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大凡事物得不到平衡就会发出声响:
# 不得其平则鸣:谓人与物处于无序不平状态时则发出声音。
"草木之无声":草木本无声音,
"风挠之鸣":风搅动它便发出声响。
# 挠:摇动。
"水之无声":水本无声音,
"风荡之鸣":风激荡它便发出声响。
# 荡:振动,振荡。
"其跃也":水浪腾涌,
# 跃:飞溅。
"或激之":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
# 激:在此意为阻遏。
"其趋也":水流快速,
# 趋:快走,此指水流迅速。
"或梗之":是因为有东西阻塞它;
# 梗:堵塞。
"其沸也":水的沸腾,
"或炙之":是因为有东西烧灼它。
# 炙:烧。
"金石之无声":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
"或击之鸣":有人敲击它便发出声响。
"人之于言也亦然":人对于言语也是如此,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心中有了迫不得已的缘由,之后才会开口说话。
"其歌也有思":人们唱歌是因为有忧思,
# 思:思虑。
"其哭也有怀":哭泣是因为有情怀,
# 怀:感伤。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
"其皆有弗平者乎":大概都有其心中不平的缘故吧!
"乐也者":音乐,
# 乐:音乐。
"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是郁结于内心而宣泄于外的产物,
# 郁:郁结,蓄积。
"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器物来借助它们发声。
# 假:借助。
"金、":金、
# 金:中国古代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一般用来指代各种乐器。金,指钟。
"石、":石、
# 石:指磬。
"丝、":丝、
# 丝:指琴、瑟。
"竹、":竹、
# 竹:指箫、笛。
"匏、":匏、
# 匏:指笙、竽。
"土、":土、
# 土:指埙。
"革、":革、
# 革:指鼗、鼓。
"木八者":木这八类乐器,
# 木:指祝、敔。
"物之善鸣者也":是器物中善于发声的。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上天对于四季的安排也是如此,
# 时:季节。
"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事物来借助它们发声。
"是故以鸟鸣春":因此用鸟的鸣叫来表现春天,
"以雷鸣夏":用雷的轰鸣来表现夏天,
"以虫鸣秋":用虫的唧鸣来表现秋天,
"以风鸣冬":用风的呼啸来表现冬天。
"四时之相推敚":四季的推移交替,
# 推敚:推移、交替。
"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中必定有什么得不到平衡的缘故吧?
"其于人也亦然":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
"人声之精者为言":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
"文辞之于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
"又其精也":又是其中的精华,
"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尤其要选择那些善于表达的人来借助他们发声。
"其在唐、":在唐尧、
# 唐:帝尧的国号。
"虞":虞舜时代,
# 虞:帝舜的国号。
"咎陶、":咎陶、
# 咎陶:又作“皋陶”“咎繇”。舜的臣子,掌管司法,制定法律。
"禹":禹,
# 禹:原为舜臣,后来成为夏代第一个国王。
"其善鸣者也":是善于发声的人,
"而假以鸣":于是借助他们来发声,
"夔弗能以文辞鸣":夔不能用文辞来发声,
# 夔:舜时乐官。
"又自假于《韶》以鸣":就自己借助《韶》乐来发声。
# 《韶》:相传为舜时乐曲名,由夔制作。
"夏之时":夏代的时候,
"五子以其歌鸣":五子用他们的歌谣来发声。
# 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作《五子之歌》。太康以淫佚失国,五子作歌陈述大禹的警戒。
"伊尹鸣殷":伊尹为商代发声,
# 伊尹:商代的贤相,作《伊训》《太甲》等文。
"周公鸣周":周公为周代发声。
# 周公:即姬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作《大诰》《多士》《无逸》等,相传制定了《周礼》《仪礼》。
"凡载于《诗》、":凡是记载在《诗》、
# 《诗》:《诗经》。
"《书》六艺":《书》等六经中的,
# 六艺:指《诗经》《尚书》《易》《礼》《乐》《春秋》六经。,《书》:《尚书》。
"皆鸣之善者也":都是发声很好的。
"周之衰":周朝衰落时,
"孔子之徒鸣之":孔子这类人发声,
# 孔子:儒家创始人,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集为《论语》一书。
"其声大而远":他们的声音宏大而深远。
"传曰":传文说:“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上天将把孔夫子作为宣扬教化的木铎。”
# 木铎:木舌的铃。
"其弗信矣乎":这难道能不信吗!
"其末也":周朝末年,
"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庄周用他广大无边的文辞来发出声音。
# 唐:空阔。,荒:广大。,庄周:战国时哲学家,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著《庄子》。
"楚":楚国,
"大国也":是大国,
"其亡也以屈原鸣":它灭亡时靠屈原来发声。
# 屈原:战国时楚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
"臧孙辰、":臧孙辰、
# 臧孙辰:春秋时鲁国人,其言论见《国语》,《左传》。孟轲:战国时人,儒家代表人物,其言行见《孟子》。荀卿:战国时人,其言行见《荀子》。
"孟轲、":孟轲、
"荀卿":荀卿,
"以道鸣者也":是用儒家之道来发声的人。
"杨朱、":杨朱、
# 杨朱:战国时思想家。
"墨翟、":墨翟、
# 墨翟:战国时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言行见《墨子》。
"管夷吾、":管夷吾、
# 管夷吾:春秋时政治家,其言论见《管子》。
"晏婴、":晏婴、
# 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其言行见《晏子春秋》。
"老聃、":老聃、
# 老聃:即李耳,春秋时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申不害、":申不害、
"韩非、":韩非、
# 韩非:战国末人,法家著名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
"慎到、":慎到、
# 慎到:战国人,作有《慎子》、已佚。
"田骈、":田骈、
# 田骈:战国时人,著有《田子》,已佚。
"邹衍、":邹衍、
# 邹衍:又作驺衍,战国末人,阴阳家,著有《终始》《大圣》。
"尸佼、":尸佼、
# 尸佼:战国人,著有《尸子》。
"孙武、":孙武、
# 孙武:春秋时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
"张仪、":张仪、
#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分别著有《张子》。
"苏秦之属":苏秦这些人,
# 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分别著有《苏子》。
"皆以其术鸣":都用他们的学说来发声。
"秦之兴":秦朝兴起时,
"李斯鸣之":李斯为它发声。
# 李斯:战国末人,曾任秦国丞相,著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见于《史记》。
"汉之时":汉代的时候,
"司马迁、":司马迁、
# 司马迁:西汉时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西汉著名儒学家兼辞赋家,著有《太玄》《法言》等。
"相如、":司马相如、
"扬雄":扬雄,
"最其善鸣者也":是其中最善于发声的人。
"其下魏晋氏":此后的魏晋时期,
# 魏晋:魏、晋两朝。
"鸣者不及于古":发声的人比不上古代,
"然亦未尝绝也":然而也未曾断绝。
"就其善者":就其中好的作品而言,
"其声清以浮":它们的声音清亮而浮华,
"其节数以急":节奏频繁而急促,
# 数:频繁、细密。,节:音节、节拍。
"其辞淫以哀":文辞艳丽而哀伤,
"其志弛以肆":情志松弛而放纵;
# 肆:放肆。,弛:松懈。
"其为言也":他们的言论,
"乱杂而无章":杂乱而没有章法。
# 无章:没有法度。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难道是上天厌恶他们的德行而不顾惜吗?
# 丑:厌恶。形容词用如动词。
"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发声的人来发声呢!
"唐之有天下":唐朝拥有天下后,
"陈子昂、":陈子昂、
#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著名诗人,韩愈《荐士》诗称其“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著有《陈伯玉集》。
"苏源明、":苏源明、
# 苏源明:字弱夫,武功人,天宝年间(742—756)进士。诗文散见于《全唐诗》、《全唐文》。
"元结、":元结、
# 元结:字次山,河南洛阳人。有《元次山文集》。
"李白、":李白、
# 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
"杜甫、":杜甫、
# 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
"李观":李观,
# 李观:字元宾,赵州赞皇人。
"皆以其所能鸣":都用他们的才能来发声。
"其存而在下者":那些还在世而处于下位的人中,
"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孟郊孟东野开始用他的诗歌来发声。
"其高出魏晋":他的诗歌高出魏晋,
"不懈而及于古":坚持不懈地接近古风,
"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其他作品也逐渐接近汉代的水准了。
# 浸淫:渗透,接近。
"从吾游者":跟从我学习的人,
# 从吾游者:指跟作者学习的人。
"李翱、":李翱、
# 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人。他是韩愈的学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
"张籍其尤也":张籍是其中最优秀的。
# 尤:特出,杰出。,张籍:字文昌,吴郡人。善作乐府诗,有《张司业集》。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这三个人的发声确实是很好的。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但不知道上天是要调和他们的声音,
"而使鸣国家之盛邪":让他们为国家的兴盛而发声呢,
"抑将穷饿其身":还是要让他们处境穷困,
"思愁其心肠":身心愁苦,
"而使自鸣其不幸邪":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而发声呢?
"三子者之命":这三个人的命运,
"则悬乎天矣":就取决于上天了。
"其在上也奚以喜":他们身处上位有什么可高兴的,
# 奚以:何以。
"其在下也奚以悲":身处下位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
#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指孟郊就任江南道的溧阳县尉。役于江南:指赴溧阳就任县尉。唐代溧阳县属江南道。役,用作动词,即服役,此作“供职”讲。
"有若不释然者":好像有些闷闷不乐,
# 有若不释然者:心中好像不愉快的样子。
"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所以我讲了这些关于天意的话来宽解他。
# 解:开解,安慰。,其于天:上天命定。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赠序体议论文,其题材围绕“不得其平则鸣”的核心论点展开,以自然现象与历史人物为喻,表面上探讨万物因“不平”而发声的规律,实则暗讽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埋没。表达了对孟郊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又以“天命”为幌子含蓄批判了当政者不辨贤愚、压制人才的现实,最终传递出对“不平则鸣”精神的推崇与对友人精神困境的慰藉。
2. 分段赏析
首段开宗明义,以草木受风而鸣、流水触石而响的自然现象为喻,引出人类“言”“歌”“哭”的本质——皆因“有所不平”。由物及人,以自然之声类比人心之动,初步奠定“不平”与“鸣”的因果关联。次段广征博引,以金石丝竹等“物之善鸣者”佐证“凡物皆有不平则鸣”之理:八音之器本为“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媒介,而自然界的鸟鸣、雷鸣、虫吟、风声,更似上天以声律传递四季流转的“天命之音”。天地万物的“鸣”构成宏大的自然叙事,为下文“人也亦然”的过渡埋下伏笔。第三段由自然转入人事,以历史长河为经,以历代贤哲为纬,铺陈“人不平则鸣”的论证。从唐虞、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再至隋唐,韩愈列举伊尹、周公、孔子、屈原、司马迁等一系列历史人物,揭示其或“鸣国家之盛”或“自鸣其不幸”的创作本质——无论盛世颂歌还是乱世悲吟,皆源于“不得其平”的生命体验。此段以“物—人”的同构逻辑,将“不平则鸣”从自然规律升华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普遍法则。末段聚焦唐代文人,以陈子昂、李白、杜甫直至孟郊、李翱、张籍为例,强调“善鸣者”借诗文抒怀的传统。作者以设问收束:“孟郊、李翱、张籍之鸣,究竟是天欲以其声和而颂国祚,抑或因困厄忧思而悲歌身世?”最终落脚于“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天命”之说为孟郊怀才不遇的愤懑寻求解脱,亦暗含对人才际遇的深切共情。全文围绕“不平则鸣”展开,其内涵可析为二:其一,“不平”与“鸣”构成表里相依的共生关系。“不平”是内在的情感郁积,“鸣”是外在的表达呈现,二者互为条件——“无不平则无鸣之动因,无鸣则不平无以纾解”。韩愈强调,“鸣”的前提必是“不平”:既有“不得已者而后言”的隐忍难抑,亦有“郁于中而泄于外”的必然宣泄。这种“不得其平”的郁积,涵盖政治失意、学术困顿、人生遭际等多重维度,最终凝结为文学创作的原始动力。相较于近代“灵感说”“性压抑说”“苦闷的象征说”等文学动力理论,韩愈早在一千多年前便以“不平则鸣”精准捕捉到创作的核心机制,其理论的前瞻性与深刻性亟待重新审视。其二,“鸣”的主体虽兼及万物,但其核心指向人类社会的“文辞”创造。韩愈虽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起笔,却以“人之于言也亦然”转折,将论述重心落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此处“文辞”特指承载思想的文字创作(诗歌、散文皆属此列),故“善鸣者”非仅自然之物,更指向以诗文传世的文学家、思想家。值得注意的是,韩愈所言“不平”包含双重维度:既有个人穷愁潦倒的“自鸣其不幸”,亦有对国家兴盛的由衷礼赞“鸣国家之盛”。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在韩愈的理论框架中统一于“感受”的真实性——无论悲喜,皆为真实生命体验的投射,进而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这种“不平”的包容性,恰体现其对文学抒情本质的深刻认知。值得玩味的是,韩愈在论证中五次提及“天”的作用:“物不得其平则鸣”是自然之天的运行法则,“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则暗含人间之天(帝王)的主宰意味。自然之天支配风雷雨电、四时更迭,人间之天掌控命运穷通、仕途起伏。这种“天人相感”的解释体系,既为“不平”提供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又通过将“天”具象化为君主权威,消解了个体的抗争性——文人“不平”非关制度批判,而是命运安排;其“鸣”亦非对抗,而是对“天命”的顺应与诠释。这一论述策略,巧妙地将个体郁愤纳入封建正统的价值框架,既维护了“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又为文人抒怀保留了合法性空间,堪称韩愈作为“封建正统卫道士”的理论智慧。
3. 作品点评
此篇赠序以“鸣”字为文眼贯穿始终,全篇“鸣”字凡三十八现,句式变奏竟达二十九度之多。声韵跌宕如层峦叠嶂,初读但觉音节铿锵,再品方觉韩昌黎以音律织就了一张密网——古人之鸣如钟磬余响,今人之鸣似市井喧阗。他溯洄三代,考辨圣贤之鸣皆因郁结于中;俯察当世,讥刺时俗之鸣多属无病而呻。字里行间沉郁如老酒,铺陈处暗藏银针,看似从容叙写,实则笔锋如刀:论周公叹“天将和其声”,则见治世之音;述魏晋文士“鸣其不幸”,直指衰世之兆。其文奇崛处若苍崖裂石,收纵间又如江潮奔涌。昔年读《庄子》,觉其文如云龙变幻;今观此文,乃知昌黎熔庄周之奇诡与史迁之沉雄于一炉。尤叹“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之喻,将抽象之理具象为天地呼吸,令读者如见四时更迭、万物噫气。至若篇中叙事与议论交融,譬若青藤绕古松:叙孟郊生平则寥寥数语,悲悯自显;论“不平则鸣”则层层剖解,直如庖丁解牛。通篇未着一字褒贬,而褒贬尽在“鸣”字虚实之间,此等笔力,直令胸中块垒顿消,惟余金石余响,三日不绝。
# 此篇凡六百二十余字。“鸣”字四十。读者不觉其繁,何也?句法变化,凡二十九样。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无一句懈怠,无一字尘埃,愈读愈可喜。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七
# 一“鸣”字发出许多议论,自《周礼》“梓人为笱簋”来。
宋李涂《文章精义》
# “自物不得其平则鸣”一语,由物而至人之所言,又至“天亡于时”,又至人言之精者为文。历叙唐、虞、三代、秦、汉以及于唐,节节申以鸣之说。然后归之东野以诗鸣终之。
宋黄震《黄氏日钞》
# 一“鸣”字成文,乃独倡机轴,命世笔力也。前此唯《汉书》叙肖何追韩信,用十“亡”字。此篇将牵合入天成,乃是笔力神巧,与《毛颖传》同,而雄迈过之。
明茅坤《唐宋八家文钞·韩文》
# 此篇文字错综,立论乃尔奇。则笔力固不可到也。
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七
# 拉杂散漫,不作起,不作落,不作主,不作宾,只用一“鸣”字跳跃到底,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以逐鳞逐爪观之。
清金圣叹《才子必读》卷十一
# 历叙古来著作,而以孟郊东野之诗继之。闪铄变化,诡怪惶惑,其妙处公自言之矣。“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是也。气盛则宜,后人有如许气,才许摹仿他四十个“鸣”字。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二
# 直是论说古今诗文,写得如许灵便。通篇数十“鸣”字,如回风舞雪。后人仿之,辄纤俗可憎。其灵蠢异也。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八
# 千古文章,虽出于人,却都是天之现身,不过借人声口发出,犹人之作乐,借乐器而传,非乐器自能传也。故凡人之有言,皆非无故而言,其胸中必有不已者,便是不得其平,为天所假处。篇中从物声说到人言,从人言说到文辞,从历代说到唐朝,总以天假善鸣一语作骨,把个千古能文的才人,看得异样郑重,然后落入东野身上,盛称其诗,与历代相较一番,知其为天所假,自当听天所命。
清林云铭《韩文起》卷四
# 只说文章如何关系,便有酸气。旁见侧出,突兀峥嵘。“鸣”字句法虽学《考工》,然波澜要似《庄子》。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二
# 此文得之悲歌慷慨者为多。谓凡形之声音,皆不得已;于不得已中,又有善不善;所谓善者,又有幸不幸之分。只是从一“鸣”中发出许多议论。句法变换,凡二十九样。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逐鳞逐爪观之。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 本篇极拉杂散漫不可捉摸。然大旨谓凡形之于声音,皆云于不得已,于不得已中,又有善不善之别;而谓善者,又有幸不幸之分,则皆系乎天也。至其用“鸣”字凡四十,而转换处二十有九,便有二十九样顿挫,二十九样声调。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总把个千古能文的才人,看得异样郑重。然后转到东野,盛称其诗,愈读愈可喜。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 文以“鸣”字为骨,先以“不平则鸣”句提纲,通篇言物之鸣及古人之鸣,今人之鸣,总不出“不平则鸣”之意。文成法立,奇而不诡于正。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六
# 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从上古之文辞历数以下说到有唐,然后转落东野,位置秩然,而出以离奇倘恍,使读者呵叹其言,其实法律谨严,无逾此文。通篇表其文辞。未以所性分定,解其中怀抑郁。此竿头更进,非余波游衍可比。外间但赏其连用四十 “鸣”字,犹皮相也。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四
# 自首至尾,不肯使一直笔,顿挫抑扬,离合缓急,无法不备,而又变化诡谲,不可端倪,那得不横绝古今。
清余诚《古文释义》卷七
# 拈一“鸣”字,将天地万物古今圣贤尽归陶铸,不漏不支,各识其职,是为广博粹密,与“四原”并建。
清周钟岳《韩文故》
# 《送孟东野序》、《送廖道士序》、《送高闲上人序》,恁空发论,妙远不测,如入汉武帝建章宫,隋炀帝迷楼;而正事正意,止瞥然一见,在空际荡漾,恍若大海中日影,空中雷声;此太史公《平准》、《封禅》诸书,《伯夷》、《孟荀》、《屈贾列传》法也。特其以转掉作起落之势,未极神妙自然之境。
近代钱基博《韩愈志》第六
下一篇:唐·吕岩《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