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赏我趣":老友赏识我志趣,
# 故人:老朋友。
"挈壶相与至":相约携酒到一起。
# 相与至:结伴而来。,挈壶:提壶。壶指酒壶。
"班荆坐松下":荆柴铺地松下坐,
# 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数斟已复醉":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杂乱言":父老相杂乱言语,
"觞酌失行次":行杯饮酒失次第。
# 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觞酌:亦作“觞勺”“觞杓”,饮酒器,也指饮酒。
"不觉知有我":不觉世上有我在,
# 不觉知有我:“不觉”二句: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安知物为贵":身外之物何足贵。
"悠悠迷所留":神志恍惚在酒中,
# 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
"酒中有深味":酒中自有深意味。
# 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饮酒诗。通过“故人挈壶相访”“松下班荆共醉”的田园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与乡邻父老的真率情谊,营造出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体现了陶渊明对自然之理的体悟与追求。
2. 分段赏析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两句开门见山点明饮酒之由。一个“赏”字精准概括宾主相契的雅意——诗人招饮,其情自然不俗;故人亦以“挈壶”的质朴行动回应,既无繁文缛节,又显惺惺相惜。提壶相携的赴会方式,既见出乡间独有的古朴风情,又使人意会到来者都是一些淳厚质朴的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这两句虽不言情,而情意自出。中间四句“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铺陈宴饮场景。铺荆为席、松下对饮的野趣,与丝竹宴饮的世俗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陶渊明“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简朴志趣。围坐的是“故人”,面对的是清景,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所以“数斟已复醉”。既醉之后,更是随意言笑,举觞相酬,欢然自得。如同诗人笔下所写的“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在这幅松下坐饮的画面中也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情意。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的细节,既展现醉后不拘礼节的率真,又暗含“此中有真意”的哲思——在风吹松叶的自然清音与父老絮语的烟火气息中,诗人于酒酣耳热之际体悟到物我交融的旷达之境,此情此景皆源于其躬耕田园的真实生活体验。末四句“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转入醉后玄思。“不觉”二字承接前文醉意,在醉意朦胧之中,自我意识消失了,外物更不萦于胸中,诗人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与“悠悠迷所留”的世俗逐利者形成对照,最终将“酒中深味”归结为超脱名利的精神自由。这两句诗,一句指他人,一句言自身,笔法简炼灵活。诗人说:那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这个结尾可谓意味深长。这种通过醉酒言理的手法,既延续了魏晋名士“酒正自引人著胜地”的玄风,又以躬耕实践为根基,使“自然之理”摆脱空谈,呈现出“情旷而不虚,理高而不玄”的独特风貌。
3. 作品点评
《饮酒·十四》是陶渊明创作的一首田园诗,全诗达到了一种“情旷而不虚,理高而不玄”的艺术境界,以情化理,理入于情,非大手笔不能如此。后世文人虽多效仿其田园题材,终不能达到陶诗从容自然的至境。
上一篇:魏晋·石崇《赠欧阳建诗》
下一篇:魏晋·曹摅《答赵景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