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目中流":放眼湖中清流,
# 延目中流:谓当此延目中流之际,平泽忽如鲁地之沂水。言外之意,向往曾皙所言之生活。延目:放眼远望。中流:此指平泽之中央。
"悠想清沂":遥想曾点沂游。
# 沂:河名,源出山东东南部,即《论语·先进》所说“浴乎沂”之沂水。这两句谓当此延目中流之际,平泽忽如鲁地之沂水。言外之意,向往曾皙所言之生活。
"童冠齐业":课罢携友远足,
# 齐业:课业完成。齐,同“济”。,童冠:童子与冠者,即未成年者与年满二十者。
"闲咏以归":唱着歌儿修褉而归。
"我爱其静":我心爱其闲静,
# 我爱其静:“我爱”两句:谓向往曾皙之静,不论日夜都向往不已。静,指儒家所论仁者之性格。《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寤寐交挥":日思夜想同游。
# 交挥:俱相奋发。,寐:睡着。,寤:醒着。
"但恨殊世":只恨今昔异代,
# 殊世:不同时代。
"邈不可追":遥遥隔世难求。
# 追:追随。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描绘了暮春时节诗人在家乡浔阳柴桑东郊出游的所见所感,借春日湖光、携友远足等景象,体现了诗人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晋末动荡时局下,因目睹战乱、深感理想与现实落差而产生的惆怅无奈之情。诗中回忆曾点沂游,展现悠然心境,又面对今昔异代、美好难寻的现状喟叹,尽显诗人于乱世中追求精神超脱却又难以如愿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遥想曾点沂游”一句运用了《论语》中曾点的典故。曾点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陶渊明借此典故,表达出对古人那种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慕,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湖中清流”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衬托出自己内心对宁静生活的喜爱与追求。同时,以乐景衬哀情,现实中“今昔异代,遥遥隔世难求”的无奈与痛苦,在美好自然景象的映衬下,显得愈发深沉。直抒胸臆:“我心爱其闲静,日思夜想同游”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闲静生活的热爱和渴望,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强烈与真挚。“只恨今昔异代,遥遥隔世难求”也是直接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理想无法实现的遗憾。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聚焦于诗人凝望湖波,此中蕴含双重意蕴:既展现个人的平静悠然,又象征社会的安定祥和,恰是曾点心驰神往的理想之境,陶渊明却将其视作现实,以抒心中感怀。彼时,外界是血雨腥风、动荡不安的乱世,他欲入世施展抱负,却无路可走;想出世超脱凡尘,又难以释怀,陷入两难。小序提及“偶影独游”,与曾点“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的热闹场景对比鲜明,尽显其孤独落寞,伤感在所难免。随后“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一个”静”字凝练概括曾点所述,也直白表露诗人对安宁平和、挚友相伴的热切向往,只因身处乱世,这些美好极度稀缺。末两句点明,那种理想时代与当下相距甚远,难以企及,意味着诗人所盼的一切,终究是镜花水月,在现实中难寻踪迹。
上一篇:魏晋·陆机《顺东西门行》
下一篇:魏晋·曹叡《月重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