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2
bié
jīn
zhāo
àn
luó
wéi
chóu
què
chuān
穿
xiàn
线
yuè
huā
lóu
tiān
shàng
fēn
jīn
jìng
rén
jiān
wàng
gōu
qián
táng
xiǎo
xiǎo
gèng
zhí
nián
qiū

译文

今晨的别浦笼罩在阴暗中,午夜的罗帷充满了忧愁。喜鹊已离开,穿过了如线般明亮的月亮,花朵飘进了晾衣的高楼。天上的明镜被分成两半,人间的人们仰望那如玉的月亮。钱塘江边的歌妓苏小小,又要度过这又一个秋天。

逐句剖析

"别浦今朝暗":今晨的别浦笼罩在阴暗中,

# 别浦:指天河、银河。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浦:水边。

"罗帷午夜愁":午夜的罗帷充满了忧愁。

# 罗帷:丝制帷幔。战国楚宋玉《风赋》:“跻于罗帷,经于洞房。”

"鹊辞穿线月":喜鹊已离开,穿过了如线般明亮的月亮,

# 鹊辞穿线月: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事见应劭《风俗通义》。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鹊辞: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

"花入曝衣楼":花朵飘进了晾衣的高楼。

# 曝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曝衣:古人常在七月七日曝晒衣裳。,花:黎简校作“萤”。

"天上分金镜":天上的明镜被分成两半,

# 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人间望玉钩":人间的人们仰望那如玉的月亮。

# 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

"钱塘苏小小":钱塘江边的歌妓苏小小,

#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更值一年秋":又要度过这又一个秋天。

# 一年秋:一秋,即一年。,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以对比之法,深刻刻画诗人的相思苦情;颔联借环境陪衬,触景生情,展现时间流逝与悲怆心境;颈联运用浪漫笔触,着眼天外进行渲染;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无限缠绵情思。全诗构思新颖,抒情细腻,语言工整精妙。李贺通过此诗,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七夕这一传统题材中,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现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朱自清在《李贺年谱》里提及《七夕》一诗,却未详细考究其创作年份。从诗作内容推断,这首五言律诗应是李贺于七夕时节,为怀念心仪女子而作的抒情诗篇。李贺另有《恼公》一诗,诗中所述二人定情之时,恰好是前一年的七夕,由此可侧面印证《七夕》诗中情感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景象,通过“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借“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等景象写出时间推移与自身的悲怆。“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运用浪漫手法,由天上联想到人间。尾联提及钱塘苏小小,更添哀愁。全诗表达了诗人在七夕时对眷恋女子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颔联描绘“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之景,借喜鹊离去、秋花映入曝衣楼这些七夕清晨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勾起对一年前定情的缅怀,以环境的凄清烘托出自身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借景与情的交融推进时间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面描绘天上七夕,牛郎织女于别浦相会。那别浦,作为他们一年一度聚后又别的所在,今夜云水朦胧、星汉璀璨,二人在鹊桥上相互依偎,珍视这短暂瞬间,倾诉着别后一年的相思。尽管相聚匆匆,分离时泪眼相对,但重逢的欢情仍在,悲中含喜。而另一面,诗人着眼自身,一年前七夕定情后便与恋人天各一方,重聚遥遥无期。此刻夜半,正值牛女浓情蜜意之际,自己却只能孤寂地卧于罗帷,满心愁绪,相思之苦在心中翻涌,未来相见更是未知。相较之下,诗人的愁苦远超牛郎织女,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深沉的相思之苦,开篇便尽显不凡。颔联“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对于离人而言,这一夜显得格外漫长。直至天边悄然挂上新月,预示着喜鹊搭桥的时间已到。无奈之下,鹊群告别了月下穿针乞巧的少女,振翅离去,牛女再次陷入无尽的相思。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中,秋花映入诗人所在的曝衣楼。当时有七夕曝衣的习俗,这“花入曝衣楼”的清冷之景,极易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回忆,曝衣楼或许正是他们定情之处。诗人彻夜未眠,情思始终萦绕着远方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曝衣楼上唯有秋花映照,恋人的身影却早已消失不见。诗人触景生情,生动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以及内心难以排解的悲怆。颈联“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亮之后,诗人仍痴痴凝视着碧空那半弯缺月,潸然泪下。月亮本如明镜,如今却只剩半轮,恰似牛郎织女各执一半,隔河苦望。然而人间破碎的感情,却难以像传说那般重圆。诗人望着缺月,幻想能借助天上的玉钩,将两颗破碎的心重新连在一起,盼有情人终能团聚。此联以天外之想,用浪漫笔触为这爱情悲剧添上一抹希望之光,尽管只是幻想。尾联“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幻想终被现实打破,诗人重回残酷现实。他日夜思念的恋人,或许如同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自年前分别,这份感情刻骨铭心,转眼间又到了秋风萧瑟之时。分别容易相聚难,诗人的遭遇比牛郎织女更为不幸。面对渺茫的未来,难以言说的隐痛再次涌上心头。这看似平淡的结尾,实则蕴含着无限缠绵的情思,怅恨之意久久不绝。

4. 作品点评

李贺的《七夕》构思奇巧新颖,抒情细腻入微,语言工整精妙,这与他一贯惊才绝艳、秾丽诡谲的诗风稍有区别。诗中用词皆源于生活日常,质朴平实,抒情却委婉含蓄,犹如香茗,越品越觉意味悠长,情感在不经意间渗透人心。在章法布局上,此诗更是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诗人以时间为序,从夜半至天明,笔触细腻地描绘出时间的悄然流逝。同时,将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与自身的孤寂处境进行强烈对比,天上的团圆与人间的孤独相互映衬,天上人间的情境交织融合,自然地营造出哀伤氛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李贺卓越的创作能力。正如黎简在《李长吉集评》中所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七夕》无疑是李贺诗作中章法严谨的典范,生动地体现出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底蕴与多元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新琢,“花入曝衣楼”,此际无花,故为此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黄淳耀:末二句忽说至此,信手拈来。率。黎简:结自妙,随手拈来似无谓而好者,情到故也。

唐李贺《李长吉集》

# 上六句说淑景芳辰,离情别绪。末二句不胜悲凉。彼美当秋,心惊迟暮,佳人不偶,恐老冉冉将至矣。贺盖借“苏”以自慨也。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

# 此句还渡河正位;以下做“七夕”人情。飞卿“微云未接过来迟”之语,似从此起得之,而此起更无迹可求(首句下)。此二语独不可学,学则“七子”派;作者却好(“天上”二句下)。“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仙笔也。一年一会者尚可感,终身飘零者奈何?只开手还过七夕本事,以下全写闺情,立格亦高。义山“金风玉露”之七律,真是笨伯。

清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

# 忽说至此,信手拈来。末二句乃千思万想而得者,何谓“信手拈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然以为“信手拈得”亦道得出天机之妙。

明徐文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吕岩《警世》

下一篇:唐·温庭筠《拂舞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