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huáng
làng
lián
tiān
lái
xiǎng
hóng
hóng
yīn
léi
lóng
fēng
gǎn
shàng
bǎi
chuān
pēn
xuě
gāo
cuī
wéi
èr
shí
sān
xián
tài
āi
qǐng
gōng
pái
huái
xià
yǒu
kuáng
jiāo
wéi
wěi
liè
fān
jié
zhào
shuāng
chǐ
齿
shén
chuí
záo
shí
sāi
shén
tán
bái
cān
tán
chì
chén
gōng
yuè
yáng
biān
miè
gāo
qiān

译文

黄河翻涌的怒涛直冲天际,轰鸣声如滚雷般震耳欲聋。传说中移山的龙伯驾风而来却畏惧巨浪不敢靠近,群河激起的浪花如雪山耸峙。二十三弦的琴瑟为何奏出哀声,劝君止步,驻马徘徊莫渡河。水下潜伏着锯齿如刀的狂蛟,利爪撕裂船帆,利齿啃咬船桨。神人挥椎凿石欲堵住深渊,白马奔腾掀起赤色尘烟。壮士啊!跃上骏马扬鞭疾驰,蹄影消失于千里之外。

逐句剖析

"黄河怒浪连天来":黄河翻涌的怒涛直冲天际,

"大响谹谹如殷雷":轰鸣声如滚雷般震耳欲聋。

# 谹谹:宏大,巨大的响声。一作“肱肱”。

"龙伯驱风不敢上":传说中移山的龙伯驾风而来却畏惧巨浪不敢靠近,

# 龙伯:古代神话中巨人国的人,其身长几十尺。

"百川喷雪高崔嵬":群河激起的浪花如雪山耸峙。

"二十三弦何太哀":二十三弦的琴瑟为何奏出哀声,

# 二十三:一种瑟。一作“二十五”。

"请公勿渡立徘徊":劝君止步,驻马徘徊莫渡河。

# 勿:一作“莫”。

"下有狂蛟锯为尾":水下潜伏着锯齿如刀的狂蛟,

"裂帆截棹磨霜齿":利爪撕裂船帆,利齿啃咬船桨。

"神椎凿石塞神潭":神人挥椎凿石欲堵住深渊,

"白马参覃赤尘起":白马奔腾掀起赤色尘烟。

# 参覃:这两字原来的写法都是在左边再加“走”字旁,音zàntán。因字库里没有这两字,这里以其右偏旁代替。一作:“䟃𧽼”

"公乎跃马扬玉鞭":壮士啊!跃上骏马扬鞭疾驰,

"灭没高蹄日千里":蹄影消失于千里之外。

# 高蹄:良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拂舞词》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乐府诗。全诗围绕乐府旧题展开叙事,前四句着重描绘黄河水流的湍急与磅礴气势;中间四句通过弹奏箜篌者的劝诫之词,展现试图阻止渡河的哀婉场景;后四句则在现实场景中融入想象元素,以神话色彩的结局呈现渡河者最终达成愿望的过程。诗歌在传统乐府框架中,通过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形成独特艺术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以磅礴笔力勾勒黄河的凶险景象。“怒浪”“连天”赋予波涛拟人化的狂暴特质,“谹谹如殷雷”通过听觉强化浪涛轰鸣的震撼感,展现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引入神话意象渲染氛围。“龙伯驱风”暗用《列子》典故,以龙族畏惧退避侧面烘托黄河之威;“喷雪”比喻浪花飞溅之态,“崔嵬”状写河岸险峻,虚实结合强化视觉冲击。“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实现叙事转折。箜篌二十三弦的哀音象征劝阻之切,“立徘徊”通过动作描写展现渡河者的犹豫,音乐意象与人物心理形成张力,为后文冲突埋下伏笔。“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具象化水下危机。“锯为尾”“磨霜齿”以夸张手法刻画蛟龙凶器,“裂帆截棹”动态描写展现破坏力,与上文的“喷雪”形成水陆双重险境的呼应。“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骖驔赤尘起”,突转奇幻色彩。神椎凿石的壮举打破现实逻辑,“白马骖驔”引入道教仙家意象,红尘与神迹交织,完成从凶险到超现实的场景转换。“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收束全篇矛盾。以“跃马”“灭没”消解前文的死亡意象,将悲剧升华为仙游境界,但“忽发奇想”的处理削弱了原典的悲怆力量,体现温庭筠浪漫化叙事特征。

2.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表达手法值得细究。温庭筠与李白在《公无渡河》中都采用了相似的叙事结构:先以远景铺垫,逐渐聚焦到渡河瞬间,再延伸至事件后续。温庭筠的笔触有其特点,但未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诗中“请公勿渡”的劝阻之语削弱了情感张力,结尾“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将悲壮的结局转化为超脱尘世的形象,这种对生命消逝的诗意转化,虽开拓了新的想象维度,却淡化了原本的悲剧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七夕》

下一篇:唐·罗隐《杏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