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朝代:唐作者:崔国辅浏览量:2
huā
zhēng
jīn
táng
shuǐ
luàn
liú
xiāng
féng
wèi
xiāng
shī
bìng
zhuó
cǎi
lián
zhōu

译文

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逐句剖析

"玉溆花争发":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

# 争:一作红。,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溆:指水塘边。

"金塘水乱流":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 乱:一作碧。,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相逢畏相失":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

# 畏:怕。

"并著采莲舟":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莲曲》是唐代崔国辅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主题围绕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爱情,描绘了恋人在采莲时相逢的情景。前两句“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描绘出玉光闪烁的水塘边鲜花竞相绽放,阳光照耀下塘水波光粼粼、流转回旋的美景;后两句“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刻画了青年男女水上相逢,因害怕被水波分开,将采莲舟紧紧靠拢的画面。运用色彩映衬,“玉”“金”二字使画面色彩明丽;动词运用精妙,“争”字写活百花繁茂之态,“乱”字展现采莲的繁忙动态。还通过借景抒情,以美景烘托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这首诗色彩鲜明,意境清新,将江南水乡风光与青年男女的爱情巧妙融合,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情趣,生动反映了盛唐时期江南的风土人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进士,历任山阴尉、许昌令等。天宝间官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坐累贬竟陵司马。崔国辅的存诗多为乐府诗,又多写宫闱儿女之情,笔致清婉。其诗以五绝著称,尤其在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方面的诗更为出色。代表作品有《采莲曲》《小长干曲》《湖南曲》等。今人编有《崔国辅诗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莲曲》由崔国辅所作。崔国辅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对当地采莲青年男女的劳动生活、开朗活泼的感情和性格十分熟悉。他基于对家乡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对民间爱情的美好认知,创作了这首诗,以展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爱情题材的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玉溆花发、金塘水流的美景,以及青年男女采莲时相逢,害怕分离而将船靠拢的情景,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和相互爱慕之情。借江南水乡采莲的景象写出了青年男女纯真美好的爱情。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玉”与“金”二字堪称精妙。以“玉”描绘塘边,相较于“绿”,更显明秀、精准且富有神韵。它能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草木繁茂、空气清新、露珠晶莹、阳光明媚的画面。玉溆搭配上盛放的鲜花,为诗中人物营造出明艳动人的场景。“金塘”的“金”字,与“玉”相互映衬,瞬间让读者仿佛看到阳光灿烂洒下,塘水波光粼粼,青年男女们桃色的脸颊、绚丽的彩裙与碧绿的荷叶、木兰舟相互辉映,光彩照人。从绘画学角度而言,“金”色作为补衬色,使整体色调更为绚丽夺目,尽显其妙用。而“争”与“乱”二字,更是灵动有力。“争”字将百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的蓬勃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金塘水乱流”,通常塘水流动有序,但因采莲轻舟往来穿梭,水波便开始回旋。一个“乱”字,生动描绘出青年男女们驾舟采莲时忙碌欢快的劳动画面。诗人虽未直接刻画人物行动,可从那蜿蜒回旋的水波中,人物的活动情态已清晰可感。后两句“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聚焦于江南水乡青年男女。他们天性活泼,对爱情充满大胆而炽热的向往。恋人在水上意外相逢,惊喜万分,格外珍视这次相遇,生怕水波将彼此分开,于是两艘采莲舟紧紧相依,一同前行,谁都不舍得离去。“畏相失”精准地呈现出青年男女相互爱慕时的心理状态,将情侣间的眷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中的爱情既纯真又含蓄,“并著木兰舟”一句更是意味深长。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借助充满诗意的景物,将人物活动融入其中,生动逼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自然,生动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言绝……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弹丸脱手为妙。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话》

# 一、二两句将环境写得美极了,三、四两句写活了青年男女相依相爱的情况,他们的纯洁心灵,活泼情态,跃然纸上。

李霁野《李霁野文集》

# 亦善说情。

明顾麟《批点唐音》

# 徐用吾曰:起语奇拔。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描写邻女相见,一段温存旖旎,尤咄咄逼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前二句极妍炼。后二句莲浦相逢,仙侣并舟,低徊不去,有目逆而送之意。作者含意未申,语殊蕴藉。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曹邺《四怨诗》

下一篇:唐·刘辟《登楼望月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