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yùn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3
shí
yùn
yóu
chūn
chūn
chéng
jǐng
ǒu
yǐng
yóu
xīn
kǎi
jiāo
xīn
mài
mài
shí
yùn
liáng
zhāo
chūn
yán
dōng
jiāo
shān
ǎi
ài
wēi
xiāo
yǒu
fēng
nán
xīn
miáo
yáng
yáng
píng
nǎi
shù
nǎi
zhuó
miǎo
miǎo
xiá
jǐng
zài
xīn
zài
zhǔ
chèn
xīn
ér
yán
rén
huī
shāng
táo
rán
yán
zhōng
liú
yōu
xiǎng
qīng
tóng
guān
xián
yǒng
guī
ài
jìng
mèi
jiāo
huī
dàn
hèn
shū
shì
miǎo
zhuī
chén
yán
huā
yào
fēn
liè
lín
zhú
qīng
qín
héng
chuáng
zhuó
jiǔ
bàn
huáng
táng
dài
kǎi
zài

译文

《时运》这首诗,写暮春出游的。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稳了,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和美,独自出游只有影子作伴,不禁欣喜与慨叹交替袭来。天回地转,时光迈进,温煦的季节已经来临。穿上我春天的服装,去啊,去到那东郊踏青。山峦间余剩的烟云已被涤荡,天宇中还剩一抹淡淡的云。清风从南方吹来,一片新绿起伏不停。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只要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人其实很容易感到满足。喝干那一杯美酒,酣醉中自得其乐。放眼望河中滔滔的水流,遥想古时清澈的沂水之湄。仿佛看到童子与冠者完成学业,悠闲地唱着歌儿归来。我向往那种宁静的境界,日思夜想都向往不已。只遗憾生在不同时代,先贤的足迹无法追随。从清晨到黄昏,我在草庐中歇息。院子里一边药栏,一边花圃,竹林的清阴遮住了庭除。横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张,那旁边还置放着浊酒半壶。只是啊,终究赶不上黄唐盛世,我深深地感慨自己的孤独。

逐句剖析

"时运":《时运》这首诗,

# 时运:指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

"游暮春也":写暮春出游的。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稳了,

# 春服既成:春服已经穿定,气候确已转暖。《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成,定。

"景物斯和":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和美,

# 和:和穆。,斯:句中连词。

"偶景独游":独自出游只有影子作伴,

# 偶景:与影为伴,表孤独。景,同“影”。

"欣慨交心":不禁欣喜与慨叹交替袭来。

# 欣慨交心:欣喜与感慨两者交会于心。

"迈迈时运":天回地转,时光迈进,

# 迈迈:行而复行,此指四时不断运行。

"穆穆良朝":温煦的季节已经来临。

# 穆穆:和美貌。

"袭我春服":穿上我春天的服装,

# 袭:衣外加衣。

"薄言东郊":去啊,去到那东郊踏青。

# 言:语词。全句说到了东郊。,薄:迫、近。

"山涤余霭":山峦间余剩的烟云已被涤荡,

# 霭:云翳。,涤:洗、除。

"宇暧微霄":天宇中还剩一抹淡淡的云。

# 霄:云气。,暧:遮蔽。

"有风自南":清风从南方吹来,

"翼彼新苗":一片新绿起伏不停。

# 翼:名词用作动词。写南风吹拂春苗,宛若使之张开翅膀。

"洋洋平泽":长河已被春水涨满,

# 平泽:浇满水之湖泊。,洋洋:水盛大貌。

"乃漱乃濯":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

# 漱:洗涤。

"邈邈遐景":眺望远处的风景,

# 遐景:远景。,邈邈:远貌。

"载欣载瞩":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

# 瞩:注视。此句写诗人眺望远景,心感欣喜。,载:语词。

"称心而言":只要顺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

# 称心而言:一作“人亦有言”。称:相适合,符合。

"人亦易足":人其实很容易感到满足。

# 人亦易足:一作“称心易足”。称:相适合,符合。

"挥兹一觞":喝干那一杯美酒,

# 挥兹一觞: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

"陶然自乐":酣醉中自得其乐。

"延目中流":放眼望河中滔滔的水流,

# 中流:此指平泽之中央。,延目:放眼远望。

"悠想清沂":遥想古时清澈的沂水之湄。

# 沂:河名,源出山东东南部,即《论语·先进》所说“浴乎沂”之沂水。这两句谓当此延目中流之际,平泽忽如鲁地之沂水。言外之意,向往曾皙所言之生活。

"童冠齐业":仿佛看到童子与冠者完成学业,

# 齐业:课业完成。齐,同“济”。,童冠:童子与冠者,即未成年者与年满二十者。

"闲咏以归":悠闲地唱着歌儿归来。

"我爱其静":我向往那种宁静的境界,

# 我爱其静:我爱”两句:谓向往曾皙之静,不论日夜都向往不已。静,指儒家所论仁者之性格。《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寤寐交挥":日思夜想都向往不已。

# 交挥:俱相奋发。,寐:睡着。,寤:醒着。

"但恨殊世":只遗憾生在不同时代,

# 殊世:不同时代。

"邈不可追":先贤的足迹无法追随。

# 追:追随。

"斯晨斯夕":从清晨到黄昏,

# 夕:晚。,晨:早。,斯:语助词。

"言息其庐":我在草庐中歇息。

# 庐:草庐。,言:语助词。

"花药分列":院子里一边药栏,一边花圃,

"林竹翳如":竹林的清阴遮住了庭除。

# 翳如:翳然,隐蔽貌。

"清琴横床":横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张,

"浊酒半壶":那旁边还置放着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只是啊,终究赶不上黄唐盛世,

# 莫逮:未及。逮,及,赶上。,唐:指帝尧。陶渊明《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黄:指黄帝。

"慨独在余":我深深地感慨自己的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时运》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的一组四言诗。此诗既歌咏春天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亦描绘诗人在自然中涤荡心胸、完善品格,进而达到陶然自乐的状态。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因时世艰难而滋生的难以排解的孤独与惆怅。全诗情感丰沛深沉,风格呈现出平和闲远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时运》一诗创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时年陶渊明四十岁,正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闲居。这年三月三日他出游东郊,触景生情联想到曾点所言,遂作此纪游诗。古时三月三有修褉习俗,诗中“游暮春”“春服既成”“乃漱乃濯”等描写,正与这一传统风俗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此诗创作前一年,即元兴二年(403)冬,军阀桓玄篡晋称帝,建国号为楚,将晋安帝贬为平固王并迁至其根据地江州,软禁于浔阳。不久后,另一军阀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以复兴晋室为名举兵讨伐桓玄。元兴三年春夏之际,双方军队在浔阳一带展开拉锯战,战事极为惨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四言诗,也是一首纪游诗。此诗歌咏春日大自然的明媚风光,展现了诗人于自然中涤荡心胸、修持品格并臻于陶然自乐的境界。同时,字里行间流露着因时世艰危而生的深沉孤独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用典:“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化用《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意思是:在暮春时节,天气暖和得已经穿得住春装了,和五六个成年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坛,迎着春风的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以“童冠齐业”“春服既成”重现孔子与弟子春日宴游的场景,借古贤的洒脱反衬自身“欣慨交心”的矛盾:既有对田园闲逸的向往,又暗含仕途失意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四句中,“时运”指四时运转不息,“袭”意为取用、穿上春服,“薄言”是仿《诗经》的语助词,无实际含义。这四句看似简单,若以五言诗凝练表达,可作“时运值良朝,春服出东郊”,但诗歌语言并非仅以简练为美,而需契合特定的抒情需求。陶渊明下笔舒缓铺陈四句,恰恰勾勒出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态。开篇“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婉转,更强化了节奏的平缓感。其中“迈迈”状写时间一步一步推进的轨迹,“穆穆”描摹春色温和宁静的氛围,二者皆摒除了激荡强烈的情绪因子,仿佛整个时空的流转与诗人的意绪同频共振,形成和谐的韵律。后四句描绘郊外景致:山峦涤尽最后一缕云雾,展露清朗秀丽的轮廓;天宇笼罩着若有似无的淡淡云气,更显高远缥缈之姿;南风吹拂而过,在抽发的绿苗上留下踪迹,那些禾苗摇曳生姿,如同鸟儿振翅般欢欣。这些写景语句于简朴中见精巧,看似信手拈来,却精准地捕捉到自然之美。同时,这开阔悠远的画面,恰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广大、明朗、平和而充满生机。第二首转笔书写诗人在水边的游赏体验。“洋洋平泽”形容水势浩大且湖面平坦,诗人于湖边洗濯(“漱”亦为洗涤之意);“邈邈远景”状写远处景色辽阔迷蒙,引人瞩目、心生欢喜。这四句中,描写动作的两句极为简练,实则是四个动词的组合。“乃”与“载”无实际意义,主要作用是凑足音节、调和声调。写景的两句亦虚实相生,未让读者形成具体物象的认知,但其实际表达效果如何?洋洋水面与邈邈远景浑然一体,展现出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万物的宽广气象。诗人在湖中洗濯、于水边远眺,精神随目光延展弥漫,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四句旨在传递一种完整而难以言喻的感受与氛围,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或色块,便会破坏这种浑然天成的意境。后四句由此生发感想:凡事只求符合本心,不为世间荣利所驱,人生本就容易获得满足。举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中自得其乐——此乃暮春之游于自然中收获的欣喜。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人所共知,他病重时写给儿子的遗书中,仍提及“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但他对自然的热爱,更蕴含深层人生哲理:世人多因违背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而陷入虚伪矫饰、倾轧竞争的境地,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因此产生缺损与痛苦。而大自然无意识地循自身规律运转,无欲望、无目的,故而充实自由、完整无缺。人若能与自然同化,便能超越痛苦,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第三首前四句写诗人目光投注于湖中秋水,此中蕴含双重深意:既指个人心境的平静悠闲,亦喻指社会图景的和平安宁。这原是《论语》中曾点向往的理想境界,陶渊明却将其视为实有之事,借以寄托胸中感慨。他所处的时代,是喧嚣激荡的流血世界;自身则进不能实现济世之志,退又难以真正超然物外。加之“偶影独游”的孤独(与曾点所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的群游之景形成鲜明对照),怎能不令他心生感伤?“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一句,以“静”字总括曾点所述之境,并直抒胸臆表达向往之深,以至日夜萦怀——盖因那种社会的安宁、人心的平和,是他所处世界最为匮乏之物;而友人之间相融无间、淡然神会的交往,亦是他内心最深切的渴望。最后两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实则叹息理想中的时代与现实遥隔,向往的一切终究无法在现世中实现。第四首叙写游春归居所见之景。开篇两句写诗人自晨至夕流连于春景后,重返家中。接着以四句描摹庭园景致与室内陈设:镜头所至,小径两旁分列着花卉药草,绿树青竹交相掩映;床头横陈一张古琴,案上置半壶浊酒——画面虽未直写主人活动,却通过取景清晰传递出清静氛围,亦彰显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怀。第二章中令诗人“陶然自乐”的酒在此复现,只是此刻似乎染上了忧伤的底色。酒中的陶渊明究竟是乐是忧?恐怕连他自己也难辨清。“黄唐”指传说中黄帝、唐尧统治的远古时代,据说彼时社会太平、人心淳朴。然而“黄唐莫逮”,那样的盛世已无法追及,“慨独在余”,唯有我一人独自感叹伤怀。这两句与第三章结尾意旨相近,不过是换了怀古的对象,却让伤今怀古的情绪在此再次回荡、加强,将诗人的感慨推向更深层的境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情感与内涵复杂而深沉。诗人虽从寄情自然中获得慰藉,却始终无法忘怀世情,更难以摆脱现实的压迫;他憧憬着太平社会与灵魂无负的理想之境,却深知其不可企及,本质上仍陷于痛苦之中。但无论欢欣抑或痛苦,诗中都以平淡笔触呈现,语言亦无雕琢痕迹。陶渊明所追求的人格是真诚冲和、不喜不惧,向往的社会是各得其所、怡然自乐,这使其诗歌形成了冲淡自然、平和闲远的独特风格。任何夸张或强烈的表达,都会破坏这种纯和之美,故而不为陶渊明所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翼”字写出性情。

清沈德潜《陶渊明集评议》

# 序文简静,小品上乘。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 句句生春。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 “闲咏以归,我爱其静”,静之为言,谓其无外慕也,亦庶乎知浴沂者之心。

清汤东涧《陶渊明集评议》

# 一幅活画。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

# 黄、农之感,寄意西山,此旨时或流露。

清沈德潜《陶渊明集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陆云《赠汲郡太守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赠斥丘令冯文罴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