与水路,暗示自然环境的变幻莫测难以预料,出行受阻的无奈溢于言表,将行役的艰难借景抒发出来。“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聚焦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崩浪聒天响”用“崩”字夸张地形容浪涛的汹涌澎湃,如崩山之势,“聒天”更强化其声响之大,似要冲破天际;“长风无息时”则突出狂风的持久不停,呼啸不止。二者交织,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诗人归途所遭遇的艰险,进一步渲染了行役的艰难氛围。“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情感由景及人,“久游”点明漂泊时长,漫长岁月里积累的疲惫与思念在此时爆发,“恋所生”直白地倾诉出对家乡、亲人的眷恋;“如何淹在兹”的反问,满是被困此地、不得前行的焦灼与无奈,将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袒露无遗。“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心境在此转折,当暂时从行役的困境中抽离,静下心来,“静念”一词引出对家乡园林美好景致的回想,那是安宁、温馨的象征;“人间良可辞”则大胆表露想要告别尘世纷扰、回归本心的念头,在现实苦难与理想追求间划出一道鲜明界限,拓展了诗的情感深度。“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收尾处诗人感慨万千,“当年讵有几”以问句形式感慨人生时光短暂,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纵心复何疑”顺势而下,既是对前文渴望归园念头的坚定回应,又似自我劝勉,既已明了人生苦短,何必再迟疑,让全诗情感在释然中得到升华,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
4. 作品点评
全诗仅十二句,却真挚有力地袒露了陶渊明的心迹。诗中满是他对仕途的厌倦,对田园的深深眷恋。身为诗人,官场于他毫无吸引力,他心意已决,要彻底告别官场,此诗便是他这一真实心境的生动述怀,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 二首专写归省,恨处急处,足催唤世间游子。(其一“行行循归路”)崎曲怨地,限隅怨日,凯负怨风,森疏怨木,层层添苦。路直则归速,日长则行倍,地不可缩,日不可击,此无可如何者也。风若顺而何忧路曲,何忧日短,木不森则无所蔽。远望可以当归,路曲尚藉目直,日短难抑心长,乃两受阻焉,此偏添相挠者也。写怨幻奥。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
# 杜少陵诗中字法多脱胎于此。“戢枻”、“崩浪”等句,写阻风警动。“谁言”、“久游”等句,叙归省意切。
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
# (其二“自古叹行役”)朱子尝书此诗与一士子云:能参得此一诗透,则今日所谓掣业,与夫他日所谓功名富贵者,皆不必经心可也。
明何孟春《陶靖简集》卷三
# “计日望旧居”,写尽客子情态。前四句皆志喜,后皆叹也。路曲景限,江山又险,已为可叹。乃风又负我。又穷我,远则高莽悬邈,近则夏木蔽亏。百里非遥,瞻望弗及,与前“计日”殊相左矣,能不永叹。
清吴菘《论陶》
# 此诗为归省而作。一片游子思归真情,急于到家,偏为风阻,触目生怨,觉路为之曲,目为之限,夏木为之蔽,使千载而下,犹觉至情流露。曰“计日望旧居”,曰“延目识南岭”,近见乡关,首尾遥对。
清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三
# 观渊明此诗及《孟府君传》,所用《凯风》皆指母言。可知古训《凯风》,非母不安其 室之诗也。如《凯风》为母不安其室而作,渊明岂敢引用,以况己之母哉!
清方宗诚《陶诗真注》
# “指景”句琢,非琢词,乃琢意耳。结四语有作意。通首俱尖仍,惟笔老故不佻。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
# 余读“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及“久游恋所生”,与夫《悲从弟》、《祭程氏妹》诸诗文,而知公之真孝友;读《贵子》、《告俨等疏》,及“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等句,而知公之真慈爱,自古未有居家不尽孝弟慈三者而能为国之忠臣者也。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十五)》
下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