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难久居":荣华难以长久停留,
# 居:停留。,荣华:植物的花。
"盛衰不可量":盛与衰也难以预量。
# 量:估量。
"昔为三春蕖":原是春天艳丽的荷花,
"今作秋莲房":今成秋天结子的莲房。
# 秋莲:荷花。
"严霜结野草":寒霜打蔫了野草,
"枯悴未遽央":形容枯萎尚未凋丧。
# 遽央:终尽;完毕。
"日月有环周":日月周而复始野草又会复生,
# 环:一作复,又作还。
"我去不再阳":我则一旦死去就不能重生世上。
"眷眷往昔时":眷恋着先前种种,
# 眷眷:依恋反顾貌。
"忆此断人肠":想到这些真让人断肠。
# 断人肠:形容极度痛苦。
东晋诗人,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352?~ 427),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与周续之、刘遗民并称“浔阳三隐”。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悲愤慷慨之作。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诗歌《饮酒》《归田园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为后世熟知。有《陶渊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草木枯荣循环、日月升降交替的自然景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人死不能复生的残酷现实,体现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营造出一种略带哀伤、对时光易逝感慨万千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人生易逝的悲哀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四句将“三春蕖”代表的荣华盛景与“秋莲房”暗示的生命衰落相对比,鲜明呈现出生命从蓬勃到衰败的变化,突出时光对生命状态的改写;后六句把永恒的自然之物如日月、生生不息的植物,与短暂无常的人生、荣华富贵对比,强化生命的短暂与无奈,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象征:“秋莲房”象征人生暮年,以其历经春夏后的成熟、残败,寓意人生走过繁华,走向衰落,使抽象的人生阶段具象化,让读者更易感知生命的沧桑变化。照应:前四句里,“荣华难久居”先点明荣华转瞬即逝,为后文伏笔,而“今作秋莲房”与之照应,以秋莲房呈现出的衰败之态,具象化地展现了曾经荣华走向衰落的结局,从状态变化上前后呼应,强化了生命由盛及衰的主题;后六句中,“严霜结野草”描绘出霜寒下野草的凄惨,与前文“荣华难久居”照应,再次强调美好易逝,生命在外界冲击下的脆弱,使全诗结构更为紧凑,情感表达连贯流畅。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在“荣华难久居”至“今作秋莲房”的诗句间,悄然织就了一条时间的暗线。词眼如“难久居”“不可量”,仿若声声喟叹,敲打着生命易逝的警钟;“昔”与“今”、“春”和“秋”的对仗,恰似时光的两极,将岁月的流转具象化。“三春蕖”宛如荣华盛景的生动注脚,蓬勃绽放,满目绚烂;“秋莲房”则似一位迟暮美人,在季节更替中,既承载着生命成熟的沉淀,又无奈地诉说着韶华渐逝,盛景不再,人生的跌宕起伏、盛衰交替尽在这一花一叶间,深刻映照出老庄“物壮必老”的生命哲思,引人深思。后六句,从“严霜结野草”铺陈至“忆此断人肠”,凛冽地撕开了生命脆弱的创口。霜寒侵野草,刹那间,柔卉凋零,茎叶纷缠,仿若垂暮之人华发凌乱、形容枯槁,那是岁月无情的刻痕。“枯悴遽未央”五字力透纸背,“枯悴”是生命衰败的惨状,“遽”字强调衰颓的迅猛,“未央”又留一抹残喘之机,道出生命在生死边缘的挣扎,意蕴无穷。诗人仿若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将天地间永恒的日月星辰、岁岁枯荣的莲荷野草,与人生的短促无常、荣华事业的泡沫幻影两两相对。这强烈的反差,恰似一记重锤,敲碎了人们对永恒的幻想,叫人如何不沉溺于往昔,每一次回首,皆是彻骨的痛,“忆此断人肠”便是这痛的宣泄。他沉浸于自然的怀抱,与之倾心交谈,时而为灵感的火花雀跃,时而又被悲哀的潮水淹没,在自然的光影变幻中,体悟生命的百感交集。
4. 作品点评
全诗饱含着诗人感慨衰老、眷恋往昔的情愫。开篇伊始,便以议论起笔,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宇宙运行中的一条铁律:荣华富贵恰似过眼云烟,难以长久维系,世间万物的兴盛与衰败如同沧海桑田,始终处于变幻之中,其走向根本无法精准预判,为全诗后续对生命、时光的喟叹筑牢根基。
上一篇:魏晋·曹植《圣皇篇》
下一篇:魏晋·曹丕《于玄武陂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