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mèng
dō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fán
píng
míng
cǎo
zhī
shēng
fēng
náo
zhī
míng
shuǐ
zhī
shēng
fēng
dàng
zhī
míng
yuè
huò
zhī
huò
gěng
zhī
fèi
huò
zhì
zhī
jīn
shí
zhī
shēng
huò
zhī
míng
rén
zhī
yán
rán
yǒu
zhě
ér
hòu
yán
yǒu
yǒu
huái
怀
fán
chū
kǒu
ér
wéi
shēng
zhě
jiē
yǒu
píng
zhě
yuè
zhě
zhōng
ér
xiè
wài
zhě
shàn
míng
zhě
ér
jiǎ
zhī
míng
jīn
shí
zhú
páo
zhě
zhī
shàn
míng
zhě
wéi
tiān
zhī
shí
rán
shàn
míng
zhě
ér
jiǎ
zhī
míng
shì
niǎo
míng
chūn
léi
míng
xià
chóng
míng
qiū
fēng
míng
dōng
shí
zhī
xiāng
tuī
duó
yǒu
píng
zhě
rén
rán
rén
shēng
zhī
jīng
zhě
wéi
yán
wén
zhī
yán
yòu
jīng
yóu
shàn
míng
zhě
ér
jiǎ
zhī
míng
zài
táng
jiù
táo
shàn
míng
zhě
ér
jiǎ
míng
kuí
néng
wén
míng
yòu
jiǎ
sháo
míng
xià
zhī
shí
míng
yǐn
míng
yīn
zhōu
gōng
míng
zhōu
fán
zǎi
shī
shū
liù
jiē
míng
zhī
shàn
zhě
zhōu
zhī
shuāi
kǒng
zhī
míng
zhī
shēng
ér
yuǎn
chuán
yuē
:“
:“
tiān
jiāng
wéi​
duó
。”
。”
xìn
zhuāng
zhōu
huāng
táng
zhī
míng
chǔ
guó
wáng
yuán
míng
zāng
sūn
chén
mèng
xún
qīng
dào
míng
zhě
yáng
zhū
guǎn
yàn
yīng
lǎo
dān
shēn
hài
hán
fēi
shèn
dào
tián
pián
zōu
yǎn
shī
jiǎo
sūn
zhāng
qín
zhī
shǔ
jiē
shù
míng
qín
zhī
xīng
míng
zhī
hàn
zhī
shí
qiān
xiāng
yáng
xióng
zuì
shàn
míng
zhě
xià
wèi
jìn
shì
míng
zhě
rán
wèi
cháng
jué
jiù
shàn
zhě
shēng
qīng
jié
shù
yín
āi
zhì
chí
wéi
yán
luàn
ér
zhāng
jiāng
tiān
chǒu
zhī
xié
wèi
míng
shàn
míng
zhě
táng
zhī
yǒu
tiān
xià
chén
áng
yuán
míng
yuán
jié
bái
guān
jiē
suǒ
néng
míng
cún
ér
zài
xià
zhě
mèng
jiāo
dōng
shǐ
shī
míng
gāo
chū
wèi
jìn
xiè
ér
jìn
yín
hàn
shì
cóng
yóu
zhě
áo
zhāng
yóu
sān
zhě
zhī
míng
xìn
shàn
zhī
tiān
jiāng
shēng
ér
shǐ
使
míng
guó
jiā
zhī
shèng
xié
jiāng
qióng
è
饿
shēn
chóu
xīn
cháng
ér
shǐ
使
míng
xìng
xié
sān
zhě
zhī
mìng
xuán
tiān
zài
shàng
zài
xià
bēi
dōng
zhī
jiāng
nán
yǒu
ruò
shì
rán
zhě
dào
tiān
zhě
jiě
zhī

译文

大凡事物得不到平衡就会发出声响:草木本无声音,风搅动它便发出声响。水本无声音,风激荡它便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流快速,是因为有东西阻塞它;水的沸腾,是因为有东西烧灼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便发出声响。人对于言语也是如此,心中有了迫不得已的缘由,之后才会开口说话。人们唱歌是因为有忧思,哭泣是因为有情怀,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心中不平的缘故吧!音乐,是郁结于内心而宣泄于外的产物,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器物来借助它们发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类乐器,是器物中善于发声的。上天对于四季的安排也是如此,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事物来借助它们发声。因此用鸟的鸣叫来表现春天,用雷的轰鸣来表现夏天,用虫的唧鸣来表现秋天,用风的呼啸来表现冬天。四季的推移交替,其中必定有什么得不到平衡的缘故吧?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那些善于表达的人来借助他们发声。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禹,是善于发声的人,于是借助他们来发声,夔不能用文辞来发声,就自己借助《韶》乐来发声。夏代的时候,五子用他们的歌谣来发声。伊尹为商代发声,周公为周代发声。凡是记载在《诗》、《书》等六经中的,都是发声很好的。周朝衰落时,孔子这类人发声,他们的声音宏大而深远。传文说:“上天将把孔夫子作为宣扬教化的木铎。”这难道能不信吗!周朝末年,庄周用他广大无边的文辞来发出声音。楚国,是大国,它灭亡时靠屈原来发声。臧孙辰、孟轲、荀卿,是用儒家之道来发声的人。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用他们的学说来发声。秦朝兴起时,李斯为它发声。汉代的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发声的人。此后的魏晋时期,发声的人比不上古代,然而也未曾断绝。就其中好的作品而言,它们的声音清亮而浮华,节奏频繁而急促,文辞艳丽而哀伤,情志松弛而放纵;他们的言论,杂乱而没有章法。难道是上天厌恶他们的德行而不顾惜吗?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发声的人来发声呢!唐朝拥有天下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用他们的才能来发声。那些还在世而处于下位的人中,孟郊孟东野开始用他的诗歌来发声。他的诗歌高出魏晋,坚持不懈地接近古风,其他作品也逐渐接近汉代的水准了。跟从我学习的人,李翱、张籍是其中最优秀的。这三个人的发声确实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是要调和他们的声音,让他们为国家的兴盛而发声呢,还是要让他们处境穷困,身心愁苦,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而发声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上天了。他们身处上位有什么可高兴的,身处下位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有些闷闷不乐,所以我讲了这些关于天意的话来宽解他。

逐句剖析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大凡事物得不到平衡就会发出声响:

# 不得其平则鸣:谓人与物处于无序不平状态时则发出声音。

"草木之无声":草木本无声音,

"风挠之鸣":风搅动它便发出声响。

# 挠:摇动。

"水之无声":水本无声音,

"风荡之鸣":风激荡它便发出声响。

# 荡:振动,振荡。

"其跃也":水浪腾涌,

# 跃:飞溅。

"或激之":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

# 激:在此意为阻遏。

"其趋也":水流快速,

# 趋:快走,此指水流迅速。

"或梗之":是因为有东西阻塞它;

# 梗:堵塞。

"其沸也":水的沸腾,

"或炙之":是因为有东西烧灼它。

# 炙:烧。

"金石之无声":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

"或击之鸣":有人敲击它便发出声响。

"人之于言也亦然":人对于言语也是如此,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心中有了迫不得已的缘由,之后才会开口说话。

"其歌也有思":人们唱歌是因为有忧思,

# 思:思虑。

"其哭也有怀":哭泣是因为有情怀,

# 怀:感伤。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

"其皆有弗平者乎":大概都有其心中不平的缘故吧!

"乐也者":音乐,

# 乐:音乐。

"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是郁结于内心而宣泄于外的产物,

# 郁:郁结,蓄积。

"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器物来借助它们发声。

# 假:借助。

"金、":金、

# 金:中国古代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一般用来指代各种乐器。金,指钟。

"石、":石、

# 石:指磬。

"丝、":丝、

# 丝:指琴、瑟。

"竹、":竹、

# 竹:指箫、笛。

"匏、":匏、

# 匏:指笙、竽。

"土、":土、

# 土:指埙。

"革、":革、

# 革:指鼗、鼓。

"木八者":木这八类乐器,

# 木:指祝、敔。

"物之善鸣者也":是器物中善于发声的。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上天对于四季的安排也是如此,

# 时:季节。

"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事物来借助它们发声。

"是故以鸟鸣春":因此用鸟的鸣叫来表现春天,

"以雷鸣夏":用雷的轰鸣来表现夏天,

"以虫鸣秋":用虫的唧鸣来表现秋天,

"以风鸣冬":用风的呼啸来表现冬天。

"四时之相推敚":四季的推移交替,

# 推敚:推移、交替。

"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中必定有什么得不到平衡的缘故吧?

"其于人也亦然":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

"人声之精者为言":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

"文辞之于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

"又其精也":又是其中的精华,

"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尤其要选择那些善于表达的人来借助他们发声。

"其在唐、":在唐尧、

# 唐:帝尧的国号。

"虞":虞舜时代,

# 虞:帝舜的国号。

"咎陶、":咎陶、

# 咎陶:又作“皋陶”“咎繇”。舜的臣子,掌管司法,制定法律。

"禹":禹,

# 禹:原为舜臣,后来成为夏代第一个国王。

"其善鸣者也":是善于发声的人,

"而假以鸣":于是借助他们来发声,

"夔弗能以文辞鸣":夔不能用文辞来发声,

# 夔:舜时乐官。

"又自假于《韶》以鸣":就自己借助《韶》乐来发声。

# 《韶》:相传为舜时乐曲名,由夔制作。

"夏之时":夏代的时候,

"五子以其歌鸣":五子用他们的歌谣来发声。

# 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作《五子之歌》。太康以淫佚失国,五子作歌陈述大禹的警戒。

"伊尹鸣殷":伊尹为商代发声,

# 伊尹:商代的贤相,作《伊训》《太甲》等文。

"周公鸣周":周公为周代发声。

# 周公:即姬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作《大诰》《多士》《无逸》等,相传制定了《周礼》《仪礼》。

"凡载于《诗》、":凡是记载在《诗》、

# 《诗》:《诗经》。

"《书》六艺":《书》等六经中的,

# 六艺:指《诗经》《尚书》《易》《礼》《乐》《春秋》六经。,《书》:《尚书》。

"皆鸣之善者也":都是发声很好的。

"周之衰":周朝衰落时,

"孔子之徒鸣之":孔子这类人发声,

# 孔子:儒家创始人,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集为《论语》一书。

"其声大而远":他们的声音宏大而深远。

"传曰":传文说:“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上天将把孔夫子作为宣扬教化的木铎。”

# 木铎:木舌的铃。

"其弗信矣乎":这难道能不信吗!

"其末也":周朝末年,

"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庄周用他广大无边的文辞来发出声音。

# 唐:空阔。,荒:广大。,庄周:战国时哲学家,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著《庄子》。

"楚":楚国,

"大国也":是大国,

"其亡也以屈原鸣":它灭亡时靠屈原来发声。

# 屈原:战国时楚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

"臧孙辰、":臧孙辰、

# 臧孙辰:春秋时鲁国人,其言论见《国语》,《左传》。孟轲:战国时人,儒家代表人物,其言行见《孟子》。荀卿:战国时人,其言行见《荀子》。

"孟轲、":孟轲、

"荀卿":荀卿,

"以道鸣者也":是用儒家之道来发声的人。

"杨朱、":杨朱、

# 杨朱:战国时思想家。

"墨翟、":墨翟、

# 墨翟:战国时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言行见《墨子》。

"管夷吾、":管夷吾、

# 管夷吾:春秋时政治家,其言论见《管子》。

"晏婴、":晏婴、

# 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其言行见《晏子春秋》。

"老聃、":老聃、

# 老聃:即李耳,春秋时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申不害、":申不害、

"韩非、":韩非、

# 韩非:战国末人,法家著名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

"慎到、":慎到、

# 慎到:战国人,作有《慎子》、已佚。

"田骈、":田骈、

# 田骈:战国时人,著有《田子》,已佚。

"邹衍、":邹衍、

# 邹衍:又作驺衍,战国末人,阴阳家,著有《终始》《大圣》。

"尸佼、":尸佼、

# 尸佼:战国人,著有《尸子》。

"孙武、":孙武、

# 孙武:春秋时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

"张仪、":张仪、

#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分别著有《张子》。

"苏秦之属":苏秦这些人,

# 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分别著有《苏子》。

"皆以其术鸣":都用他们的学说来发声。

"秦之兴":秦朝兴起时,

"李斯鸣之":李斯为它发声。

# 李斯:战国末人,曾任秦国丞相,著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见于《史记》。

"汉之时":汉代的时候,

"司马迁、":司马迁、

# 司马迁:西汉时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西汉著名儒学家兼辞赋家,著有《太玄》《法言》等。

"相如、":司马相如、

"扬雄":扬雄,

"最其善鸣者也":是其中最善于发声的人。

"其下魏晋氏":此后的魏晋时期,

# 魏晋:魏、晋两朝。

"鸣者不及于古":发声的人比不上古代,

"然亦未尝绝也":然而也未曾断绝。

"就其善者":就其中好的作品而言,

"其声清以浮":它们的声音清亮而浮华,

"其节数以急":节奏频繁而急促,

# 数:频繁、细密。,节:音节、节拍。

"其辞淫以哀":文辞艳丽而哀伤,

"其志弛以肆":情志松弛而放纵;

# 肆:放肆。,弛:松懈。

"其为言也":他们的言论,

"乱杂而无章":杂乱而没有章法。

# 无章:没有法度。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难道是上天厌恶他们的德行而不顾惜吗?

# 丑:厌恶。形容词用如动词。

"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发声的人来发声呢!

"唐之有天下":唐朝拥有天下后,

"陈子昂、":陈子昂、

#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著名诗人,韩愈《荐士》诗称其“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著有《陈伯玉集》。

"苏源明、":苏源明、

# 苏源明:字弱夫,武功人,天宝年间(742—756)进士。诗文散见于《全唐诗》、《全唐文》。

"元结、":元结、

# 元结:字次山,河南洛阳人。有《元次山文集》。

"李白、":李白、

# 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

"杜甫、":杜甫、

# 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

"李观":李观,

# 李观:字元宾,赵州赞皇人。

"皆以其所能鸣":都用他们的才能来发声。

"其存而在下者":那些还在世而处于下位的人中,

"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孟郊孟东野开始用他的诗歌来发声。

"其高出魏晋":他的诗歌高出魏晋,

"不懈而及于古":坚持不懈地接近古风,

"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其他作品也逐渐接近汉代的水准了。

# 浸淫:渗透,接近。

"从吾游者":跟从我学习的人,

# 从吾游者:指跟作者学习的人。

"李翱、":李翱、

# 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人。他是韩愈的学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

"张籍其尤也":张籍是其中最优秀的。

# 尤:特出,杰出。,张籍:字文昌,吴郡人。善作乐府诗,有《张司业集》。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这三个人的发声确实是很好的。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但不知道上天是要调和他们的声音,

"而使鸣国家之盛邪":让他们为国家的兴盛而发声呢,

"抑将穷饿其身":还是要让他们处境穷困,

"思愁其心肠":身心愁苦,

"而使自鸣其不幸邪":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而发声呢?

"三子者之命":这三个人的命运,

"则悬乎天矣":就取决于上天了。

"其在上也奚以喜":他们身处上位有什么可高兴的,

# 奚以:何以。

"其在下也奚以悲":身处下位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

#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指孟郊就任江南道的溧阳县尉。役于江南:指赴溧阳就任县尉。唐代溧阳县属江南道。役,用作动词,即服役,此作“供职”讲。

"有若不释然者":好像有些闷闷不乐,

# 有若不释然者:心中好像不愉快的样子。

"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所以我讲了这些关于天意的话来宽解他。

# 解:开解,安慰。,其于天:上天命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友人孟郊赴任溧阳县尉所作的一篇赠序。全文以“不平则鸣”为核心思想,通过自然现象与历史人物的例证,论述了万物因“不平”而发声的规律。韩愈开篇以草木、流水、金石等自然物象为例,说明“物不得其平则鸣”的普遍性,进而引申至人类情感与文辞表达,强调语言和文学是内心郁结情感的外泄。文中列举了从上古贤臣到唐代文豪的众多“善鸣者”,既赞颂了孔子、屈原等人的精神风骨,也批评了魏晋至隋唐时期文风的浮华杂乱。韩愈特别推崇孟郊的诗作,认为其诗风古朴深刻,超越了前代作品。文章以“天命”为名宽慰孟郊仕途困顿,实则暗讽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孟郊(751—814),字东野,浙江人氏,是中唐著名诗人,亦是韩愈的门生兼至交。其一生困厄颠沛,早年科场屡试不售,直至四十六岁方得进士及第;入仕之路尤为坎坷,迟至五十岁才获任溧阳县尉之职。此篇序文,正是韩愈为其南赴江南时所作的劝慰之语。文中隐含对当政者不辨贤能、埋没人才的批判,全文既为孟郊的不遇而愤懑不平,亦足见韩愈对其才学的深切认同与推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赠序体议论文​​,其题材围绕“不得其平则鸣”的核心论点展开,以自然现象与历史人物为喻,表面上探讨万物因“不平”而发声的规律,实则暗讽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埋没。表达了对孟郊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又以“天命”为幌子含蓄批判了当政者不辨贤愚、压制人才的现实,最终传递出对“不平则鸣”精神的推崇与对友人精神困境的慰藉。

2. 分段赏析

首段开宗明义,以草木受风而鸣、流水触石而响的自然现象为喻,引出人类“言”“歌”“哭”的本质——皆因“有所不平”。由物及人,以自然之声类比人心之动,初步奠定“不平”与“鸣”的因果关联。次段广征博引,以金石丝竹等“物之善鸣者”佐证“凡物皆有不平则鸣”之理:八音之器本为“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媒介,而自然界的鸟鸣、雷鸣、虫吟、风声,更似上天以声律传递四季流转的“天命之音”。天地万物的“鸣”构成宏大的自然叙事,为下文“人也亦然”的过渡埋下伏笔。第三段由自然转入人事,以历史长河为经,以历代贤哲为纬,铺陈“人不平则鸣”的论证。从唐虞、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再至隋唐,韩愈列举伊尹、周公、孔子、屈原、司马迁等一系列历史人物,揭示其或“鸣国家之盛”或“自鸣其不幸”的创作本质——无论盛世颂歌还是乱世悲吟,皆源于“不得其平”的生命体验。此段以“物—人”的同构逻辑,将“不平则鸣”从自然规律升华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普遍法则。末段聚焦唐代文人,以陈子昂、李白、杜甫直至孟郊、李翱、张籍为例,强调“善鸣者”借诗文抒怀的传统。作者以设问收束:“孟郊、李翱、张籍之鸣,究竟是天欲以其声和而颂国祚,抑或因困厄忧思而悲歌身世?”最终落脚于“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天命”之说为孟郊怀才不遇的愤懑寻求解脱,亦暗含对人才际遇的深切共情。全文围绕“不平则鸣”展开,其内涵可析为二:其一,“不平”与“鸣”构成表里相依的共生关系。“不平”是内在的情感郁积,“鸣”是外在的表达呈现,二者互为条件——“无不平则无鸣之动因,无鸣则不平无以纾解”。韩愈强调,“鸣”的前提必是“不平”:既有“不得已者而后言”的隐忍难抑,亦有“郁于中而泄于外”的必然宣泄。这种“不得其平”的郁积,涵盖政治失意、学术困顿、人生遭际等多重维度,最终凝结为文学创作的原始动力。相较于近代“灵感说”“性压抑说”“苦闷的象征说”等文学动力理论,韩愈早在一千多年前便以“不平则鸣”精准捕捉到创作的核心机制,其理论的前瞻性与深刻性亟待重新审视。其二,“鸣”的主体虽兼及万物,但其核心指向人类社会的“文辞”创造。韩愈虽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起笔,却以“人之于言也亦然”转折,将论述重心落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此处“文辞”特指承载思想的文字创作(诗歌、散文皆属此列),故“善鸣者”非仅自然之物,更指向以诗文传世的文学家、思想家。值得注意的是,韩愈所言“不平”包含双重维度:既有个人穷愁潦倒的“自鸣其不幸”,亦有对国家兴盛的由衷礼赞“鸣国家之盛”。二者看似矛盾,实则在韩愈的理论框架中统一于“感受”的真实性——无论悲喜,皆为真实生命体验的投射,进而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这种“不平”的包容性,恰体现其对文学抒情本质的深刻认知。值得玩味的是,韩愈在论证中五次提及“天”的作用:“物不得其平则鸣”是自然之天的运行法则,“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则暗含人间之天(帝王)的主宰意味。自然之天支配风雷雨电、四时更迭,人间之天掌控命运穷通、仕途起伏。这种“天人相感”的解释体系,既为“不平”提供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又通过将“天”具象化为君主权威,消解了个体的抗争性——文人“不平”非关制度批判,而是命运安排;其“鸣”亦非对抗,而是对“天命”的顺应与诠释。这一论述策略,巧妙地将个体郁愤纳入封建正统的价值框架,既维护了“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又为文人抒怀保留了合法性空间,堪称韩愈作为“封建正统卫道士”的理论智慧。

3. 作品点评

此篇赠序以“鸣”字为文眼贯穿始终,全篇“鸣”字凡三十八现,句式变奏竟达二十九度之多。声韵跌宕如层峦叠嶂,初读但觉音节铿锵,再品方觉韩昌黎以音律织就了一张密网——​​古人之鸣如钟磬余响,今人之鸣似市井喧阗​​。他溯洄三代,考辨圣贤之鸣皆因郁结于中;俯察当世,讥刺时俗之鸣多属无病而呻。字里行间沉郁如老酒,铺陈处暗藏银针,看似从容叙写,实则笔锋如刀:​​论周公叹“天将和其声”,则见治世之音;述魏晋文士“鸣其不幸”,直指衰世之兆​​。其文奇崛处若苍崖裂石,收纵间又如江潮奔涌。昔年读《庄子》,觉其文如云龙变幻;今观此文,乃知昌黎熔庄周之奇诡与史迁之沉雄于一炉。尤叹​​“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之喻​​,将抽象之理具象为天地呼吸,令读者如见四时更迭、万物噫气。至若篇中叙事与议论交融,譬若青藤绕古松:叙孟郊生平则寥寥数语,悲悯自显;论“不平则鸣”则层层剖解,直如庖丁解牛。​​通篇未着一字褒贬,而褒贬尽在“鸣”字虚实之间​​,此等笔力,直令胸中块垒顿消,惟余金石余响,三日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凡六百二十余字。“鸣”字四十。读者不觉其繁,何也?句法变化,凡二十九样。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无一句懈怠,无一字尘埃,愈读愈可喜。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七

# 一“鸣”字发出许多议论,自《周礼》“梓人为笱簋”来。

宋李涂《文章精义》

# “自物不得其平则鸣”一语,由物而至人之所言,又至“天亡于时”,又至人言之精者为文。历叙唐、虞、三代、秦、汉以及于唐,节节申以鸣之说。然后归之东野以诗鸣终之。

宋黄震《黄氏日钞》

# 一“鸣”字成文,乃独倡机轴,命世笔力也。前此唯《汉书》叙肖何追韩信,用十“亡”字。此篇将牵合入天成,乃是笔力神巧,与《毛颖传》同,而雄迈过之。

明茅坤《唐宋八家文钞·韩文》

# 此篇文字错综,立论乃尔奇。则笔力固不可到也。

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七

# 拉杂散漫,不作起,不作落,不作主,不作宾,只用一“鸣”字跳跃到底,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以逐鳞逐爪观之。

清金圣叹《才子必读》卷十一

# 历叙古来著作,而以孟郊东野之诗继之。闪铄变化,诡怪惶惑,其妙处公自言之矣。“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是也。气盛则宜,后人有如许气,才许摹仿他四十个“鸣”字。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二

# 直是论说古今诗文,写得如许灵便。通篇数十“鸣”字,如回风舞雪。后人仿之,辄纤俗可憎。其灵蠢异也。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八

# 千古文章,虽出于人,却都是天之现身,不过借人声口发出,犹人之作乐,借乐器而传,非乐器自能传也。故凡人之有言,皆非无故而言,其胸中必有不已者,便是不得其平,为天所假处。篇中从物声说到人言,从人言说到文辞,从历代说到唐朝,总以天假善鸣一语作骨,把个千古能文的才人,看得异样郑重,然后落入东野身上,盛称其诗,与历代相较一番,知其为天所假,自当听天所命。

清林云铭《韩文起》卷四

# 只说文章如何关系,便有酸气。旁见侧出,突兀峥嵘。“鸣”字句法虽学《考工》,然波澜要似《庄子》。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二

# 此文得之悲歌慷慨者为多。谓凡形之声音,皆不得已;于不得已中,又有善不善;所谓善者,又有幸不幸之分。只是从一“鸣”中发出许多议论。句法变换,凡二十九样。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逐鳞逐爪观之。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 本篇极拉杂散漫不可捉摸。然大旨谓凡形之于声音,皆云于不得已,于不得已中,又有善不善之别;而谓善者,又有幸不幸之分,则皆系乎天也。至其用“鸣”字凡四十,而转换处二十有九,便有二十九样顿挫,二十九样声调。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总把个千古能文的才人,看得异样郑重。然后转到东野,盛称其诗,愈读愈可喜。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 文以“鸣”字为骨,先以“不平则鸣”句提纲,通篇言物之鸣及古人之鸣,今人之鸣,总不出“不平则鸣”之意。文成法立,奇而不诡于正。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六

# 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从上古之文辞历数以下说到有唐,然后转落东野,位置秩然,而出以离奇倘恍,使读者呵叹其言,其实法律谨严,无逾此文。通篇表其文辞。未以所性分定,解其中怀抑郁。此竿头更进,非余波游衍可比。外间但赏其连用四十 “鸣”字,犹皮相也。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四

# 自首至尾,不肯使一直笔,顿挫抑扬,离合缓急,无法不备,而又变化诡谲,不可端倪,那得不横绝古今。

清余诚《古文释义》卷七

# 拈一“鸣”字,将天地万物古今圣贤尽归陶铸,不漏不支,各识其职,是为广博粹密,与“四原”并建。

清周钟岳《韩文故》

# 《送孟东野序》、《送廖道士序》、《送高闲上人序》,恁空发论,妙远不测,如入汉武帝建章宫,隋炀帝迷楼;而正事正意,止瞥然一见,在空际荡漾,恍若大海中日影,空中雷声;此太史公《平准》、《封禅》诸书,《伯夷》、《孟荀》、《屈贾列传》法也。特其以转掉作起落之势,未极神妙自然之境。

近代钱基博《韩愈志》第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下一篇:唐·吕岩《警世》

猜你喜欢